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行(4)张掖

高京林

<p class="ql-block">金昌西行是张掖,当年的河西四郡之一。它位于走廊中部的蜂腰处,北临巴丹吉林沙漠,南依祁连山,是纯粹的咽喉要道。“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就是张掖的出处。河西走廊是汉王朝的臂膀,只有张开这只臂膀,控制西域,才能保护腋窝和心脏。</p><p class="ql-block">张掖古称甘州,现甘肃省的“甘”字就取自于张掖。</p> <p class="ql-block">去张掖要看丹霞。《中国国家地理》评选出的七大丹霞地貌我之前一个也没去过,这次就算开眼了。一般来讲丹霞就是红的山,不长草的山。其实沿祁连山到处都有丹霞,但张掖境内的丹霞比较特殊。</p> <p class="ql-block">张掖的肃南和临泽县境内有一片50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它是沿祁连山的山根东西排开的片区,东西长40~50公里,南北宽10几20公里。临泽县内有大约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红的山变成了多彩纷呈。当地人把它叫作了七彩丹霞。于是围了墙、修了内部公路、山上铺了栈道,取名张掖世界地质公园。5A景区,门票92元。</p> <p class="ql-block">(图)张掖世界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公园分四个景区,分别是“大扇贝”、“众僧拜佛”、“灵猴观海”及“七彩飞霞”。不说它们像不像,但就那赤橙黄绿的七彩颜色,就够让人吃惊的。</p> <p class="ql-block">(图)张掖的七彩丹霞</p> <p class="ql-block">(图)张掖的七彩丹霞</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山不太陡,官称丘陵状。其中大多数的本底为红褐色,也有青灰色。但他们都有纹理,一层红、一层绿、一层白。尽管纹理的宽窄不同,但之间的分界明显,就像用尺子划出来的一样。</p> <p class="ql-block">(图)纹理清晰的七彩丹霞</p> <p class="ql-block">这些山包表面不是石头的而是土。一般状态下是稍微硬化的土壳。轻轻摸是硬的,手指一捻就是一堆粉末且粉末中均匀夹杂着1~4毫米的小石子。当时第一个反应是不是喷了一层保护性的水泥砂浆。有个山包的基底是灰绿色的,但中间夹有一层层的白色,就像斑马。山体表面有龟裂状的裂纹,好像水泥砂浆缺乏养生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问过一位年轻的保安,这里是不是喷过保护性的水泥砂浆。他说不是,这山一直是这样。我是本地人,我小时就是这样,我父亲小时候也是这样的。他如是说。</p> <p class="ql-block">(图)张掖的七彩丹霞龟裂状的山体表面</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有说明牌,说这些颜色是几百万年风吹、雨淋、日晒、流水造成的,说山的表面就是泥土,是风化而来的。总之,太深奥让人看不明白。回来查了地质学家的文章才大概有了些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说颜色的由来。红色岩土的基质是碳酸钙,但含有大量的三价铁。它以三氧化二铁的形式存在,我们日常见到的红砖就是这种颜色。青色岩土中有大量的二价铁,它以氧化铁的形式存在,我们日常见到的青砖就是。二价铁与三价铁以不同比例混合,岩土的颜色就出现了从紫红、灰绿、黄绿、蓝灰、灰色,甚至到白色或黑色等等。红色岩石层形成于一种强氧化条件,比如红砖的烧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空气(氧气足够多)。青色岩石层形成于一种强还原条件,比如青砖的烧制过程中需要尽量少空气(氧气足够少)。所以,红色岩层形成于一种裸露的地表,而青色岩层则形成于湖泊下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丹霞地貌是怎么形成的?</p><p class="ql-block">丹霞地貌至少在1000万年前就形成了。它是以一些半硬、软质或碎屑岩的形式存在的(熔岩形成的坚硬岩石层怎么变成碎屑岩的我没搞明白)。由于时间太久了,它被埋在地下1800~5000米的深度。不同的地质形成条件使它们的颜色也不尽相同,且一层一层间的界线也十分明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6~1.5百万年前青藏运动挤压祁连山使之隆起3000~4000米,这些有着彩色节理的岩层露出地面,并在0.2~0.4百万年前中祁连山现代地貌形成。即地下平行叠置不同颜色的岩层被顶的竖了起来,一道红、一道白、一道绿等斑马状的花纹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们的倾角为20~60°。这就是七彩丹霞地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很美,但不是像《中国国家地理》照片上的那么美,主要是真实的色彩没有那么美。同样一个景,前者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色彩,也就是照相机原始记录的色彩。后者是P过的照片,是我们心目中的色彩。好比一个女孩的素面朝天与浓妆艳抹。总之,原始与加工过的还是有差距的。</p> <p class="ql-block">(图)张七彩丹霞原始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七彩丹霞P过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七彩丹霞P过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七彩丹霞P过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张掖城中心有个西夏(1098年)建的大佛寺,它占地6万平方米,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里面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建筑大佛殿,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它伸长34.5米,肩宽7.5米,高7.8米,金装彩绘(殿里光线很暗,不让照相所以没留下照片)。