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历

彭和兵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快结束了,按照惯例保证台历的连续性,又到了需要制作台历的时候,今年没有怎么出去旅游,所以拍的照片也不多,更没有比较满意的,只能挑出几张打卡的地方来完成自娱自乐式的任务,也欢迎广大美友拍砖指导。</p> <p class="ql-block">  青娥仙景区海拔1400米1879米,核心景区面积近8000亩,环绕核心景区面积18平方里。青娥仙,又名大岭山,青娥山,位于湘粤赣三省的接壤地带,罗宵山脉中南段,桂东县流源、四都、大塘、贝溪四乡交界处,距离桂东县城30公里,是一座风景秀丽的高山,海拔1860米,是桂东县除八面山、齐云仙之外的又一高山自然风景区。 </p><p class="ql-block"> 青娥仙由9座山峰组成,有青娥仙场遗址、十里杜鹃长廊、飞天台、天门山、仙境台、石生缘、七仙女瀑布群等景点。这里有高山草甸,犹如未经雕琢的璞玉,是一块守护心灵的净土,这里有云雾缭绕,又如楚楚动人的秀女,披上了轻盈妙幔的面纱。 </p><p class="ql-block"> 青娥仙是游客享受大自然,体验休闲生活、观云海、看日出的好去处,是激发美术家、摄影家艺术创作灵魂、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和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境内山道蜿蜒、崎岖逶迤,漫散回环苍莽之中。 </p><p class="ql-block"> 青娥仙的山上至处于原始状态,原始峡谷茂林修竹,飞禽走兽隐显其间;山谷溪流、悬崖峭壁、寒潭月影,如诗如画。旷野间,一年四季阴晴朝暮,山岚雾嶂,时地不同,景观迥异。春有花红草绿,夏有松风如涛,秋有红叶如荼,冬有银装素裹。人处其间,尽享奇趣悠情,畅怀万古之志。 </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四个朋友相约一起去桂东避暑,12日约定13日早晨去住地附近的青娥山看日出,13日凌晨三点半,朋友们相约起床,洗刷完出门还是伸手不见五指,好在出发前准备了头灯和手电筒,对爬山影响不大。朋友开车约40分钟到了半山腰爬山梯道处,想不到的是非常多的游客早到了,真的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p><p class="ql-block"> 找地方停好车后,开始爬山,刚开始的时候是满腔热情,爬了约一半就气喘嘘嘘,再往上爬脚就象灌了铅,移动几步都感到非常吃力,由于海拔高,停下来又冷的不行,只有和朋友相互搀互一直往上前行。越往上走天越来越阴沉,感觉暴风雨就要来临,人也感觉越来越冷,有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经过和朋友的不懈努力,终于到达了峰顶——青娥山顶。</p><p class="ql-block"> 到达峰顶后,下起了小雨,气温也更加低了,人们纷纷躲到观景台下躲起雨来,这时人也感到有点饥饿,一朋友把压箱的饼干拿了出来,供大家一起分享。正在这时,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快看,彩虹出来了”,大家纷纷涌出躲雨处,冒着小雨,欣赏着久违的彩虹。太阳在在这时突破云层喷发出来,彩虹云海和太阳融城了一幅美丽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LuoyangBridge),又名万安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江接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该桥梁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p><p class="ql-block">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时任泉州太守<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蔡襄</b>开始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1059年),洛阳桥建成。193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1963年,维修完成通车。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2021年7月,作为中国申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申遗点之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 </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全部由花岗岩筑成,共有46座桥墩,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栏、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700棵。 截至2015年9月,桥面存有古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桥梁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国家文物局认定有价值的共26块,其中以蔡襄祠内三绝碑《万安桥记》、摩崖石刻“万安桥”、明朝李待问所书“万古安澜”最为有名。</p><p class="ql-block">洛阳桥首创“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建桥技术,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该桥梁的建成,对泉州的南北交流和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元朝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3日打卡一游。</p> <p class="ql-block">  “第一军规广场”位于湖南桂东县沙田镇沙田圩,与万寿宫、戏台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连为一体,其规划用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p><p class="ql-block"> 工程于2007年5月正式开工,9月7日“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80周年纪念活动时正式投入使用。