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林的美篇

张泽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梦圆埃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记成都快乐游学营埃及游学活动(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0月24日 卢克索 (Luxor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000多年前,古埃及的中王国第十一王朝开始在距离阿斯旺200公里、开罗670公里的上埃及尼罗河畔修建首都“底比斯”。到新王国十八王朝,底比斯进入鼎盛时期,人口众多,广厦万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古埃及历代国王在底比斯修建了无数神庙、宫殿和陵墓,其中大多数古迹已随岁月流逝变得残缺不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卢克索就是在底比斯废墟上新生的城市。凭借底比斯留给它的遗产,如今的卢克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被公认为“宫殿之城”。穿城而过的尼罗河将卢克索分为东西两半。由于古埃及人相信人的生命是太阳赐予的,生命会像太阳一样,从东方升起,自西方落下。因此,尼罗河东岸一直是充满活力的生活区,而尼罗河西岸则是安葬法老、王后和贵族们的陵墓集中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卢克索依托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已成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是埃及游不得不去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卢克索的第一个自费项目是坐热气球看日出。我们分成两批,分别于清晨4点和5点出发乘游艇到尼罗河西岸开阔的热气球飞行场去体验这美妙的时刻。那场面真是美丽,真是快乐,真是感人。我们兴奋得无人不孩儿童。坐完热气球,我们马不停蹄,即刻开始今天的紧张行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游学第一站: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神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哈特谢普苏特的父亲图特摩斯一世法老是古埃及新王国的创始人,她和图特摩斯二世法老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兼王后,又是图特摩斯三世法老的姑姑、嫡母和岳母。她秉性刚强,自幼就立志要成为埃及的最高统治者。在辅佐丈夫图特摩斯二世法老执政期间,她热衷朝政,耿耿于怀国家统治权力。她丈夫去世后,在女子不能当法老的世俗压力下,她不得不扶持自己年仅9岁的庶子图特摩斯三世当了法老,并通过控制图特摩斯三世法老而实际掌控朝政。随着年龄的增长,英气勃发的图特摩斯三世开始不甘傀儡,蠢蠢欲动。哈特谢普苏特察觉图特摩斯三世的心思后,不容分说,立即将其废黜,并把他赶到卡纳克神庙做了一名普通的祭司。公元前1479年,哈特谢普苏特给自己加冕登基,成为古埃及第18王朝的国王。她在位21年,到公元前1458年去世。她在位期间,为埃及带来了繁荣和稳定,是古埃及历史上杰出的统治者。她也被誉为“埃及的武则天”。但我认为她远没有武则天智慧。武则天最终把皇位还给了李家并得到朝野的一致尊重。而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为自己精心打造的神殿,却在她去世后被重新夺回王位的图特摩斯三世毁坏得面目全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神殿背靠峭壁,面向平川,再远处就是尼罗河,风水极佳。神殿共有三层,每层都有极精美的浮雕,有的反映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出生时的场景,有的描述从阿斯旺运送方尖碑到卡纳克神庙的过程,有的记载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生活和履职的日常。每一幅浮雕中都蕴含着丰富有趣的故事,只可惜我们没有时间细细咀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神殿最主要的建筑在第三层,这里有祭祀太阳神阿蒙的殿堂和圣坛,还有进行节日盛典的庭院。女王也会以死亡世界之神俄西里斯或者法老的形象出现在这里,接受人们的膜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神殿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太阳神阿蒙。太阳神阿蒙是众神之首,哈特谢普苏特女王自诩自己是阿蒙的女儿,以此获得理所当然的王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匆匆告别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神殿,我们在炎炎烈日下驶向帝王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游学第二站:帝王谷(Te Greet Field)</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帝王谷,挡不住的诱惑。