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苏州

天柱山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来苏州了。</p><p class="ql-block"> 此次苏州之行安排有拙政园,狮子林和苏州博物馆景点。仅拙政园在20多年前游览过,只剩下些许模糊记忆了。到一个地方旅游,必定要看博物馆了,这真是最好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  从无锡到苏州,车行一个小时,一截苏州古城墙的出现告诉我们拙政园到了。拙政园高大古朴的园门让我们穿越到了明代。迈入园内导游说我们在东园,属田园风光。此处古木参天,曲水绕亭,大有一种野趣。亭间美人靠多游客歇息,但并不妨碍我们借亭观景。</p> <p class="ql-block">  当我途经一毛竹建成的长长的廊道时,看见不远处的一座茅舍紧闭,寻思着:这廊道与茅舍似乎并不起什么作用,与周边的景致也不协调啊!莫非为了突出田园风光不成。这可真是弄巧成拙了,非拙政园之拙也。拙政园之拙取自晋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可见其整体布局营造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园主王献臣官场失意购买了大弘寺的一片78亩地产,于1509年开始建造别墅和花园,园内挖湖叠山理水,过起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拙政园中部,这是一片开阔的水域,茂树曲池,水木旷远,楼台亭阁,或参差错落,或遥相呼应。立一回廊上,眺望远方池水曲桥之上,楼阁茂树之中,一方古塔若隐若现,似为园中之景,实为园外之塔——北寺塔。当初建园时王献臣请江南才子文征明设计园内蓝图时,要有一方塔,这就是文征明的匠心独运了。据说苏州城为了保留这一特色景观,要求城区内所有建筑不能高过北寺塔,并留出了景观视廊,百年盛景得以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拙政园不仅在咫尺之内造乾坤,还可在方寸之内看时序更替。倚绣绮亭看春天牡丹花开姹紫嫣红的热烈,立荷风四面亭享受夏天“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纯净,傍待霜亭边欣赏秋天霜后红艳的桔子和枫树红叶的灿烂,坐雪香云蔚亭中欣赏冬天雪景,亭外腊梅盛开,暗香扑鼻,感受苏轼“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身边的游客摩肩接踵,导游描绘的四时风景,遗失在喧嚣的人群里,这是园主当初可能想象不到的,他更像想不到的是他离世一年后,其子因赌博而输光了整个园子。随后园子数易其主,增易旧制。李鸿章曾在这里办公,李秀成曾驻扎此地,拙政园或为官府办公场所,或为达官贵人享乐之地,或百姓安身之所。兴衰增废,历尽沧桑。当初文征明绘《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每幅图景咏诗一首,存于苏州博物馆。他绘制的《拙政园十二景图》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可见其喜爱之深。从网络上可以看到画面的疏朗平淡空灵,确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宁静祥和。文征明假如看到今天的拙政园也许不认识这是他当初的设计的蓝图。</p> <p class="ql-block">  我沉浸在园子的想象中,导游向我们介绍石舫,一座船型建筑物,印象中很多园林都有石舫,颐和园里就有一艘。据言拙政园这不系舟上有琴一张可抚,乐音飘荡在湖面,宁静悠远,可以想见园主万里行游归来,退隐的心绪。缓步移动中来到三面临水的见山楼,有曲桥连接,为园主与好友吟诗作赋的场所,这真是诗意的栖居,今天的热闹是不在其中的。</p> <p class="ql-block">  记得二十年前在烟花三月来到拙政园,游人寥落,我们可以在亭边坐坐,在假山里穿行,行走无碍,大有被园主邀请参观的感受。今天游人如织,我们急匆匆地在景区规定的线路上画了个圈,很快转入西区转入东门,离开拙政园。</p> <p class="ql-block">  王献臣在闹市里以曲池亭阁,茂林修竹隔绝城市喧哗,营造了一方疏朗淡泊的林泉。今天园内游客如游龙,在园内游动,了解他当初建园的愿景,他看到这幅情景是欣喜,还是失落呢。不过他不知道,500年后的今天我们过得很不易啊,三年的禁闭,生活的艰难,艰于呼吸视听,人们太需要走出狭小的空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征明绘的《拙政园三十一图景》在苏州博物馆也许可以弥补逛园留下的遗憾。但由于行程安排缺少午间休息,大家都感到疲惫,狮子林与苏州博物馆也就不在游览之列了,与平江路匆匆而别,大家回酒店休息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上少女)</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我们来到七里山塘,大红灯笼高高挂,古镇的热闹的集市,与后来的西塘古镇,大体相似,无甚赘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州之行结束了,似乎有什么遗失在苏州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