“第一军规广场”的竣工,将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从井冈山运动到湖南南部的桂东县,准备接应湘南暴动的朱德部队,于30日来到桂东沙田镇。</p><p class="ql-block"> 镇上有数百间店铺,平时人来人往,逢圩时,更是熙熙攘攘。可是,当毛泽东带红军到达时,却家家店门紧闭,镇上空寂无人。老百姓为什么望风而逃?原来,以前到该镇的军队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27年,王佐部队到过沙田,虽然不打穷人,但这支部队却取了老百姓的门板和稻草铺床,第二天不上门板,不捆铺草,走了还要拉几个民夫,帮他们扛行李。再加上反动派大肆宣传,污蔑工农红军见屋就烧,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深受兵匪之害的群众听信了谣言,都逃进了深山野林。</p><p class="ql-block"> 当日晚,毛泽东在沙田镇万寿宫的江西会馆,召开了当地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了解到上述情况。为了揭露反动派的阴谋,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和红军战士一起进山喊回老百姓。4月1日,毛泽东在沙田圩同益布店门口与群众交谈,用“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断难”的比喻启发劳动大众团结起来闹革命。4月2日,工农革命军在沙田晒布堆召开群众大会。来自沙田一带工农群众1000多人参加了大会。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土地革命问题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2日晚,在万寿宫后殿右边一间简朴的小厢房里,毛泽东夜不能寐。他在反复思考人民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工农革命军创建伊始,队伍成分复杂。有一些小资产者、游民无产者、从旧军队过来的人自然带来了某些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游击习气、军阀作风等,再加上“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因此部队中一些人纪律松弛、作风不正,偷摸行为、打骂士兵等现象不时发生。 毛泽东挑亮油灯,将前几个月曾宣讲过但未系统成为条例的军队纪律,反复地斟酌、修改、补充。时已午夜,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4月3日上午,天气特别晴朗。在沙田圩老虎冲三十六石丘旱田内,毛泽东身穿灰军装,健步登上稻田边临时搭起的土戏台,向部队正式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大纪律是: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23年8月12日打卡一游。照片为军规广场全景,碑上题词为“毛泽东同志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纪念碑”</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平潭岛,别称是东海坛岛,是中国第六大岛,也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位于福建省平潭县境内,隶属中国福建省,岛屿南北长29公里,东西宽19公里,截至2023年4月,面积为267.13平方公里,是平潭县主岛。</p><p class="ql-block"> 平潭岛海岸蜿蜒曲折,岸线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滨沙滩,是中国独有的标准沙产地。平潭北、东、南面的长江澳、海坛湾、坛南湾三大海滨沙滩,沙质细白,海水清澈湛蓝,是天然绝佳的海滨浴场。景区著名景点有三十六脚湖、海坛天神、南寨石林等。</p><p class="ql-block"> 平潭島将军山,原名老虎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海拔104米,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是平潭海坛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老虎山曾有一个奇妙的传说。三百多年前,“海国龙王”托梦给一渔夫说,“华南猛虎”将封神立地于“三山”峻岭,此虎可庇佑海面一帆风顺。渔夫便上山寻奇,果真发现一座虎踞雄奇之山,老虎山之名从此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1996年3月18日至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战区在台湾海峡举行海陆空三军联合演习,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率127位将军在此登台指挥、检阅。</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1996年初春三军联合演习期间,100多名将军登山观战之盛况,于同年4月1日决定更改山名。山势临海而起,以花岗岩为主,基岩裸露,断层节理发育,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海蚀地貌,有摩崖石刻、风动石、大型堆集型的花岗岩洞,有南风窗、望归岩、石丛林等景点。</p><p class="ql-block">照片左下角为“三军联合演习纪念碑”,纪念碑高31.8米,呈三面六体,纪念碑高度设置是为了纪念1996年3月18日的演习纪念日,顶部是三把戟的造型,代表着海、陆、空三军。纪念碑共有九层,129个台阶,登高可鸟瞰海天盛景,两个数字反映喜奇不喜偶的建筑风俗。另外来此观摩作战的将军有128位,加之老虎堪称百兽之王,故而建129个台阶,蕴含“九九归一”盼统一之意。纪念碑的另一面有张万年题词“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八个大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少林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毁于战乱。