数千年前诱惑盗墓贼将其几乎盗窃一空。数千年后吸引八方游客慕名来此一睹尊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埃及新王朝时期,由于金字塔大量被盗墓,法老和贵族们感到将自己死后的身体(木乃伊)和价值连城的陪葬品放在金字塔里不安全了,必须想更好的办法保护自己死后不受侵害。于是,在第18王朝到第20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539年到公元前1075年),他们开始在荒无人烟的石灰岩峡谷中寻找安葬地,以避盗墓贼耳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古埃及的都城底比斯位于距开罗670公里、尼罗河西岸7公里的大沙漠中,那里有连绵的石灰岩峡谷。法老们认定这里偏僻隐蔽,是安葬自己最好的地方。同时,他们不再修建招人耳目的金字塔,而是在断崖的半山腰上修建墓穴,从地上转到地下,以确保自己死后有机会重生。在公元前1539年到公元前1075年的几个世纪时间里,先后有64位法老把自己安葬在这里。其中有图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最著名的法老。其中最大的一座陵寝是第十九王朝塞提一世之墓,从墓穴入口到最深层的墓室,水平距离210米,垂直下降的距离45米。巨大的岩石洞犹如宫殿,墙壁和天花板上遍是精美的壁画,华丽至极。墓穴的洞口开在半山腰,从洞口至墓室的通道容得下2到3人同时并排行走。通道两壁布满各式图案和象形文字的浮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帝王谷注定要成为盗墓贼的天堂。在盗墓贼眼中,那里每一座陵寝中的财富,都会超过贪婪者的梦想。他们汇聚到帝王谷周围,与当地政府和陵墓守护者相勾结,进行疯狂的盗墓活动。有些法老下葬不到10年,其陵寝就被洗劫一空。随着时光流转,3000年过去了,帝王谷已被破坏成破败不堪的荒山野岭。这种在同一个地方持续3000年的盗墓活动,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英国考古学家卡特在英国贵族卡冯勋爵的赞助下,历经10年的艰苦发掘工作,于1922年11月找到了图坦卡门法老的墓穴。他和他的5000多件陪葬品已经在这里安睡了3000多年。图坦卡门18岁坐上王座,在位仅9年。在位期间毫无建树。但他死后3000年一觉醒来,把古埃及的文明盛景双手奉献给世人。此刻,图坦卡门木乃伊静静地躺在埃及国家博物馆里,5000多件陪葬品也在博物馆里陪伴着他。图坦卡门法老,你是何等幸运!你在历史发展的滚滚洪流中,不仅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作出了新贡献,而且获得了永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的帝王谷只剩下一个“空谷”,各类珍品都已经搬到埃及国家博物馆。谷内仅有几个墓穴向游人开放。但这里仍然是热门旅游景点,是人们探寻古埃及文明的难得课堂。我们在这里参观了第15号赛特二世墓穴,第17号赛特一世墓穴和第47号西普塔法老墓穴。里面虽空无一物,但所有墙壁及天花板上的精美浮雕就已经让我们嗔目结舌流连忘返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别帝王谷,我们去往尼罗河东岸,开始下一段行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途径梅农巨像时,做了短暂的逗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游学第三站:卢克索神庙(Luxor Temple)</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卢克索神庙位于卢克索市区内,完全就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主题城市公园。神庙的主体建筑被现代化围墙保护着,正门外广场的绿草坪上,高大的棕榈树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成群的野鸽漫步在草坪上,勾勒出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远处的围墙边,一辆军车正在值守,两名军人无所事事地笑谈着什么。走进园区,门口近旁的浓茂大树下,有一片舒适的休息区。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美味冰淇淋和可口的咖啡。当然,你什么都不买,也可以坐下来休息,不会有人赶你走。这是我之前看到过的所有神庙都不曾有的。我一下就喜欢上了卢克索神庙。它的气质应该是卢克索这座城市的缩影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卢克索神庙享有的这种“特殊待遇”并非是因为它在众多古埃及神庙中如何重要,而是因为在其园区内有一座清真寺——阿布·伊尔·哈格固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建于公元十三世纪,而卢克索神庙则建于公元前十四世纪,相隔2500年。