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珍贵留念 作家赠书</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乡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珍贵留念 作家赠书》北京篇、福建篇、四川篇,已先后完成。</p><p class="ql-block"> 我的书柜里还收藏有不少珍贵的赠书和画册,是北京、山东,浙江,江苏,福建、贵州,陕西、黑龙江等地的作家、画家、诗人、文友所赠送。</p><p class="ql-block"> 今天新建美篇《珍贵留念 作家赠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乡篇)》,拟将所有来自他乡友人的珍贵赠书收集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友人说,《他乡篇》容易让人联想起 ”他乡遇故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乡遇故知”,在古代,是人间四大乐事中排名第二的乐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古代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交通和通讯环境,远不及当今高科技时代的通畅发达,能在 ”</span>他乡遇故知” 这样的事情,出现的概率实在是太低太低了。所以,才有大诗人苏轼的《浣溪沙·重九旧韵》这首宋词:”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子细更重看。” </p><p class="ql-block"> 这首宋词虽然简短,表达的情感却非常深厚,堪称是苏轼最深情的作品之一。这是苏轼任职杭州时,写给同样任职杭州却来自家乡四川的好友杨元素的一首词。千古诗词,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交通阻隔通讯不便,在当今的社会得到极大的改善。</p><p class="ql-block"> 1988年至1991年,我在北京读书,同班同学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在鲁迅文学院孙津老师的家里,我遇见了来自陕西的油画家王江扬先生。王江扬,1949年出生于陕西省,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王江扬乡土风情油画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王江扬先生现在定居北京,被业界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大家。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孙津先生和刘晓纯先生曾分别为王江扬油画作过评论,我将其转发在王江扬油画集图片之后,以此致敬我的老师孙津先生。</p><p class="ql-block"> 在2002年的搜狐博客和新浪博客上,在众多博友中,我偶遇了浙江画家房企遐先生。现在我与房企遐先生在微信上常有联系。房企遐先生曾多次赠送他的最新画册和画作,我也曾为房企遐先生写过一篇短文《房企遐与他的欧洲水墨画》。谨此致敬房企遐先生。</p><p class="ql-block"> 同样在搜狐博客,我遇见了摄影家白晓鸿先生,刘欣先生,柏森先生等诸多真诚相待的博友,他们或将自己多年写作的博客文章收集出书,或将自编的博客文集寄赠给我,我同样感到珍贵。 刘欣先生的博客文集,我有当年为其写的文字评论发在他的文集图片之后。</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在黄山旅游时,我与来自苏州的北师大学长朱熙炎先生相遇。经过多年的微信往来,朱熙炎先生人品高贵,学识渊博,待人热情真诚善良宽厚,被我敬为良师益友。朱熙炎先生的著作《回味》为本美篇添彩,谨此致敬。</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在福建厦门参加一个中国民间文物收藏研讨会上,我遇见了来自青岛的大诗人纪宇先生。与纪宇先生在厦门美丽的滨海园林里,有了一次关于北京文坛文友和前辈的聊天,还共同经历了一次避开枯木坠地伤人的惊险。回到四川后,我收到了纪宇先生关于那次避险的长诗,真实忧郁而优美。还接受了纪宇先生慷慨丰厚珍贵的赠书,我珍藏在书柜里,那些美丽的诗作占据了我的书柜整整一层。纪宇先生的个人图片和简介一并发在他的赠书之前。久未联系纪宇先生,谨此遥远的诚挚的致敬问候。</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将上述几位文友珍贵的赠送一并放入《他乡篇》里,以做珍贵友情的留念。</p><p class="ql-block"> 所有赠我书的文友,都是我的 ”他乡遇故知”,谨此致敬问候。</p><p class="ql-block"> 人生相遇相逢即是缘。</p><p class="ql-block"> 愿相遇相逢是一种美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房企遐画东坡诗意: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p> <p class="ql-block">房企遐画东坡诗意: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房企遐画欧洲</b></p> <p class="ql-block"> ……在《塞纳河寻梦》中,房企遐这样描绘将要给他创作灵感的法兰西:翻开法国首都巴黎的地图,只见一条蓝色的河流如横陈的弓一般,从西向东横穿过整个巴黎,那就是美丽的塞纳河。