大佛殿后面是藏经阁,有《大明三藏圣教北臧一部》3584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以前匈奴占过,后来是回鹘,1028年西夏攻下甘州(张掖),八年后全面占领河西。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石窟和翻译佛经。凉州(武威)的护国寺和甘州的大佛寺就是那个时候修建的。西夏建国近200年,一直在扩张领土。北宋时范仲淹在陕北当个地方官,就一直在跟西夏打仗。当然,西夏在攻,北宋在守且守得比较吃力。后来,蒙古把西夏灭了,元统一了中国。匈奴、回鹘、西夏都比较重视佛教,元也不例外,前朝建的寺庙都保存的较好,没听说拆庙的事。</p> <p class="ql-block">(图)张掖大佛寺大门</p> <p class="ql-block">(图)张掖大佛寺牌楼</p> <p class="ql-block">(图)张掖大佛寺的大佛殿</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院内有个清雍正二年(1724)建的山西会馆,它占地1750㎡,有山门、戏台、看楼、牌坊、钟鼓楼、碑亭正殿等,是河西地区清代会馆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甘肃保存不多的清代会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大佛寺中的山西会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图)大佛寺中的山西会馆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图)大佛寺中的山西会馆戏楼和看台</p> <p class="ql-block">自明代以来,山西商人借助政策和地理的优势,进入西北地区从事商贸活动。到了清代,国家锐意经营西北,平定边境,加大了对西北地区的政策扶持,山西商人在该地区行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高峰。他们不仅在较大的城市进行了商业活动,还活跃在民族地区、偏僻县城,并逐渐形成了山西商人的优势和主导地位。他们主要经营的商品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如茶叶、绸布、瓷器、海百货、五金、杂货等。同时也将西北出产的毛皮、药材、水烟等各种特产输入内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河西自古为中西交通要道,贸易经济在河西的各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西商人在河西地区的商业贸易,以凉州(今武威)最盛,商业发展一度超过兰州。甘州(今张掖)为甘新两省的枢纽,是甘肃省原料的出产之地。出于维护本商帮利益和协调内部事务的需要,在光绪年间建起了多个山西会馆,商会一般也就设在会馆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西商会也叫“晋帮”,这是以地域乡土关系结成的商业团体。它在人事方面约定俗成“非同朝人莫用”,从财东到学徒,非亲即故,外人不得插足其间。这种情况一直维护到抗战期间。“晋帮”内部其实也是封建剥削关系。从明朝起既有所谓的“商伙”制度或称“伙计制”。即资东出钱,由本乡本土相对贫困者出人运营,为“伙计”。不少地方伙计世代相袭,实际上是世袭的“商奴”。他们中的多数人终生劳作,“气渐工满”,真正能进入上层者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凡稍有发展的商帮,无不依附于政治势力。“晋帮”中的范氏,历经顺、康、雍、乾0四朝,漠北、新疆、甘陕无不有其足迹,并屡次负责西征军运,实际具有皇商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商业活动,特别是大规模的,对封建传统经济体制来说,本是一种强烈的破坏力量,所以,历来受到封建政治势力的抑制和剥夺。明清时代的西北城市商人,很少具有独立的意识,更不可能通过同官府进行对抗的方式去争取自己的独立地位,以避免政府官僚的压榨和盘剥。相反,他们通过实际分利的办法依附于封建政治势力并与之勾结,在官府的保护之下进行活动求利。</p><p class="ql-block">今天,在张掖除了山西会馆外已找不到当年晋人经商的痕迹,实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张掖还有个山丹县。这里有个焉支山还有个军马场。</p><p class="ql-block">焉支山地处张掖武威中间地带,山丹县城东南40公里处。它东西34公里,南北20公里,山中有一叫兰花草的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山中女子常用来描眉涂唇,胭脂山(焉支山)故此得名。这算不上什么名山,因它扼守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战略意义很大。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过焉支山西去击败匈奴,留下了匈奴的千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丹军马场实际上是河西走廊中部跨甘青两省的一片2195平方公里的大草原。西汉之前,月氏和匈奴都在这儿放牧,霍去病占领后把它成建了正规的军马场并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后。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内,它先由兰州军区、后来由总后管理。2001年后交到了中国牧工集团手里,现在是央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焉支山和军马场因时间关系没去成,也成了这次河西之行的诸多遗憾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