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坎土曼巴扎</p><p class="ql-block">坎土曼是维族人“万能的工具”,坎土曼汉译为锄头,它可以挖土、锄地、砍树、劈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喀什古城</span>整条阿热亚路有为数不少的铁匠铺,坎土曼巴扎实际是铁匠巴扎。</p><p class="ql-block">喀什铁业制造业在千年以前的喀喇汗王朝时期就已发达。那时候,这里紧邻王宫的“喀日克大门”(打靶之门),王朝士兵经常列队出操,军队的一些兵器修理作坊也多设在这一带或者附近地方。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了传统的民族手工业一一铁器制作。</p><p class="ql-block">人们把打造铁器的师傅称为铁匠,加工制作的各种铁制品如铁锅、铁勺、刀剑、长矛等使用面甚广。铁匠打制出的每一把铁器制品,都是从废铁中选材,扔进铁炉烧红、打制,再<span style="font-size: 18px;">烧红、再打制,直至成型的制品,均靠铁匠的反复锤炼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好客铜铁手工艺品店</p> <p class="ql-block">坎土曼巴扎铁业社</p><p class="ql-block">麦麦提艾力·吾布力卡斯木家族从清末到现在,一直依靠传统铁器手工打制营生。这间老城街巷里的铁匠铺,从曾祖父玉苏普师傅、祖父肉孜·玉素甫到父亲麦麦提·肉孜,再到吾布力卡斯木·麦麦提,到最后的麦麦提艾力·吾布力卡斯木,历经五代传承,炉火不熄。</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麦麦提艾力·吾布力卡斯木打铁铺和古城所有的生土房子一样,征续了上千年历史,古老而铿锵。伴随着从2010年开始的喀什老城区危旧房改造,麦麦提艾力·吾布力卡斯木家的打铁铺旧貌换新颜,但由土灶、炉火与捶打声构成的历史肌理,都被完整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麦麦提艾力.吾布力卡斯木打铁铺和打铁传承人麦麦提家族一起,从传统拓展为坎土曼巴扎铁业合作社。传承打铁这门古老的手艺,经过再次改造、提升、活化,坎土曼巴扎铁业社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在喀什古城坎土曼巴扎铁业公社是新疆最大的坎土曼,历史文化悠久,是喀什古城最古老的文化传承之一。</p><p class="ql-block">铁业社里记录着坎土曼巴扎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发展和历史变迁,里面通过各种场景、铜像、物品、简介、讲解的形式讲述打铁艺人、现代打铁工艺以及亲身体验打铁过程。</p> <p class="ql-block">走进坎土曼巴扎铁业社,里面精美多样、大小不一的模具随处可见,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既有传统农作工具,又有现代工艺品,世世代代挥舞的“万能”工具坎土曼,貌不惊人的坎土曼,制造了五彩缤纷的小溪水库,也变幻出气势磅礴的绿洲城镇。</p> <p class="ql-block">场馆内通过大小不一的坎土曼向游客展示着自古以来,坎土曼在维吾尔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坎土曼巴扎铁业公社是喀什古城最古老的铁匠工艺传承地</p><p class="ql-block">汉代用铁制成的器物,包括各种农具、工具、兵器和生活用具。汉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量很大,己普及全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喀什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疏勒、莎车和唐代“安西四镇”疏勒镇的所在地。西汉时期,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和西域文化的交往和交流,将西域的葡萄、苜蓿等水果和农作物引进到中原的同时,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以及打铁工艺从中原带到了西域,生活在这里的塞人、羌人凭借本地丰富的铁矿产资源和打铁技艺,开始大量生产铁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把大到舞不动的锄头</p><p class="ql-block">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具的发展和进步,直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锄,作为一种传统农具,它的演变和发展,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农具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原始农业初期农业生产是“刀燎杖耕”的生产方式,主要用尖棒或尖石块等工具,戳地作穴,将种子点入穴中,这便是锄的雏形。原始人在进化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土地和农具的再次利用价值,于是部分地定居下来,从事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对所使用的工具,也选择比较省力、好用的收藏起来,以便重新使用。用于挖土的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时,便出现了耒和耜。</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朝我国已进入青铜时代,锄仍然继承原始的传统,形制变化不大,但材质得到了改进,出现了铜锄,由于青铜比较珍贵,铜锄并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利用。</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传统农具得到质的飞跃,出现了铁锄。受地理环境、交通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封闭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铁锄在各地的形式各异,铁锄的打制都是单个作坊产品,其质量主要依赖当地铁匠的制作水平。</p><p class="ql-block">战国后的锄除了长条形铁锄外,还有凹口形锄和六角形铁锄,凹口形锄是在锄刃部套一类似锸的金属刃,但其刃呈弧型且两角外撇,主要也是用于挖土。</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的锄,除了部分仍沿用春秋战国时代的形制外,主要的进步是发明了鹅脖式的“鹤头锄”。