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几天我一直在翻阅翻阅老旧发黄的履历表,它记载着当年爸爸的战斗经历,其中七树庄……战斗,这又是哪里呢?</p><p class="ql-block">带着疑问❓我去了解,我去查阅,我去认识,我去体会更深沉的感受……。在那艰苦岁月里是那么的陌生了,又好像就在眼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一代的人还会记着他们吗?</p><p class="ql-block">山河岁月,一段历史的记忆,感受老一辈的精神,更加热爱和平,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p><p class="ql-block">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致敬英雄、缅怀英烈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次次深情凝视,一次次郑重鞠躬,都凝结着总书记对英雄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无限追思。</p> <p class="ql-block">七树庄镇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部偏北。</p><p class="ql-block">七树庄镇东邻丰润镇,南连石各庄镇,西南邻白官屯镇,西接沙流河镇,北邻杨官林镇,行政区域面积26.7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原文刊载于:《冀热辽子弟兵》(冀热辽人民抗日斗争史研究会,《冀热辽子弟兵》编审委员会,1991.6)</p><p class="ql-block">一、在艰苦斗争中建团</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团是冀东军分区于1942年7月组建的主力团。它的基础是由平西组建的干部队、冀东第十三团抽调的3个主力连和一部分地方游击队。它诞生于冀东反“蚕食”斗争最艰苦时期。</p><p class="ql-block">(一)在平西组建团的机构</p><p class="ql-block">1942年初,晋察冀军区决定从平西的第七、九团抽调170余名排以上干部组成第十一团团架子及团领导班子。其中第九团的干部多为经过长征的红军或陕北红军,主要为团营干部。第七团抽调的多为冀东起义后到平西培训的干部,主要配备为连排职干部。由赵文进任团长,耿玉华任政委,陈云中任参谋长,并编成了干部队,由派往冀东军分区任参谋长的彭寿生为总带队,于1942年2月下旬由平西清水村出发向冀东开进。因日伪军“扫荡”,曾两次折回。4月中旬,随第八团到达平北军分区,由第十团负责向冀东转送。5月初在赤城东南之长嵯山以西地区遇日伪军“扫荡”合围,按第十团领导决定分两路突围。彭寿生、赵文进率约百人向东安全突围,于5月上旬到达冀东。耿玉华、陈云中带70余名干部随第十团向北转移,在没有部队掩护的情况下,与日伪军遭遇。陈云中率10多名干部掩护干部队上山,而后沿来路返回第十团。该团派1个排掩护向东突围,于5月中旬到达冀东。耿玉华带队上山顶,后没有去找第十团,,而向西下山突围,被搜山的日伪军打散。耿玉华、夏德元(营长)等数人牺牲,数人被俘,其余四十余人先后回到平北军分区,在第十团的护送下于6月到达冀东。</p><p class="ql-block">(二)1942年7月正式建团</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20日,冀东军分区决定调第十三团第一营一、二连和第三营第八连,以及部分地方游击队,于7月正式组建第十一团。赵文进仍为团长,吴宗鹏任副政委兼主任,苏然任参谋长,翟文斌任副参谋长,段雄飞为特派员。团辖4个步兵连和1个特务连共500余人,活动于以丰润、玉田、遵化、兴隆等县为中心的冀东中部地区。</p><p class="ql-block">二、投入反“蚕食”斗争</p><p class="ql-block">(一)1942年7月投入“青纱帐”战役</p><p class="ql-block">1942年是日本侵略军“扫荡”、“蚕食”冀东地区最为残酷的一年。日伪军从1941年春末至年底推行了三次“治安强化运动”(简称“治强”)。第一次“治强”中冀东八路军仅有的两个主力团(第十二、十三团)遭到严重损失,地方工作也受到很大破坏。但在第三次“治强”中,八路军夺得打治安军战役的巨大胜利,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以治安军代替日军统治冀东的阴谋。但日军不甘心失败,从1942年4月1日开始,又推行第四次“治强”。此时,冀东八路军主力转到外线开辟新区,日伪军对基本区“清剿”、“剔抉”、反复“扫荡”,烧杀抢掠,残暴至极。致使大部基本区变质,中共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抗日政权遭到严重破坏,部队供给遇到很大困难。