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风景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境内,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奇险秀丽、人文景观底蕴丰富,是人文与自然完美组合的最佳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10万开山者历时10年,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2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1515.82万立方米,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据计算,如果把这些挖砌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石墙,其长度可纵贯祖国南北,将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p><p class="ql-block"> 下为红旗渠奋斗者广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水利风景区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6.2平方公里,2004年被认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主要包括红旗渠纪念馆(分水闸)、青年洞二部分。其中青年洞距纪念馆与分水闸2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风景区距太行大峡谷景区不远。下为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景区导览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渠绕群山 精神动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纪念馆主题邮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景区外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与农业水利有关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耕织图</p><p class="ql-block"> 《耕织图》最早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所作, 描绘了古代时期小农经济美好的图景,历代帝王都十分推崇。楼璹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呈献给宋高宗,深得高宗赞赏并获得吴皇后题词。皇上还专门召见他,并将其《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传诵,从而引发了《耕织图》的发展。《耕织图》可能是世界第一部关于农业的科普画册。 </p><p class="ql-block"> 《耕织图》描绘细致入微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有赖于楼璹对农业生产的长期观察体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他在任县令时,跑遍於潜县治十二乡之周边的南门畈、横山畈、方元畈、祈祥畈、对石畈、竹亭畈、敖干畈等大畈,深入田头地角,出入农家,与当地有经验技术的农夫蚕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得失。尤其难得的是,它在画面上留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生产工具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鱼鳞大石塘</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海宁鱼鳞石塘在老盐仓至塔山坝之间,共计约28公里,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占鳌塔东西两侧的1.1公里。鱼鳞石塘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其筑造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历经数百年的潮水冲击依然“力障狂澜扶砥柱”,被誉为“捍海长城”。</p><p class="ql-block"> 鱼鳞石塘的修筑方法十分特别,全部用整齐的长方形条石,呈“T”形,自下而上顺次叠砌。为了解决钱塘江水流冲刷、掏挖塘身造成的技术难题,古代中国人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稻米的一个特点:粘性,来代替惯用的粘合剂。每块条石之间用最具粘性的糯稻米打浆、灌砌,再用铁锔扣榫;石塘顶部使用铁锭扣锁,防止松脱;塘身后加帮土墩护塘。这样的塘,从侧面看塘身,层次排列如同鱼鳞,整齐美观且坚固,所以就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鱼鳞石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最著名的是新疆吐鲁番坎儿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门豹治邺</p><p class="ql-block">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冰凿离堆</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以水兴利,主持修建了举世无双、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遵循因时制宜,自流灌溉原则,采用“无坝引水”的形式,巧妙地利用了岷江出水口的天然地势和弯道水流规律,三位一体,有效地解决了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的问题,构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自动排灌系统,孕育了“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年”的成都平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叔敖开勺陂</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知人善任,深知水利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任命治水专家孙叔敖担任令尹(相当于宰相)的职务。孙叔敖当上了楚国的令尹之后,继续推进楚国的水利建设,发动人民“于楚之境内,下膏泽,兴水利”。在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又主持兴办了中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工程在安丰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当时这里是楚国的北疆的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好坏,对当地的军需民用关系极大。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芍陂建成后,使安丰一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楚国更加强大起来,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军队,楚庄王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后经两次扩建,现运行展馆于2014年5月1日开馆、建筑面积6300余平方米,布展面积2950平方米,是一座全面反映红旗渠建设历变的专题展馆。也是一个收藏、研究、展示、传承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展览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千年旱魔 世代抗争;红旗引领 创造奇迹;英雄人民 太行丰碑;山河巨变 实现梦想;继往开来 精神永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10万开山者,历时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婉蜒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十易春秋寒暑,培育了“自力更生,限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紧跟时代步伐,见证了红旗渠儿女“战太行 出太行 富太行 美太行”的创业历程。这是共产党人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战略快择,是林州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写就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红旗渠畔拓荒创业的火热激情照亮了每段平凡的岁月,激励着这里的人们执着地守望精神家园,续航梦想,书写传奇。 