这种锄是秦汉时代发展的重要农具之一,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唐宋及其以后,锄的形制基本沿用秦汉时期的形制,但其内在质量随着冶炼的进步而逐渐提高。</p> <p class="ql-block">新疆的坎土曼</p><p class="ql-block">在新疆,坎土曼是维吾尔族农民主要的农耕工具。维吾尔语称“凯特曼”,千百年来的西域的耕作技术都凝结在独属于西域工具里,根据考古发掘,早在三四千年前,南疆居民就发明了石锄。出土的石锄是一种扁圆形的石片,上部有装柄的孔,下部有磨制的刃,与今天的坎土曼已有几分相似。</p><p class="ql-block">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人民得到了汉朝的丝织品和铁器,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铁制坎土曼也就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中原人使用的锄头便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的技术成果之一。因中原地区土质粘性大,以黄士为主,锄头呈细长形。西域土质松软,但砂石掺杂,所以在形式上,坎土曼呈扁圆形,其次坎土曼的大小不同,南疆土质松软,坎土曼就大,北疆则小。男用的要大,女用的要小。坎土曼也有式样的区别,或趋圆、或趋方,或弧度大,或弧度小,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唧儿出的坎土曼。不少坎土曼上还刻有铁匠的名字,展示着工匠们的自豪,担当着他们的责任,传颂着他们的荣耀。</p><p class="ql-block">南疆自小骑着毛驴长大的巴郎,就有着两种特别的技能:一个是不用鞍座就能稳稳骑在驴背上,再一个就是抡坎土曼。坎土曼陪伴着维吾尔族农民从上个世纪到如今。这种新疆黄土地上的精魂,镌刻着人类的行迹,也开创着历史的通衡。</p> <p class="ql-block">“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打铁曾经是很多人的谋生手艺,打铁铺也称“铁匠炉”,世代打铁人像他们的先辈一样,守着炎热的火炉,敲打着各式各样的铁器,继承着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打铁手艺。</p> <p class="ql-block">这里出品的铁器不仅在全疆小有名气,而且合作社也成为了喀什古城的一大旅游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坎土曼精神”代表的勤劳、勇敢、无畏的开垦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在历史潮流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奋勇直前。</p> <p class="ql-block">匠心的传承温柔了岁月,沉淀了历史,在古城留下绚丽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始,统一新疆后,新疆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古时的喀什老城很小,城内房屋拥挤,很不利于生产发展,为此,永贵请奏朝廷后,在距离老城一公里的地方修筑了一座新城一一徕宁城。街区不断扩大,商人不断增多,新城的修筑,带来了各地客商,到处商机满满。城内的铁匠铺,将炒钢、灌钢、百炼钢、渗碳钢等工艺延续千年,当时铁匠们继承着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家庭打铁手艺,从事农具产品的加工制造。产品工艺精细,质量上乘,价格低廉,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热销。</p> <p class="ql-block">锻造、打铁、淬火、磨光等古老的制铁工艺如一幅幅油画在古城的铁匠巴扎里呈现。</p><p class="ql-block">打铁人神情专注,高举的铁锤此起彼伏,打铁的声音在火光中飞溅,火红的铁料浸入水中发出刺耳的丝丝声余音绕耳。</p> <p class="ql-block">随着现在农村耕种的机械化,机器生产开始介入铸铁业,并逐渐替代手工打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铁这个行业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传统铁匠也正在被机器生产所取代。现在人们用打铁精神来表示千锤百炼经得起考验。打铁作为一门手工艺,开始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p><p class="ql-block">空气锤是锻造设备的一种,具有剪切、冲孔、锻打等功能,空气锤是以空气为动力,以自身铸铁(大吨位为铸钢)的强大冲击力或压力,使预热烧红的金属在上下砧面之间被连续打击,通过工人不断移动和翻转工件,让工件各个方向自由变形,最终加工成符合要求的产品,空气锤具有体积小,操作灵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锻件的生产。</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打铁秘境,是喀什古城最具特色展厅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馆内的艺术纪念墙上和摆台上挂着打铁工具,这些铁器记载的不仅是铁艺的千奇百状,更多的是承载着早期铁器制作给人们留下的难忘岁月。</p> <p class="ql-block">工貝展示区</p><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有剪子、空气锤、铁匠炉、铁夹子、钳子、砂轮、火<span style="font-size: 18px;">钳子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木质独轮车、马车、牛车等的车轱辘也依次上墙、上树展示。</p> <p class="ql-block">此身以铁为伴,此生为铁之恋。</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祖祖辈辈的传承店,他们始终坚守着对这份打铁的热爱,就如古城所有的生土房子一样,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古老而铿锵。</p> <p class="ql-block">米吉提大榔头</p> <p class="ql-block">由各种铁链织成的金属帘</p> <p class="ql-block">各式各样的铁器成品</p> <p class="ql-block">拍摄于2023年9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