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散记(1)柏林是个大工地

实话石说

<p class="ql-block">清晨6:40,海南航空的班机准时降落在柏林勃兰登堡机场。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已经坐在德国妹夫的接机车上。</p><p class="ql-block">初秋的柏林已有了昼短夜长的苗头,七点多了,城市还一副没有苏醒的模样。望着黑黢黢的窗外,眼前不时掠过一座座伸向天际的塔臂。“咦,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塔吊?”我自言自语地嘟囔了一句。</p><p class="ql-block">“柏林就是一个大工地”。妹夫听到了我轻声地嘟囔,接了一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真真的体会和验证了这句话。</p><p class="ql-block">柏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城市。少有北上广深的高楼大厦,不见美国式的10车道公路,当年东德留下的许多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建筑倒是随处可见。最常见的,还是一座座比肩林立的塔吊、一处处沿街而筑的围挡,一条条开挖待修的道路。</p><p class="ql-block">住得久了,慢慢了解了柏林到处是工地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位于柏林市区外8公里的泰格尔机场曾经十分繁忙,但它的规模无论如何也不能与“首都”二字相提并论。记得2015年来德国时,对这个不如中国二三线城市机场规模的狭仄拥挤印象深刻。友人告诉我,新的勃兰登堡机场即将竣工,这里很快就要搬迁。8年后我再入柏林,机场虽已旧貌换新颜,但我在柏林的同事告诉我,勃兰登堡机场的建设早已是柏林人揶揄政府效率的段子。</p><p class="ql-block">1989年,德国政府决定在新首都建造一座超级机场-柏林·勃兰登堡机场。经过长达15年的漫长规划,2006年新机场终于破土动工,预计2011年投入使用。孰料从2010年开始,机场方面先后11次宣布交付期延后。直至2020年10月,T1航站楼启用;2022年3月,T2航站楼启用,比原计划整整推迟了10年。“机场还没有运营,液晶显示屏就已经过了预期寿命需要全部更换”“为了通风,机场接驳车幽灵般空驶每天要耗费数万欧元”......。而官方给出的解释和理由五花八门:建筑设计公司倒闭、建筑承包商倒闭、排烟系统无法通过安全测试、消防防火系统失效、自动扶梯长度不够、项目负责人涉嫌贪污和吃空饷、噪音过大引起附近居民投诉、房间门牌编号错误……。</p><p class="ql-block">当年德国媒体的报道,或许能解开这些千奇百怪理由的面纱:好大喜功、利益纷争、朝令夕改、拍脑袋决策等等,都是导致机场迟迟不能交付使用的深层次原因。</p> <p class="ql-block">在柏林旅行,或自驾、或公交、或步行、或骑车,时间一久,近距离观察这座城市的机会就多了。最常见的是围挡。或是因为修路、或是建筑工地,在路上走着走着不时就冒出一处。看得多了,就发现一个现象:大部分围挡里面都见不到工人,偶尔有也只是一两个人在干活;建筑工地的围挡多是存放材料或机器,很难见到施工的画面。登上柏林大教堂高处,远眺那一座座塔吊,似乎也看不到有在运作的迹象。</p><p class="ql-block">心有疑惑,请教当地家人和同事后的结论有这些:一则,在柏林,一个工程围上几年不拆围挡是常事,大家习以为常,没有人去深究;二则,这里的机械化程度高,许多活儿都是机器在完成,所以看不到多少工人;三则,一些项目上马后,方案需要多次调整,所以出现围挡等待的情况;四则,德国工人上班准时,下班也按时,绝不多干一分钟。也许你经过的时候人家已经下班了......。</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速度”世人皆知,有口皆碑。与德国的“慢节奏”相比,勤劳拼搏、只争朝夕、制度差异、性格差异、文化差异.可能都是造成这些反差的原因。经历了百多年苦难沉浮和生活艰辛,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被转化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在欧洲人的文化里,家庭、假期、享受自我的时光与工作一样重要,效率有时候是可以放在第二位的。也许,当国人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像德国人那样,端一杯咖啡或茶在街头静静地打发一个下午;把自行车安放在车后,和亲爱的人去郊外度一个惬意的周末;下班后在温暖的屋里和家人共进一个温馨的晚餐。</p><p class="ql-block">从德国统一起,柏林的城市工地就从未消失。相信若干年后,这样的画面依然存在。因为,柏林的城市建设欠债太多太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