</p><p class="ql-block">1942年6月上旬,中共冀东地委和军分区在青龙县召开追悼包森(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第十三团团长)、刘诚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团政委)等烈士大会,动员为烈士报仇,开展“青纱帐”战役。这次战役的主要任务是:着重打击在基本区进行“清剿”、“扫荡”之日伪军,镇压汉奸,拔除新据点,配合地方干部恢复地方抗日工作。</p><p class="ql-block">刚刚组建的第十一团,未及整训,即投入了“青纱帐”战役,承担恢复丰润、玉田、遵化、宁河地区的抗日政权和各种抗战组织的任务。在同绝对优势日伪军的周旋中寻机作战。在情报不灵,情况不明的环境中,经常与日伪军发生遭遇战。7月25日,在军区参谋长彭寿生的指挥下,一举攻克滦县野鸡坨据点,毙日伪军20余人,俘伪军50余人,缴步枪55支、手枪9支。7月26日,又连续攻克樊各庄、油榨二据点,俘伪军6人,缴步枪7支。此战后,日伪军恐慌万状,相继撤出爪村、王官营、石梯子、商家林、上五岭等据点。该区工作有所恢复,并为开辟滦东、路南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日伪军为确保其“蚕食”区,集结1.3万余人,在飞机、坦克、装甲车的配合下,对迁安、卢龙、滦县、丰润等地区进行重点“扫荡”。第十一团在军分区首长的指挥下,于7月31日进驻丰润西南的石各庄村。由该村情报员送假情报,谎称八路军为区小队,骗取日伪军纠集老庄子等据点170余人,于8月3日清晨向第十一团驻地扑来。这次战斗击毙日军小队长以下150余人,俘伪军20余人,缴轻机枪3挺、步枪38支。8月5日又在郭官屯、群仙观伏击丰润、沙流河出犯之日伪军800余人,毙俘伪营长以下百余人,缴枪百余支。随后又转到通唐公路以北,攻克鲁家峪南的义王庄据点。</p><p class="ql-block">1943年,第十一团两次参加恢复基本区战役,又两次挺进口外,在频繁行军作战中,仍抓紧了对部队的军政训练,不断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1943年1月,军分区政治部在热南瀑河川召开了政工会议以后,更加系统地贯彻了政治整军的精神,以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为教材,结合英雄模范事迹、时事政策,对全体指战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教育,并通过新年和春节的拥政爱民活动,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加强了组织纪律性,密切了军民和官兵关系,为克服工作困难,坚定胜利信心打下了有利的基础。</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红军进入东北,在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全线进攻,关东军的覆没已在眼前。11日,发布第二号命令,令李运昌率冀热辽部队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配合苏军作战。12日,冀热辽区党委、军区组成“东进委员会”。李运昌任书记、司令员,率8个团、1个营、3个支队及2500名地方干部共1.55万人,分3路挺进东北。由第十五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地委副书记宋诚率第十一团、迁青平支队及3个武工队共2800人为中路,从喜峰口出关。8月20日,进到平泉时与苏联红军会师。第十一团沿途经平泉、凌源、叶百寿、朝阳、建昌、北票等地,一路收缴日伪军武器和扩大部队。9月初,被日军践踏14年之久的热河全省及辽西,已被八路军解放。9月,第十一团与第五十一团编成第二十五旅。12月上旬,又整编为热河纵队第三旅。不久,又编为十三旅的三十八团。至此,第十一团完成了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历史使命。随后几经改编,投入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不断荣立战功。</p> <p class="ql-block">(二)反第五次“治强”,开辟热河南部地区</p><p class="ql-block">10月是秋收季节,日伪军利用“青纱帐”将倒之际,进行第五次“治强”。9月14日,伪治安总署在北平召开了治安军团以上军官会议。15日,日军第二十七师团长原田到唐山召集冀东道所属各伪团长开会,进行作战部署。上旬开始从山东、冀中等地抓来约10万民伕,在日伪军的监督下,强制日夜挖封锁沟(深3米、宽4米,共5条,中间还有许多小“防共壕”)。大小沟壕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沿沟分兵把守,三里设一碉,五里筑一堡,把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切成许多碎块。在长城内侧沿线制造“无人区”,以利其“清剿”和统治。