塞纳河是巴黎的生命之河......也许正因为感受到塞纳河的亲切和艾菲尔铁塔居高临下的俯瞰,这才激起房企遐这位东方艺术家心底那种不可言说的思绪和惆怅,激起他心中蕴藏着的东方人的志气和自身艺术个性的张扬----- 房企遐手中的画笔替代了他内心的思索。画笔变成了他的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与房企遐先生素昧平生。但是房先生的水墨画却激起我对曾经游历过的欧洲城市,对巴黎,对塞纳河,对艾菲尔铁塔的美好回忆和对于艺术美的一种追求一种寻觅。房企遐的欧洲水墨画与我们曾经欣赏到的其它有关欧洲的绘画艺术唤起的感悟决然有别。欧洲绘画,或者说欧洲油画,在我的视觉中是逼真的,是壮美的,是天才的。而房企遐先生给予我们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欧洲。那种烟水迷离云卷霞染,那种白云流散自如卷舒,那种画的范围、造型、构成、意境、与笔墨同等权重,相互平衡,造就了房企遐先生的水墨画不是小家格局,而是已经向着丰盈宽阔绵韧而大气的大家之路上走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摄影家白晓鸿先生,在搜狐博客笔名晨渊。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位“豪放、写诗、怀旧、广交天下朋友、感悟人生,阅尽沧桑”的现代军人。</p><p class="ql-block"> 白晓鸿先生写诗、怀旧、广交天下朋友。在他的字里行间,我能感觉到晨渊先生为人热情豪放。与如此热情豪放之人结交网友,自己也可能热情豪放起来。 </p><p class="ql-block"> 白晓鸿先生搜狐开博两年,发表博文659篇,评论多达27,391条,访问人次多达20多万。白晓鸿先生利用博客每天积累的诗文,出版了近30万字的《晓鸿诗词摄影集》和《晓鸿诗词散文集》各一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范曾为纪宇题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p class="ql-block"> 纪宇小传:属鼠,1948年生,原名苏积玉,笔名纪宇。1966年开始发表诗作,纪宇乃右臂,专事写作,《风流歌》、《'97诗韵》、《20世纪诗典》等长诗短吟、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诗论等已逾1000万字,出书30余部;积玉是左膀,嗜做收藏,青铜器、古瓷器、玉器、漆器、铜胎掐丝珐琅、古钱币、古酒老茶、名人信札手稿等等,收藏艺术品已超万件。无高等学历,有一级编剧职称;未上大学,被聘名校教授。曾获全国自学成才奖、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十佳、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终身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青岛市文联主席,现任纪宇艺术馆馆长。曾入围“山东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50人名单。退休时人贺:“平安着陆”,却言:“从未起飞”,爱文学上瘾。藏文物成癖,祈愿双轮前行,比翼齐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纪宇先生成名诗作《风流歌》</span></p> <p class="ql-block"> 朱熙炎先生的著作《回味》,是对自己多年神州旅游的一次回顾与检阅,也是对他自己所在的《北师大同学62级博客》的一次温馨深情的回眸 。</p><p class="ql-block"> 朱熙炎先生在著作封面题图语中说:”2007-2017,博客十年,沉淀青春的回忆,记录着即时的身影,凝聚着深挚情谊。可珍藏,堪回味……” </p><p class="ql-block"> 北师大同学62级博客群的群主们,行业多多,年龄都在耳顺之上,身居东西南北,几乎人人都”性阔达,能超脱,喜文学,忠友情”。</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当年,我是北师大同学62级博客的粉丝。我经常去他们的博客,认真拜读学长学姐们的好文章。无论是他们自己写的博文,或者是他们给自己同学的博文写的评论,都使我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的老年知识分子里,在曾经的搜狐博客上,有许多像北师大同学62级的学长学姐们,像朱熙炎先生这样正直、正派、善良,有德行,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令人敬重的好老人。他们清洁、勤奋,总依自己心头的愿望和尺度行事著文。他们是一些照料光的老人。他们存在的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不但是对他们自己,更是对社会有意义。我们由衷地感激他们,祝福他们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刘欣(1931-2013),出生在北京门头沟刘氏“大宅门”,早年参加革命,1958年部队转业后,随十万大军转战黑龙江北大荒,在曙光农场生活了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刘欣先生是我2005年在搜狐博客上认识的一位忘年交博友。我经常读刘欣先生的文章。