近年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挖掘,在1993年6且4日,在<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b>,找到了少林寺遗址,又经福建省、福州市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在南少林寺遗址中发现“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南少林寺以及石桥、石盂、石槽、石碾(药臼)、石碑、石础、石舂臼、石磨、石香炉、瓷器、钱币、铜镜,还有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不胜枚举使少林寺遗址得到科学的验证。 南少林寺,这一争论多年的历史悬案,终于有了圆满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福建福清的南少林寺,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现在的南少林寺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由福建省宗教局和福州市政府批准福清市在原遗址上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南少林寺,寺院座西朝东南,周围溪、涧、流、瀑、泉,清水汩汩,涌泉自出,构成了难得的秀水奇观。整座寺院依山起势、背倚着五老峰,也名“嵩山”,无论地形或山峦与河南嵩山如出一辙,令人称叹!寺前一溪横卧,迳流蜿蜒曲折,溪水清澈、晶晶莹莹,长流不涸。</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1日打卡一游。</p> <p class="ql-block">  崇武古城,是国家级4A级风景区,位于福建省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长2467米,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建,建造者是江夏侯周德兴,目的是抵御倭寇,是中国完整的明代石筑古城。 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新兴大一统政权大明王朝刚经历元末战争的洗礼,朱元璋委派江夏候周德兴前往福建,筑城一十六座,在泉州沿海筑有以永宁卫为中心的六座海防卫城、所城。崇武古城的看点有古城墙、石雕和海边的岩礁。</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6月24日清晨崇武海边日出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三沙镇小皓村位于霞浦县东部,沿高速往三沙镇方向约18KM处,距三沙镇镇区约12公里,沈海高速公路、省道小浦公路过境,地处闽东北翼沿海突出部,是全国著名的闽东渔场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潮水的涨落、季节的变换、月落日升,小皓也在每天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出她的五彩斑斓。</p><p class="ql-block"> 到霞浦,必到小皓。那里阳光照耀下的金黄沙滩、不断亲吻着沙滩泛着天空湛蓝的海浪、沙滩上三三两两劳作的渔民和一群群贴着沙滩飞过的白色鹭鸟,必会使你如痴如醉,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但是由于东海每年的5月到8月为休渔期,所以这个无法领略到帆船连遍满载而归的渔港繁忙场景。图片为6月18日清晨渔港画面。</p> <p class="ql-block">  北岐是福建省霞浦县松港街道的一个小渔村,距离县城约5公里,是一个仅有200多户人家的村庄。人口虽少,但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村子逐渐发展为当地有名的紫菜养殖场,这里的人们都以从事海产品养殖和远海捕捞为业,再加上四周渔港、肥沃的滩涂、壮阔的海面,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地域元素完美融合,一步一景,步移景换,风光旖旎,成为了摄影界朋友眼中最美丽的滩涂。</p><p class="ql-block"> 村子依山傍水,距海很近,风光如画,光影交错,是摄影人必到之处。虽然只有一片“小海”,但它的海上作业内容极为丰富,当地渔民在滩涂上种植贝类、紫菜,挖蛏拾贝、养护采收紫菜、缯网等众多作业,为摄影提供了丰富内容与素材。</p><p class="ql-block"> 于是被国内外摄影界人士称之为“摄影宝地”的滩涂,在2012年被《数码摄影》杂志列为“中国最值得拍摄的80个绝美之地”之一,并成为22大摄影胜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第一批紫菜每年的三月底收割完毕,第二批要到每年的十月份,因此忙碌的丰收场景没有看到,遗憾之余6月18日早晨看完日出归来,碰上了摄友雇佣了两名当地的渔民出海捕鱼,于是扑捉到了这一画面。</p> <p class="ql-block">  万洋山脉为湘赣两省界山之一,位于北纬26°06′ ~27°05′ ,东经113°50′ ~ 114°24′ 。又名万阳山,古名石含山。在江西、湖南两省边境。为湘赣过境雁行式山岭之一。跨江西省永新、宁冈、遂川和湖南省茶陵、炎陵、桂东等县。为湘江支流洣水和赣江支流遂川江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 万洋山脉东北起井冈山,西南连桂东县八面山。湘境长约100公里。属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湘东“多”字型构造。主要由加里东期和燕山早期花岗岩岩体构成。山脊线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南风面在江西省,海拔为2120米。湘境最高峰为酃峰。 酃峰为湖南省第一高峰。 酃峰,海拔2115米,位于株洲市炎陵县境内,本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万洋山北段之西北坡、南岭山脉北麓,为南岭山地向湘中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属中山地貌。</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桂东县万洋山景区风力发电场场景,2023年8月14日打卡一游。