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总有力透纸背的文字,可以传递文明薪火;总有穿越时空的思想,可以通往自由之路。让事实说话,用逻辑思考。与有光之人同行,与有趣灵魂为伍。</b></p><p class="ql-block"> —— 编辑: 风华</p> <p class="ql-block">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p><p class="ql-block">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p><p class="ql-block"><b>“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b>是伏尔泰流传最广的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公元1694年伏尔泰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有抱负的律师,而母亲则是一位宗教虔诚的女性,这两者在他的思想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伏尔泰出生的时候,医生告诉他的父母,这孩子最多只能活一天,实际上伏尔泰活到了84岁。不过,伏尔泰一生确实在跟病魔作斗争, 一生多半都在床上度过,写作都在床上完成。他个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才华横溢,内心充满叛逆精神。</p> <p class="ql-block">1704年,伏尔泰进入教会创办的大路易中学读书,受到了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学毕业后他父亲希望他攻读法律,但他热爱文学,经常进行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21岁时,他写诗讽刺国王路易十五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去苏里地区。</p> <p class="ql-block">1717年,年轻的伏尔泰因为写了一些讽刺和攻击法国宫廷淫乱生活的作品,因为有前科,这次直接被送进去巴士底狱,关押了大概十一个月。吃了将近一年牢饭,给了伏尔泰静心创作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1718年出狱后,他将在狱中完成的悲剧《哀狄普斯》发表,剧本很快在巴黎上演,受到了大众的欢迎,24岁的伏尔泰由此一举成名,名望和钱财都不缺。</p><p class="ql-block">可惜好景不长,32岁时,伏尔泰因为和一个贵族发生矛盾,又一次被送进去了巴士底狱。</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入狱一年出来,就被流放到英国去了。</p><p class="ql-block">1725年,伏尔泰来到英国,在那里他研究了科学家牛顿和哲学家洛克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我们特别熟悉的那个关于牛顿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苹果砸到牛顿头上的。这故事就是伏尔泰流放到英国期间收集改编的,可能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的科学小故事之一。</p> <p class="ql-block">后来国王路易十五原谅了伏尔泰。1729年,伏尔泰从英国回到法国,积极从事启蒙宣传。</p> <p class="ql-block">1734年,他发表了《哲学通信》,由于伏尔泰在书中赞赏英国的信仰自由和政治自由,介绍牛顿和洛克的先进思想,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法国的教派斗争,宣传唯物论思想。</p><p class="ql-block">他的这些行为使封建势力大为恼怒,他们立刻采取了措施,将这本书判为禁书,全部焚毁。</p><p class="ql-block">由于伏尔泰入狱两次,流放两次,他此时已经是惊弓之鸟。得到消息,他就赶紧跑去求助自己的情妇——夏特莱侯爵夫人。如此大才子甘愿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夏特莱侯爵夫人暗自高兴,把他安排在偏远的洛林边境乡村庄园。伏尔泰在温柔乡里一住就是十五年,此后,他的情妇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去世。</p><p class="ql-block">在避居期间,伏尔泰又匿名发表了《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同样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统治进行了猛烈地攻击。</p> <p class="ql-block">1745年,路易十五任命他为编撰法兰西王国历史的史官。</p><p class="ql-block">1746年,伏尔泰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邀请赴柏林,后来因在思想观点上与腓特烈发生冲突,两人关系破裂。不久,伏尔泰离开了普鲁士。</p> <p class="ql-block">1755年,不缺钱的伏尔泰在法国和瑞士交界的凡尔纳买房定居下来。他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地方交通方便,而且在两国国境上。如果法国国王又找他麻烦,他可以跑到瑞士去。如果有别的国王找他麻烦,他可以跑到法国去。</p><p class="ql-block">伏尔泰声名远播在外,有很多外国粉丝前来 探望他,美国国父之一的富兰克林是其中最杰出者。</p><p class="ql-block">这之后,伏尔泰积极投身于启蒙运动,继续宣传民主思想,评论法国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抨击封建统治者和教会的罪恶。</p> <p class="ql-block">当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如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等人,都公认伏尔泰是他们的老师,对他被推崇备至。</p> <p class="ql-block">伏尔泰启蒙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矢志不渝地对教会和宗教迷信进行揭露、嘲讽和批判,他认为教会的蒙昧主义造成社会上的普遍愚昧和宗教狂热,这种同君主专制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宗教迫害和神学蒙昧主义,严重阻碍了人类理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在政治制度上,伏尔泰深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主张下院、上院和国王三者之间互相制约。</b></p> <p class="ql-block"><b>他特别强调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认为这两种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保障,他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废除等级特权。</b></p> <p class="ql-block">他推崇文明,歌颂理性,强调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历史的前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他认为,政府是法律得以制定和实施的前提,<b>他所认为的最好的政府是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每个人的天然礼物,也就是自由。</b>而值得人们群居的地方是公民能够依法是手的地方,因此,<b>他将自由、法律、政府三者相结合,给出世人自己认为的和谐统一。</b></p> <p class="ql-block">伏尔泰非常警惕暴政,他详细分析了群体保证的心理因素。<b>他反对暴政,反对滥用权力,他所希望的是没有蹂躏,没有抱怨,公民可以自由的进行辛勤劳动。</b>另外,伏尔泰并非一位激进的革命派,他并不希望世界任何地方用流血事件实现公民自由,他探索一个理想的环境,以求人世间的自由与平等。</p> <p class="ql-block">在伏尔泰看来<b>,迷信和不合理的传统束缚着人类的思维。他主张人们应当理性思考,并怀疑一切不合理的观念。他坚信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然和社会,并倡导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b>他的著作中常常对教会和宗教的腐败进行抨击,主张言论自由,反对政府滥用权力。</p> <p class="ql-block">1778年,84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巴黎,受到巴黎市民的隆重欢迎。</p> <p class="ql-block">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病逝。</p><p class="ql-block">伏尔泰大半生都为了启蒙运动贡献,在他去世十一年后,法国 人民攻占了当年关押他两次的政治犯监狱巴士底狱,开始了世界上最彻底的大革命。</p> <p class="ql-block">伏尔泰以其众多作品闻名,其中包括戏剧、散文、历史著作等。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哲学信函》,该书通过对英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描述,对英国自由制度的赞赏,对法国政治和社会体制的不足进行了批判。此书对当时的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伏尔泰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和全世界。他的信仰自由观念为后来美国宪法中宗教自由权利的确立提供了启示。他坚定地反对专制主义和压制思想的行为,对启蒙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激励了后人继续追求自由、平等和知识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伏尔泰是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在18世纪的法国光照着黑暗的时代,为人类的认知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理性思维的强调,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他的思想也将继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闪耀光芒。</p> <p class="ql-block">先贤祠(Le Panthé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p><p class="ql-block">1791年大革命胜利后,国民议会迫使路易十六将伏尔泰的遗体迁至先贤祠。昔日光辉的余烬穿过巴黎大街,两旁站了六十万人。灵车上写着:<b>“他给了人类动力,他让我们准备好迎接自由。”</b>在他的墓碑上只需要一句话:</p><p class="ql-block">——伏尔泰长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编辑: 风华</p><p class="ql-block">图片: 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光辉岁月》(粤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