让我深为敬佩的是,当年已年过76岁高龄的刘欣先生那种巨大的创造力。一年365天,即使在病中,刘欣先生依然坚持每日一博。我想,也许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不是一般的善,而是彻底的、巨大的、永久的善——这种灵魂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是百发百中的。可见刘欣先生不仅仅是政治理论家,他还是一个艺术家——至少是艺术家的心灵——这种灵魂才会支持他长久地走下去,永不停歇地走。也许,刘欣先生对人类充满了爱与同情,有极大极宽广的关怀力;他的思念和追溯总结,才会一再地、不停止地生发;对于弱者,他总引为同类。正由于他关心的问题那么多,所以他就总有许多的话要说,要没完没了的诉说,这就产生了无边的想象力。这种关怀力是形成艺术高度的重要根据。在我心里,我敬重刘欣先生不仅仅因为他是离休老干部,也还因为他的博客文章所传达给我们的诗人、艺术家的特质和真正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刘欣讨厌的东西,一般而言肯定是坏的,他赞同的东西,往往也经得住推敲的。在这位受人敬重的刘欣先生身上,有真正知识分子的特征:信守,批判性,自省力;还有豁达与信任。刘欣先生代表了很多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 刘欣先生生前将他的《刘欣博客文集》和《我的自录》上下两本赠送给我和张秀岩,我们珍藏至今。</p> <p class="ql-block"> 《中国油画大家 王江扬》</p> <p class="ql-block">《落日》以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独居阿婆为创作原型,采取仰视的视角有意抬高老妇佝偻的身躯,色调通过有心设计的暗黑色,突出画面令人窒息的氛围,悲剧性效果和批判性意义强烈。此图为《王江扬油画集》封面。</p> <p class="ql-block">孙津先生在《王江扬油画》的评论文:《崇高精神的直观形式》。</p> <p class="ql-block">图左:孙津先生在《王江扬油画》的评论文《崇高精神的直观形式》。</p><p class="ql-block">图右:刘晓纯先生的评论文《看王江扬的画》。</p> <p class="ql-block"> 看王江扬的画</p><p class="ql-block"> 刘晓纯</p><p class="ql-block"> 他当过木工、造纸工、钳工、出纳、茶农、印染设计员、推销员、厂长,他还因错案坐过牢,就是没有进过专门的美术院校。然而1986年他却毅然抛掉了铁饭碗,成了一名自谋生路的专职画家。</p><p class="ql-block"> 他从小喜欢雕和画,最后自己解放自己,实现了他的童年梦想。</p><p class="ql-block"> 他非不学而能,而是自学而能。</p><p class="ql-block"> 他唯奉真诚,对此有着宗教一般的虔诚。</p><p class="ql-block"> 看多了刻意的追求,再看他那真挚的作品,实在让人惊喜:看多了没有多少内涵的新风格、新样式、新技法,再看他那自然、朴实、讲真话的作品,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p><p class="ql-block"> 他的画粗看相当古典而且老套,事实上他画的乡土风情却极具内在特色,尤其是他的乡土人物画。他的画表面看来象米勒 (J.-F.Millet)或勃鲁盖尔(P.Rruegel),但深层的追求大异其趣。</p><p class="ql-block"> 他的画在田园风格中深藏着许多可感不可说的现代隐喻,在对乡间纯朴人性的怀念中内含着现代人的某种疾痛。这疾痛起干对人的关怀和同情,这同情又起于自省,他画中的神秘底蕴有如平和下面的不安,在静穆、深层的躁动。</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取巧、做作的笔触,但他那苦涩厚重的用笔又恰与他过沉的心灵对应。他可以到学院去进修油画材料处理的工艺技术,但很难靠学院去提高他所适应的画面效果,因为一般技巧未必与他特殊的人生感悟相吻合,他需要自我完善和创造,他可以借鉴画风天真、稚拙、生涩的名画经验,但他更多的是靠自我完善和创造。当一个取向独立的艺术家只能走自我创造和完善的路时,这个人往往是值得注意的。</p><p class="ql-block"> 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其必然的历史逻辑,但艺术家却不能根据艺术史的逻辑进行创作。在艺术多元发展的今天,当我们肯定某种选择时,却很难否定相反的选择。如果一个艺术家对现代社会影响是敏感的,并且站在了现代文化的高度完全可以使古典形态的艺术焕发出夺目的现代风采。王江扬在新潮美术涌起时步入画坛,却从相反方向向现代穿透,他由此为油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与以传统观念表现西部风情的写实大潮完全不同,这不同就在于他的现代文化精神。</p><p class="ql-block"> 他只要沿着自己的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他的艺术,他将成为画坛的骄子。</p><p class="ql-block"> 刘骁纯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刘晓纯 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原中国美术报主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