红旗渠纪念馆的修建,是为了让历史告诉未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车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考察调研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的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做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 千年旱魔 世代抗争</p><p class="ql-block">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p><p class="ql-block"> 一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受气侯、地理、地形、地质条件影响,林州素有“十年九不收”之称。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5年次。1942-1949年大旱,林州逃荒外出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出总人口的4.8%。解放初,全县550个行政村中,远近取水的村就有307个,旱魃为虐造成的饥馑引发了对生命的摧残。</p><p class="ql-block"> 干百年来,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从元朝到新中国成立前,林州人民自发地修过18条引水渠,但是,一遇连年大旱,水源枯竭,渠道无水可引,仍然摆脱不了水的制约。</p><p class="ql-block">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屡败屡战,一代又一代林州人不甘屈服地与干渴的旧山川进行着持续的抗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00年旱灾记录</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岭秃山头</p><p class="ql-block"> 水缺贵如油</p><p class="ql-block"> 豪门逼租债</p><p class="ql-block"> 穷人日夜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代山西潞安知府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p><p class="ql-block"> 右为光绪三年出卖幼女的字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31年至32年(1942-1943年),据统计,当时全县逃荒外出达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口人,占总人数的4.3%。赵老庵村41户,就有31户背井离乡逃荒外出。马鞍山村500口人,饿死280口人。土门村王秋保一家6口饿死5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旱魃为虐</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桑目川村300多户人等,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民国九年(1920年)大早,黄崖泉的泉水小得只有香火头那么粗。大军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担水回家过年。挑水的人多,直到天黑他才挑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惦念公爹担水一天还没回来,就出村去接。天黑路滑,新媳妇人是小脚,拉过担子刚走几步,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就在万家团圆除夕上吊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埋葬了新儿婚妇的尸体,带着全家踏上了逃荒路。从此,这一家人再无音信。</p><p class="ql-block"> 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剝夺一个人生命的尊严,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灾难,这就是千百年来旧林县缺水的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干早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的人们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与缺水的命运不屈地进行着持续的抗争。元代修建了天平渠,明初修建了别公架,清代修建7条引水渠。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府修建了抗日渠、爱民渠和荷化渠。到新中国成立前,林州人民共修建了大小长短不等的8条引水渠。</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党领导人民治山治水,到1959年,先后修建了洪南渠、淇北渠、英雄渠、天桥渠等大型引水渠和要行、弓上、南谷洞三座中型水库。为了圆一个水的梦,林州人民一往直前地追寻着、奋斗着,就是要在绝望的大山上开拓出希望的长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打井取水的工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泉池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 红旗引领 创造奇迹</p><p class="ql-block"> 胸怀梦想的人,总是充滿了激情和力量。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序幕。</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侯,全国各地都在勒紧裤腰带度难关,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战,就是十年。那种加陈与席卷的豪迈气势,那种攻坚与坚轫的气势,在漫卷的红旗下,宏大律动。</p><p class="ql-block"> 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刻诠释了“实干兴邦”的誓言。</p><p class="ql-block"> 千年期盼,一朝梦圆。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山线。</p><p class="ql-block"> 时空流转,穿越千年。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太行山上,更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镌刻在了这座太行丰碑之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林县修建的水利工程。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野外找水勘察测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p><p class="ql-block">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共林县县委开会讨论引漳入林事宜</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p><p class="ql-block"> 下右为引漳入林总干渠示意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总动员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引漳入林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誓师出征</p><p class="ql-block"> 《林县报》引漳入林工程动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军万马出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万7千名建设大军行进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盘阳会议。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印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数万修渠民工涌到修渠地,没有地方住,民工就自己动手解决住宿问题,有的住山洞、宿石缝,有的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几块油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指挥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就是大伙房。