</p><p class="ql-block">中共冀东地委于9月下旬作出反“扫荡”决定,明确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军分区作了具体部署,并发了训令。主力部队除留少数在基本区配合地方武装坚持反“扫荡”外,大部转到外线,打击日伪军,开展反集家斗争,破坏交通,打小据点,开辟新区,以配合坚持内线作战的部队和地方武装进行反“蚕食”斗争。</p><p class="ql-block">日本侵略者的第五次“治强”,从10月8日开始,实行了更为残酷的以分割“蚕食”为主,反复“扫荡”为辅的方针,先后调集5万余日伪军压境,采取“梳蓖(bì)清剿”战术,先从滦河开始,在南北宽20公里的正面上以拉网捕鱼的方式向西推进,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而后“辗转剔抉”,“清剿蚕食”。同时,在长城沿线设重兵守卫,防八路军主力出口,以保障伪满洲西南国境安全。</p><p class="ql-block">10月初,第十一团在遵化城北侯家寨一带寻机作战,未能如愿。随后,从沙坡峪、后仗子出口北进,到兴隆以东的驴儿叫、大洼、分水岭、半壁山、东河铺、黑河川一带活动,配合兄弟团对长城沿线及热河之日伪军发动攻势。11月,攻克锦(州)承(德)铁路线上的郭仗子车站,歼灭伪军数十人,一度使锦承铁路不能通车。接着,在榆树林又歼灭从凌源县城出犯之日伪军百余人,缴枪百余支。同时,另一部攻克八里罕甸子等日伪军据点,歼日伪军150余人,缴枪百余支。12月,第十一团在平泉以北黄土梁子、西三道沟等地,连续发动两次攻击,全歼日伪军300余人,接着又在平泉西北的小建草沟门,歼灭伪满军两个连,给热河中部之日伪军以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团组建以后,在极端残酷的战斗中渡过了1942年。在中共冀东地委和军分区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了红军艰苦奋斗精神,机动灵活的战斗作风和军民一致的优良传统,取得了可喜的战果。计主动作战30余次,攻克伪据点20余处,击毙日军官兵百余人,击伤150余人,打死打伤伪军584人,俘伪军591人,缴重机枪1挺、轻机枪8挺、长短枪570支,击毁汽车数辆,缴获大量物资和弹药。</p><p class="ql-block">三、开辟热河恢复基本区(一)恢复丰玉遵基本区,组建第三区队第五次“治强”后,基本区已被“蚕食”,地方工作及地方武装已进入隐蔽状态,物资供应和兵员补充发生严重困难。基本区人民情绪因主力退出和日伪疯狂镇压而逐渐低落,汉奸的活动抬头。在热河口外地区,日伪军抽调10万余人进行“扫荡”,集家并村。1943年1月初,中共冀东地委、军分区作出决定:冀东主力部队秘密、迅速地进入基本区,给四处“清剿”之日伪军以坚决打击,恢复地方工作。1月中旬,军分区颁布恢复“蚕食”区的命令,以主力团1/3兵力,分3路由热河南部向关内平原进击。因日伪军拼命阻击,东(第十二团)西(第十三团)两路都在与日伪军交战后被迫返回。第十一团在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参谋长彭寿生的率领下从中路突击。2月6日,从喜峰口东、西入关。2月12日进至遵化东南的丁家岭一带。遵化县铁厂、新店子、石桥头的日军和治安军两个团赶来围击,均被击溃。毙伤日伪军百余人,俘伪军百余人,缴大枪百余支。随后,又乘胜南下,至丰润西南的南坨一带,与原驻南青坨的四区队会合。玉田之日伪军先发现四区队行动目标,于18日上午9时集中500余人,向四区队驻地南青坨进犯。接着,新军屯治安军也赶来增援,因时值白天,又大雪覆地,八路军不便转移,日伪军又迅速从丰润、唐山、天津等地急调6000余人,逐次加入战斗,向驻南坨的军分区及第十一团猛攻。八路军坚决反击。激战一天,毙伤日伪军270余人,俘伪军4人,缴步枪20余支。八路军伤亡仅30人,夜晚胜利突围,在七树庄隐蔽一天。19日夜晚继续向北突围。20日凌晨3时,军分区领导机关发现数股日伪军拦截阻击,遂命令部队抢占马家峪东、西山、芦各寨南山和东水头西山等制高点,坚守阵地。上午,伪军发动全面攻击。在整整一天的战斗中,日伪军一面实行包围攻击,一面继续从各地以汽车快速运兵,先后调集日军、伪满军6000余人和治安军3个团,形成多层次的包围圈,并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进行四次集团强攻,均被击退。虽然日伪军多层包围,防守很严,但当夜10时开始,八路军乘其调整部署之机,轮番突击,且战且走,分路突围,终于摆脱险境。此战又毙伤日伪军400余人,缴轻机枪一挺、步枪7支,八路军共伤50名,牺牲36人,失枪20余支。这次恢复基本区战役,在军事上给日伪军以重大杀伤,在政治上也是一次很大胜利。它揭穿了日伪军制造的“冀东八路军已被消灭”的谎言,振奋了基本区群众的斗争精神,给日伪军的“蚕食”政策以严重打击。此后地方武装得以站脚,地方工作逐步恢复,部分地区伪组织开始瓦解,征收工作得以进行,为以后全部恢复基本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适应巩固与发展热河山区的需要,于1943年2月,以迁青平基干队为基础和丰玉遵、迁遵兴基干队组建了第三区队,赖邦为区队长,王晓生为政委,以兴隆、平泉、承德等县为阵地,向承(德)锦(州)路以北发展。