</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湄洲妈祖祖庙</span>是世界各地天后宫的祖庙,国家5A级旅游区景点,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年),位于莆田市秀屿区湄洲镇宫下村。 </p><p class="ql-block"> 湄洲妈祖祖庙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寝殿、正殿和圣父母祠是祖庙建筑群的主要建筑,也是妈祖信仰在祖庙的主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这位神奇女子降生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岛。妈祖是福建望族林氏后裔。妈祖原名林默,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妈祖世称默娘,娘妈, 自幼聪颖灵悟,成人后识天文,懂医理,相传可“乘席渡海”,能“言人休咎”;又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敬。 北宋雍熙四年(987午)农历九月初九,年仅28岁的妈祖因救人而羽化升天。</p><p class="ql-block"> 湄洲祖庙为长323米、宽99米的五进仿宋建筑群,由大牌坊、宫门、<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钟鼓楼、顺济殿</b>、天后广场、正殿、灵慈殿、妈祖文化园组成,妈祖庙后的岩石上刻有“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在祖庙山顶有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20日打卡一游。</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湄洲岛鹅尾地质公园</span>位于涠洲岛的最南端,被地质专家称为世界罕见的海蚀地貌,因形似鹅尾而得名。这里众多的奇石神形俱佳、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蕴含美丽动人的妈祖传说和丰富的地质科普知识,是海峡西岸最神奇的一片岩石。</p><p class="ql-block">图片为2023年6月19日鹅尾地址公园的落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后宫</span>,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地处泉州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是我国东南沿海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庙宇中现存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少数几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天后宫始建宋庆元二年(1196年),始称顺济宫。1985年10月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天后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7月,天后宫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天后宫”正殿,天后宫正殿筑台基座之上,殿内木梁骨架结构严密,雕刻精美,殿内漆画、浮雕琳琅满目呈现了仙家的非凡境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蟳埔女</b>是我国三大渔女之一,是福建泉州蟳埔村渔女的称呼。传说她们是古阿拉伯人的后裔,至今保留着人人头戴簪花围的风俗。</p><p class="ql-block"> 蟳埔女簪花围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蟳埔保留了许多闽南传统习俗,有独特的婚庆节俗、过年节俗、喜庆节俗、祭祀仪式,其中以“半夜出嫁”的婚俗、“妈祖巡香”的祭祀仪式最为突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蟳埔女亦称埔阿姨,与惠安女、湄州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span>。蟳埔女主要分布在丰泽区东海街道蜉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鲟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居住习俗与民间信仰,构成埔女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别具一格。 </p><p class="ql-block"> 据清代嘉庆年间《西山杂志》载:“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蟳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临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际始有村落。”由此可见,蟳埔村已有千年历史。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p><p class="ql-block"> 簪花围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髻,中间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红筷子,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有的还要再插上几枝配色鲜艳大胆的绢花。最简化的“版本”,也要在髻上绕一圈红头绳再插上绢花。 </p><p class="ql-block"> 簪花围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花是时令鲜花,可以是淡雅、暗香浮动的含笑、白玉兰、柚子花,也可以是鲜艳的桃花蕾、小玫瑰、康乃馨等等,而花期长又有各种颜色的菊花价廉物美,是最常见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蟳埔古渔村拍到的簪花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