50O0名民工在一片乱坟岗子上搭席棚住了下来,当地人风趣地称之为“林红庄”,意思是林县修红旗渠人住的村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劈开太行坚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崖女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建大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劳动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炮声隆隆浓烟起</p><p class="ql-block"> 悬崖绝壁壮士忙</p><p class="ql-block"> 一双大手改山河</p><p class="ql-block"> 太行顶峰人造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凌空除险。这是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民工腰系绳索,凌空作业,排除险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年突击队</p><p class="ql-block"> 男的要学孙占元“,女的要学“刘明兰“,在修渠工地上男青年成立孙占元突击队,女的组成了刘明兰突击队,展开劳动竞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金宝”、李改云突击队展开擂台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人千双手</p><p class="ql-block"> 万众一条心</p><p class="ql-block"> 党委给任务</p><p class="ql-block"> 坚决要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高何所惧,险峰脚下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匠出身的“农民土专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连山凿洞</p><p class="ql-block"> 山硬硬不过决心</p><p class="ql-block"> 困难吓不倒英雄</p><p class="ql-block"> 任你山高石头硬</p><p class="ql-block"> 铁血也要钻个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心齐 泰山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工具自己造 竹筐自已编 石灰自已烧 水泥自已制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间运输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斗在太行山上。红旗渠施工时,民工在渠上作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修渠牺牲的烈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红旗渠一期工程上段竣工分指挥长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翻山越岭来到任村镇白家庄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建红旗渠是改造自然的一个大战场。红旗渠工地为前方,机关、厂矿、农村是后方,前后方紧密配合。前方克服一切困难开山修渠,后方各行各业全力支持。机动车辆少,后方往前方运送物资就用畜力车、小推车、人挑驴。</p><p class="ql-block"> 前方需要芦席搭席棚,县直机关工作人员就把自己床上铺的席子揭下来送往工地。商业和供销系统派出人员,把民工所需的日用品送住工地,服务民工:工业系统派出人员在工地设立工具修理队、缝纫组:卫生系统派出人员设立战地医院,在工地治疗伤病员:文化系统派出戏团、电影放映队,沿渠线巡回演出、放映,活跃民工文化生活,新华书店把书等送到工地,为民工提供精神食粮。当时物质条件虽然匮乏,但后方总是千方百计满足前方的需要送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派员参加红旗渠建设。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红旗渠工地拍摄。</p><p class="ql-block"> 下右图为河南县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双方协商签订的红旗渠工程使用权协议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总投资6865.64万元,县社队投资5839.66万元,占总投资85.06%;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总投资14.94%。</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主要材料消耗节约情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口治涌民工补助表</p><p class="ql-block"> 食堂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 修渠部分实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食堂粮票</p><p class="ql-block"> 野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建红旗渠使用的实物及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铸就伟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电影纪录片《红旗渠》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p><p class="ql-block"> 劈开太行山</p><p class="ql-block"> 漳河穿山来</p><p class="ql-block"> 林县人民多壮志</p><p class="ql-block"> 誓把河山重安排</p><p class="ql-block"> 心中升起红太阳</p><p class="ql-block"> 千军万马战太行</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思想来统帅</p><p class="ql-block"> 定叫山河换新装</p><p class="ql-block"> 心中升起红太阳</p><p class="ql-block"> 千军万马战太行</p><p class="ql-block"> 一锤一钎干革命</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志如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十年奋战,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p><p class="ql-block"> 下为红旗渠通水盛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孩子喜看红旗渠通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十春秋,感山动地山川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领导讲话、接见红旗渠劳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接见外宾说“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十大经典工程</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的引漳入林重大水利工程,被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1960年动工,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基本完工。整个工程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因素,出现许多控制性节点工程,林县人民团结协作,克难攻坚,成功解决许多技术难题,保证了红旗渠的成功修建和成功通水。红旗渠十大经典工程,它们贯穿全线,成为人工天河上重要的坐标符号。</p><p class="ql-block"> 1.红旗渠源及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順县侯壁水電站下約600米处,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聯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p><p class="ql-block"> 2.红旗渠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是隧洞,洞长623米,高5米,宽6.2米。1960年2月动工,1961年7月15日凿通。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施工修建,故名“青年洞”。</p><p class="ql-block"> 3.红旗渠空心坝。位于总干渠任村镇白家庄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浊河上,坝长166米,底宽20.3米。