<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章 艰难困苦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节 管理能力初显露</b></p> <p class="ql-block"> 1958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并很快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原来的村更名为生产大队,大队的下面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生产小队既是一个生产劳动的统一体,又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p><p class="ql-block"> 据守然大哥说:“父亲在1959年曾担任过一年的生产队长,那年父亲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候。当时的生产队因各种制度未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未改变,工作难度很大。当年生产队长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具有权威性,令人生畏。”</p> <p class="ql-block"> 生产队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单位,全队的大事小情均由队委会集体决定。在队委会中,生产队长是核心。许多当年的办队干部不乏科级和处级,每当他们谈起往事时,都深有感触地说:“在县直机关能当局长、县长,这生产队长真是干不了!"。这并非假话,也不是谦虚,实实在在地说出了当队长的难度。</p><p class="ql-block"> 按照当年的标准,队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出身好,正股八经的贫下中农,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路。二是身体健康,能吃大苦耐大劳。熟悉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特别是掌握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哪个季节干什么活,哪块地种什么庄稼,什么时间调换品种,都应心中有数。三是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为人忠诚实在,处理问题出以公心,不贪便宜,更不偏亲向友搞小圈子。凡事以大局为重,时刻考虑集体利益,并能团结班子其他成员共同奋斗,用百姓的话说:人缘好,有号召力。四是头脑灵活,会算大帐,当然有点文化更好。对集体经济的家底十分清楚,平时哪些农具要维修,哪些要添置,就连生产队的房子和仓库漏不漏雨,牛圈何时清理都要放在心上,及时作好安排。此外还要有较强的外交能力,能够处理好兄弟生产队之间的关系,以利遭灾时互相支援和帮助,用百姓的话说:“不能过死门子"。</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条件都是公开的,也可以说是明文规定的。但当好一个生产队长,只具备上述条件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生产队是一个大家庭,队长就是大家长,上百号人同住在一个大屋堂里,什么事情随时都可能随时发生。既然是大家长,什么事都要操心费神。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样样都要上前张罗,就连社员俩口子打架也要亲自处理。只有用真心和情感去凝聚人心,群众才能信服。</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闹心的事也特别多。比如:社员是否按时出工,社员之间闹矛盾如何化解,社员生老病死借支如何处理,上级征购粮如何完成等等。上级机关都有专门机构专人抓,可到了生产队这一级,队长就是第一责任人,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什么事情也离不开生产队长,队长工作的好坏决定事情的成败。因此往往是"跑断腿,磨破嘴,搞得身心真疲惫!"。此外还有些临时性工作,如家禽和生猪收购等必政策规定完成任务,因此经常“得罪了山神又得罪了土地”。这些都是硬任务,看得见摸得着,做不好队长不称职,轻则批评,重则免职,一旦有点成绩,得到的是大队干部的几句口头表扬,或者在大会上号召其他人向他学习,其他的就别指望了。</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虽小,五脏俱全,为人处世的理念也不同,人际关系十分复杂。社员一旦切身利益受损,争斗在所难免,矛盾也会从此产生。当队长的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当“和事佬"。</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的生产队里,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很低,社员们衡量人的基本原则是自己的切身利益,自己的利益得到了,这队长就好,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这队长就该换!他们完全不懂“人无完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父亲队长时生产队有一百三十多人,一百六十多亩土地。父亲熟悉农业生产,而且大公无私,很有点“拼命三郎"的精神。缺点是脾气暴躁易怒,得罪了很多人。他当了一年多队长,按照上级要求完善了队上的工作,购置了一些农机具,社员的收入也有增长。在一次大会上,他公开骂了一些人出工不出力,并罚了工分。这一下捅了马蜂窝!那挨骂的人四处告状,说父亲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大吵大闹一番后,母亲说啥也不让父亲继续干下去了,任由上级领导如何做工作,他始终不答当生产队长,从此离开了生产队长这个职位,后来有人重提要选父亲当队长,父亲一口拒绝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农村,有时正常的工作方法作用并不大,老百姓自己创造的办法更有效。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一个好的生产队长十分不容易,作为上级领导要体谅他们的难处,及时出手相助,有了缺点毛病要批评教育,本着“多换思想少换人" 的原则,为一线人员撑腰打气,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这也是生产队长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忆起来,当年那些当过生产队长的人已大多不在人世了,但他勤奋工作的业绩,我们后人都不应该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