今天,这两座不同宗教的殿堂携手站在一起,共享现代社会的环境资源,交相辉映,伯仲不分,彰显着文化融合的无穷魅力和人文景观的纷繁多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览卢克索神庙的最佳时间是傍晚:落日,穹顶,方尖碑和棕榈树绘成的画面,会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欲痴欲醉。我们原计划是前一天傍晚游览卢克索神庙的,但由于特殊原因,改到次日上午。虽然错过了本该属于我们的美好时刻,但我们毕竟去过这里。闭上眼睛,我的眼前就会浮出那美丽动人的画面。想象也是会令人幸福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还不够,更惊艳的是,卢克索神庙内竟还留有基督教堂的遗迹。沿着卢克索神庙的纵轴线走到底,是太阳神殿,曾经是太阳神阿蒙的主神殿。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把这里改造成基督教堂,后又被废弃。这再一次让我震撼:抛开时间纵轴,三种宗教在卢克索神庙会聚。回归时间纵轴,古埃及文明消亡的原因跃然纸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此而外,我们在卢克索神庙再一次遇见了拉美西斯二世。别说,还真有点故人相见,分外亲切的感觉。你走近神庙塔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6尊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一对坐像,两对立像,比阿布辛贝神庙多出两尊,但现在只剩下三尊。卢克索神庙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法老开始修建,于拉美西斯二世时期完工,用来供奉太阳神阿蒙和他的妻子自然女神穆特以及他的儿子月神孔苏的。但身高十几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往那一站,俯视着信徒和臣民,太阳神阿蒙的光辉就已经减半。在阿布辛贝神庙,拉美西斯二世还与太阳神阿蒙平起平坐。在卢克索神庙却抢起风头来。这位好大喜功的法老的所作所为,是对信仰的亵渎,还是对信仰的摒弃?不管怎样,古埃及的宗教信仰在外来宗教的无情抨击下,一败再败地土崩瓦解,导致以多神信仰为核心的古埃及文明寿终正寝,这何尝不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卢克索神庙塔门前原本有两座方尖碑,都是拉美西斯二世的杰作。方尖碑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知名度一点也不小于金字塔。古埃及留下的28座方尖碑,目前留在埃及的仅有6座,其他的都被搬运到包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土耳其、梵蒂冈等国家,矗立在显赫位置。这大概是因为金字塔无法搬运,而方尖碑顶端的三角形塔尖本身就有金字塔寓意,且都是纯金所制,既是权力的象征,又极具收藏价值。塔身由整块花岗岩制成,经雕刻抛光,精美绝伦,实属古埃及文明的艺术瑰宝。卢克索神庙前现在只剩下一座方尖碑,另一座方尖碑于1836年在巴黎协和广场落户,碑高23米,重250吨,碑身刻有颂扬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象形文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古埃及文明不可避免地夭折了,但方尖碑依然忠实地陪伴在世代人的生活之中。</b></p> <p class="ql-block">从卢克索神庙搬到巴黎协和广场的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在卢克索乘马车去中国餐厅吃午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游学第四站:卡纳克神庙(Karnak Temple)</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前1720年,来自亚洲的希克索斯人乘埃及第十三王朝统治时期出现的分裂和衰落之机,越过西奈半岛,长驱直入,一举攻下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并于公元前1674年攻陷埃及首都孟菲斯,建都阿瓦里斯,统治了下埃及,建立了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前1674年--1567年)。埃及王室逃到底比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前1567年,避难于底比斯的雅赫摩斯家族宣布脱离孟菲斯的统治,创立埃及第十八王朝。雅赫摩斯一世用喜克索斯人发明的先进武器(复合弓、战马、马拉战车)武装自己的军队,向喜克索斯人发动全面进攻,彻底击败并赶走了希克索斯人,定都底比斯,古埃及也进入了最强盛的时期。这使我想起了伟人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底比斯仅城门就有100多座。希腊大诗人荷马吟诗赞叹“一百扇城门的底比斯”。从那时起,新王朝时期的历代法老们争先恐后不遗余力地为卡纳克神庙添砖加瓦,并将自己的巨型石像立于神庙中,或将自己的功绩镌刻在巨大的方尖碑和石柱上。