坝体呈弓状,以增强上游河水抵抗能力。该工程设计洪水从坝顶跨过,渠水从坝中穿流,是正确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典范。1960年2月动工,1964年4月5日竣工。空心坝既可用于浊河蓄水,又不妨碍行洪。</p><p class="ql-block"> 4.红旗渠南古洞渡槽。位于南谷洞水库下游700米处,横跨露水河,单跨9米,共10孔,故称“十孔渡槽”。始建于1960年2月,1961年8月竣工。</p><p class="ql-block"> 5.红旗渠分水闸。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枢纽工程,总干渠到此处一分为三,延伸至林州腹地。</p><p class="ql-block"> 6.红旗渠桃园渡桥。位于红旗渠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桃园河。渡槽下排洪水,渡槽中通渠水,渡槽上通汽车,合理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以及通水通车的矛盾。此渡桥既是渡槽也是桥,同时不妨碍行洪,是红旗渠工程的一个创举。 </p><p class="ql-block"> 7.红旗渠红英汇流。位于合涧镇西,是红旗渠第一干渠与英雄渠汇合的地方。英雄渠建于1958年,起自合涧镇嘴上村。1966年红旗渠一干渠竣工通水,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p><p class="ql-block"> 8.红旗渠夺丰渡槽。位于河順镇東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p><p class="ql-block"> 9.红旗渠曙光洞。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穿过东岗镇卢寨岭的隧洞,起于下燕科村南到卢寨村东止,全长3898米,宽2米,高2米,是红旗渠最长的隧洞。1964年11月17日动工,1966年4月5日竣工。</p><p class="ql-block"> 10.红旗渠曙光渡槽。位于东岗镇东部四公里丁冶岭上,是三干渠第三支渠的重要建筑物。渡槽全长550米,最高16米,共20孔,石拱结构。1969年4月3日动工,6月25日建成。</p><p class="ql-block"> 劈山凿渠的10年,不仅积累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也给林州人鼓足了改变家乡、致富乡亲的勇气,红旗渠从此改变林州人的生活,也改写着林州的历史。2015年年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0周年。50年间,红旗渠累计引水125多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超过4600万亩,实现粮食增产17亿公斤,彻底改变了林州干旱缺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雄人民 太行丰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河南省领导同红旗渠劳模合影</p><p class="ql-block"> 1965年安阳市委林县县委领导同红旗渠劳模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建设的领导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献身人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5年表彰的模范</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建设工程勘探设计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奖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和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候壁水电站下约600米处,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1960年2月10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漳河 清漳河 浊漳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雄渠。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是当时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了解決用水问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人工水利工程。红旗渠总干渠渠墻高4.3米,渠底宽8米,长70.6公里,以浊漳河为源,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当時施工条件艰难,缺机械设备,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最普通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桃园渡桥。位于红旗渠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桃园河,故称桃园渡槽。渡槽下排洪水,渡槽中通渠水,渡槽上通汽车,合理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车的矛盾。此渡桥既是渡槽也是桥,同时不妨碍行洪,是紅旗渠工程的一個創举。</p><p class="ql-block"> 夺丰渡槽。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是红旗渠第二干渠上的重要工程,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1965年12月1日动工,1966年4月5日竣工。渡槽整个工程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坚固壮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河巨变 实现梦想</p><p class="ql-block"> 奋斗永不止步,梦想从未停歇。20世纪60年代战太行建成红旗渠,解决了饮水吃饭的生存问题;80年代十万建设大军“出太行”,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使林县的建筑业品牌声名远播;90年代未到新世纪初,伴随着“富太行”的号角,亡返乡,工商业发展千帆竞发,创新创业奋博争先…</p><p class="ql-block"> 梦想,照进了林州大地,点亮了每个林州人的心灵。经济社会亮点纷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教育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国家重点风景名脏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可持续发展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先进县(市、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等荣誉花落林州,林州人民以自已的理想、奋斗、坚韧和成就,实现了梦想,让牺性者欣慰,让奉献者无悔,更使接力者勤力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引来幸福水,一切都活了。有了水,粮食产量由通水前亩产几十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有了水,由过去的以早秋作物为主转变为以夏季小麦为主,由单一的粮食作物为主转变为粮食作物与多种经济作物同时并带。有了水,开始种植水稻,林州从此吃上了大米饭,“粮草半年粮”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有了水,万年的花山栽上了树,生态林、经济林同步发展,形成了“松的林意(山)顶,用树林缠(山)腰,经济林随(山)底”的林茂粮丰的立体绿色景象。</p><p class="ql-block"> 花椒、核桃、柿子、山植、板粟等经济林,为林州人民创造着新的财富,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经济林名、优、特商品生产基地”。全市森林覆盖辛达40%,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p><p class="ql-block"> 有了水,为发展养殖业创造了条件。奶牛场、养猪场、养鸡场夺大型养殖场和养殖基地建了起来,如今已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林州人民充分利用蓄满红旗渠水的水库、池塘养鱼、养鸭、养鹅,增写了一出“太行渔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州精神之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富太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太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市名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亲切关怀 巨大鼓舞</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分水闸,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枢纽工程,总干渠到此处一分为三,延伸至林州腹地。