3月,第十一团再度出口到长城以北,分散活动于平泉以南地区。在食宿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担负着反集家并村的斗争,打击了日伪军对热河南部地区的反复“扫荡”。第十一团在两个多月的反集家并村的斗争中,和日伪军作战多次,毙伤日伪军近百人,并保存了自己的实力。</p> <p class="ql-block">七树庄”名字的来源</p><p class="ql-block">七树庄到今天已经近1500年了,据查,唐太宗年间,唐太宗命令唐初名将尉迟敬德监修在此建庙立村,庙名为白马寺,村名为“齐恕庄”。相传,“齐恕庄”得名于村民在隋唐交战之际给予了大唐无私地帮助,唐太宗念村民忠心爱国,便下令减免税赋,赐名建村。</p><p class="ql-block">七树庄之白马寺</p><p class="ql-block">白马寺是一座气势恢弘,磅礴雄伟的古代建筑,几乎是与建村同时进行的。一千多年来,白马寺香火旺盛,来往朝拜之人更是络绎不绝。而寺内的一口铜钟,更是一度享誉京东,据村里老人说,这口铜钟两人合抱不拢,音传数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白马寺因长时间受战争影响被破坏,寺中僧人及村中爱国人士便将寺中珍贵文物藏于大钟内,埋到了地下,将其保护起来,但至今尚未出土。</p><p class="ql-block">白马寺自唐朝建庙之后,经历无数风雨和战乱,一直保存至清末辛亥年间。期间一直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北宋金刀令公杨继业、杨延昭曾在这里屯兵布防,抵抗辽国军队。因此有了村南的大令公和小令公两个村子。</p><p class="ql-block">七树庄的奇美八景</p><p class="ql-block">白马寺已经非常有名,而过去七树庄镇的八大景观更是奇美,分别是:白马朝天蹬、西山明月镜、龙须三座桥、楼台一倒影、瘸腿狮子路上等、大街中间分水岭、搬不倒的小石井、小庙香炉莲花顶。这八景之中除大街中间分水岭因地形未变尚存,其余奇景早已失迹。</p><p class="ql-block">旧时的七树庄镇曾是一繁华古镇,水运很发达。那时的还乡河水流湍急,河面宽阔,七树庄附近一带运输全靠还乡河中行驶的大小船只,七树庄村内就有码头,坐落在镇政府原址西南50米处,旧码头的遗址现在仍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而这条还乡河,也正是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时经过的那条河流。</p><p class="ql-block">相传,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赵佶被金掳获,解五国城,途径丰润浭水河,徽宗驻马桥头,凝视西流浭水叹道:“凡水皆东,唯此独西,吾安得似次水还乡乎?”后浭水易名还乡河。</p> <p class="ql-block">说起七树庄特产,那便是远近闻名,妇孺皆知的“棋子烧饼”和“广盛号”蜂蜜麻糖。</p><p class="ql-block">棋子烧饼</p><p class="ql-block">棋子烧饼创始于何年何月何人已无从考证,因其状若鼓、大若棋,而得名“棋子烧饼”。据说,用上等的驴油和面擦酥,用锯末微火烤制为上品,其特点是香而不腻,凉而不硬,酥脆适口,作为京东食品一绝,深受人民青睐,而且,其包装风格,依旧保留了古时候用牛皮黄纸的包装纸,简单古朴,别有一番风味。据说,当年周总理还曾派人特意到唐山购买棋子烧饼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呢。</p> <p class="ql-block">“麻糖”是唐山独一无二的特色糕点,也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册的传统手工技艺。唐山麻糖形如牡丹团花,片片薄如蝉翼,朵朵晶莹剔透。其制作主料为精粉白面、上等香油、天然蜂蜜、纯净蔗糖,并配以桂花饴糖,香、甜、酥、润,大名远扬,是唐山人颇为骄傲的地方特产。</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唐山麻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四年,即公元1577年,从问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但是四百多年前,唐山市尚不存在,这麻糖又是在哪里诞生的呢?</p><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就是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p> <p class="ql-block">祝福祖国繁荣昌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