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到处都是水肿病

军魂9999

<p class="ql-block">  大食堂为广大农民勾勒出了梦想家园的美景,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在人们的概念里,只有“放开肚皮吃饭”,才能“鼓足干劲生产”。 </p><p class="ql-block"> 大食堂是五九年开始搞的。那个时候,从上到下政府推行吃公共食堂制度,一律取消家庭炉灶。基层干部为了不让人们在家里做饭,将社员们家中的铁锅等炊具通通收缴砸烂炼铁。</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生产队有两个食堂,每个食堂大约有百余口人。大哥说:“我们家吃饭的那个食堂在刘性翕家的后院子里(院子里的居民都迁出来了),院子东南角是做饭的大灶房,灶台上是一米多高的大铁锅,摞着十来层竹蒸笼。我家的房子旁边改为了磨房,其余的房子有的做了餐厅,有的改为库房。”</p> <p class="ql-block">  每天开饭时,大家一听到哨声,就蜂拥地跑到食堂吃饭,刚开始还是不错的,饭菜品种也比较多,粗细搭配,有干有稀,有菜有汤,能吃到大米饭,而且还能吃饱。五九年春节过后食堂还有少量的猪肉,菜也不少,粉条、豆腐什么都有,大米饭管吃饱。到了六零年就不行了,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后来更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粮食开始定量,一人一份二两米的饭,大人参加生产劳动还可以多领一份。刚开始大米饭也是真材实料,以后慢慢就不行了,里面掺豆腐渣、麸皮、米糠,还有玉米芯和玉米皮磨成的粉,再后来就掺豆叶(豆苗上的绿叶)。大哥说:“那个时候我虽然吃不饱,但比队上的男劳力还是好多了,毕竟那时我在上学,不需要做过多的体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大哥清楚地记得吃饭排队的情景。一到开饭时间,大人小孩通通都在那个灶台前面排队。饭是一个样的,就是那个菜汤,如果盛饭的炊事员和你关系好或者是亲戚什么的,他就给你盛稠一些的,反之,就稀一些。 </p><p class="ql-block"> 菜汤也是刚开始好点,里面还有一些冬瓜粉条之类的,到后就是将胡萝卜、白菜往开水里一倒,放上一些盐,煮上一会儿后,倒上一些棉花籽油,加上十来个火炸辣椒,便成了近百个人的“菜肴美味”了。菜汤清汤寡水,能照见人的影子,因此有人编了个顺口溜:“胡萝卜,白菜帮,端起碗,一人一个照相馆”。“胡萝卜,白菜帮,近百人的菜成了一锅汤”。我家那时是七口人,母亲带着孩子,提着一个小木桶,来到食堂领取一天食物。</p> <p class="ql-block">  那时青壮年差不多全部出外参加大炼钢铁,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在那物资匮乏、粮食紧缺的情况下,生产队长、食堂事务长、炊事员是上好的职业。队长扣,事务长偷,炊事员捞稠的,剩下的才是社员们吃的。 </p><p class="ql-block"> 后来学习别的地方经验,将一斤米做出几斤饭,这种自欺欺人的办法叫“增量法”,就是多往米里加水做成双蒸饭,看上去份量多一些,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人们普遍吃不饱,只能用野菜充饥。由于营养缺乏,群众面黄肌瘦,有气无力,有不少人得了水肿病。听母亲说:“父亲也在其中,那时身体乏力,全身浮肿,后来政府将水肿病人集中组织起来,由医务人员在临时医院进行救治,主要方法是对病人增供大米、食油、蔬菜、白糖等食品,十几天后,水肿病人才能逐步恢复。好在六零年后半年,上级政府发现了大部分地区吃食堂饿死了人的情况,才叫大食堂刹车,允许群众再建锅灶,自己做饭吃。”1963年后,水肿病才逐渐消除。</p><p class="ql-block"> 母亲回忆起吃大食堂饭这件事,心有余悸地说:“一个没有饿过肚子的人是完全体会不到饥肠辘辘的滋味的,那时候办大食堂完全是一个自上而下、不顾国情、不顾实际情况、不管人民死活,拍大腿、拍胸脯、拍脑袋的‘三拍’干部凭空想出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