这里还是红旗渠总干渠道典礼现场的原址,1965年4月5日,人们在这里歌庆渠成,现在精神之渠依然流淌不息。</p><p class="ql-block"> 下为分水闸上控制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位于分水岭新(乡)河(口)公路右侧,一、二干渠分水闸设于总干渠终点,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分水闸为河順公社1965年3月修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分水闸以上是防洪矩形明渠和分水岭双孔隧洞,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三干渠分水闸位于一、二干渠分水闸上游560米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二干渠分水闸设置于总干渠终点,左侧双闸为一干渠分水闸,右侧单闸为二干渠分水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干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红旗渠纪念馆分水苑风景区乘车上行20多公里,可到达红旗渠青年洞风景区。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从鬼斧神工、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穿过。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为红旗渠渠道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络丝潭位于红旗渠青年洞西约1公里牛岭山东垴村下方,距青年洞停车场50米处。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是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也称"天桥断"。层石叠嶂,景色奇特,因时间关系,只能远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观红旗渠青年洞景区红色步行长廊如同红色飘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地面停车场经“红色飘带步道“上行,至青年洞景区门囗约需10多分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红色飘带步道”上拍摄远处景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太行山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年洞景区门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为红旗渠青年洞游览图</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游览红旗渠青年洞有4种方式:一是乘坐景区游览车直接到青年洞游览,往返约半小时,人不累,但看的景点少。</p><p class="ql-block"> 二沿红旗渠渠干步行:检票口进入后直行,步行登山约10分钟,紧接着一路沿红旗渠渠干步行。全程3.5公里,步行大概在1小时左右即可到达青年洞,路程中有一些如玻璃吊桥,缆车等付费项目可以选择。可以较为完整的感受整个红旗渠的全貌,过程途经各种山洞、“劈开太行山”等各种标志景点。但路程较长,有少量登山路程。</p><p class="ql-block"> 三是部分登山:沿路线2走到一半时,会有一个分叉路,右拐即可登山(一线天)。登山过程非常险要,除了常规的台阶外,有各种如一线天等“刺激陡峭”的山路。整个过程没有岔路,一直攀登即可。在“迷路口”会有一家小商铺,可以选择继续攀登或者下山。建议继续攀登5分钟,会到达玉皇顶(也是线路2中提到的缆车终点站),玉皇顶观景台“一眼望三省”,可以同时看到河南省河北省和山西省,景色辽阔壮丽,值得一看。返回至“迷路口”步行下山,到达青年洞。整个攀登+下山过程大概需要1小时左右。优点:景色壮丽,沿途攀登险要刺激。但人比较累,且选择此条线路人数不多。</p><p class="ql-block"> 四是游线路3封顶玉皇顶后不下山,经过步云桥(玻璃桥)继续登山,环绕整个山峰后,可选择步行或滑道下山至青年洞。这是最全也是比较辛苦的一条线路。</p><p class="ql-block"> 因时间关系,我们选择部分爬山并游览青年洞等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题写“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虎口崖下,石碑的背面“山魂”二字,由林州文化馆彭天贵所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辟开太行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山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体上的巨大雕塑,真实地记录了修渠的艰辛,如此浩大的工程,若没有那坚毅的目光,怎能有10年修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凌云亭 一线天(朋友提供照片,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眺青年洞,青年洞位于悬崖绝壁上(朋友提供照片,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山顶上远眺山下水渠(朋友提供照片,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此向左到青年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崖刻“山碑”,由李先念题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题写“青年洞”。江泽民为红旗渠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于1960年3月开工,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青年洞呢,主要有两个原因:1.1960年10月,全国性的自然灾害日渐加剧,国民经济进入极度困难时期,中央下达关于困难时期百日休整的文件,所有正在建设中的大型工程必须马上停工,等待国家经济形势好转。林州人民不等不靠,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在大部队下山回家实行生产自救的同时,留下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担负起了凿通青年洞的任务。 更为困难的是隧洞的长度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呈弧“弓”形,如同鬼斧神工一刀切,人称“小鬼脸”,是红旗渠上又一艰险工段,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前功尽弃。为了减轻工程的难度,青年们就在山崖旁开凿了5个旁洞,加上东西两个洞口,12个工作面同时开工,使每一段都接近直线,大大减轻了工程的难度。 2. 当修渠的青年们一寸一寸地向大山腹地挺进,但是越往里进,石质越来越坚硬,这里的石英砂岩硬度在7到8度之间,甚至高于一般铁制工具,借来的唯一一部风钻,只钻了30公分,就毁掉了40个钻头,一切只能靠人力一锤一钎苦苦支撑,每天的进度徘徊在30到40公分。最可怕的是饥饿,粮食不够吃,每人每天就6两的定量,就上山挖野菜、采树叶,方圆10里的树叶吃光了,就下漳河捞水草吃,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都派上了用场。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青年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炮、抬炮等施工方法,由日进0.3米,加快到了日进2米多。经过风险频出的500多个日夜苦战,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隧洞在1961年7月15日被凿通了。为使后人铭记这些凿洞青年的业绩,该洞被命名为青年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引漳入林工程姚村营妇女突击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1990年重游红旗渠题“赠言十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鹰嘴山,山上悬崖建有“凌云栈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在“北雄风光最胜处”的太行山上,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其工程之艰巨、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值得前往游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