卡纳克神庙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古埃及最大的神庙,占地面积可装得下一个巴黎圣母院。这个包括卢克索神庙在内的庞大而神圣的建筑群取代了金字塔,成为之后历代法老们的宗教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前666年,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征服了埃及,洗劫并毁灭了底比斯城,卡纳克神庙也遭到严重破坏。罗马帝国统治埃及时期,废弃并关闭了卡纳克神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卡纳克神庙始建于公元前1870年,也是法老们供奉太阳神阿蒙、自然女神穆特和月神孔苏的庙宇。庙宇长1500米,宽800米。神庙的第一塔门高43.5米,宽113米。塔门两侧排列着数十尊狮身羊面石像。羊头是阿蒙的化身,象征力量。因此,法老们不再把自己的头像放在狮子的身上做成狮身人面像,而是放在羊头下方,以求阿蒙神的保护。毫无例外,阿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必须矗立在这里。但这次只有一尊,孤零零地站在塔门右侧,面部已被损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拉美西斯二世石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狮身羊头石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凯布利(Khepri ),古埃及神话中的圣甲虫神,被视为早晨的太阳,是太阳神拉的另一个神格,象征日出及再生。这是卡纳克神庙圣湖前全埃及最大的花岗岩圣甲虫雕像。据说,围着它逆行7圈,可实现所许心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就是屎壳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卡纳克神庙圣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多柱厅,来到早已远远看得到的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为太阳神阿蒙建造的方尖碑。碑高30米,重320吨,是用一整块花岗岩制作而成的,没有一丝接缝。切割、打磨、抛光、雕刻、搬运、竖立,每一个过程都充分显示了古埃及人的智慧。这座方尖碑是全世界第二高、埃及第一高的方尖碑。碑体上刻着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发人深省的铭文:“阿蒙,两片土地的王座之主,他让我统治黑土地和红土地。作为一种奖赏,整个土地上没有人反对我。所有的异族都是我的臣民,他将天的边际作为我的疆界,太阳环绕的一切为我劳作。他将这一切给予他亲生的人。他知道我将为他统治这一切。我确实是他的女儿,我服侍他,知道他所有的旨意。我从我父亲那里得到的赏赐就是生命、永恒和统治,在万物的荷鲁斯王座上,像拉神一样长久。”拉神是古埃及的太阳神,阿蒙神是底比斯地区的太阳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顺着神庙的纵轴线再往里走,就是神庙的废墟区。穿过废墟区,神庙的尽头有一扇小门,一位身穿橘黄色上衣的当地人在门边值守,游客不得出入。当时,除我而外,这里没有任何游客。我给了他2美元小费和两小盒清凉油,他热情地把我带出后门,扶着我攀上一座满是沙土的小山包。站在小山包上,整个卡纳克神庙区一览无余:多柱厅的巨柱不再威严,细小的方尖碑不再傲慢,寂寥的圣湖像一汪池水,屎壳郎神台若隐若现。那面积远远大于展区的神庙废墟区,让卡纳克神庙显得格外破败和凄凉。我再一次被震撼,仿佛穿越到底比斯城被洗劫摧毁的那一天,心中五味杂陈,万般不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没有“会当临绝顶”的兴奋,没有“长歌吟松风”的诗情。我独自默默地扫视着眼前的一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举目望去,斯芬克斯大道像一根扁担,两头挑着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在历史的长路上缓行。对,那虽是缓行,但却在前行。</b></p> <p class="ql-block">通向园区外的后门。</p> <p class="ql-block">鸟瞰卡纳克神庙,破败凄凉。</p> <p class="ql-block">司芬克斯大道。</p> <p class="ql-block">司芬克斯大道中段的圣坛。</p> <p class="ql-block">司芬克斯大道。</p> <p class="ql-block">司芬克斯大道卢克索神庙段是狮身人头像。</p> <p class="ql-block">司芬克斯大道卡纳克神庙段是狮身羊头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花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鹿城三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们这支埃及游学团队中,有3位朋友来自鹿城包头。当我第一次听到我的学生董天梅告诉我,她要邀请她在包头的闺蜜参加游学,而且这位闺蜜还要带她的一对夫妇朋友过来参加游学时,我心里特别感动。这么老远过来,费用增加几大千不说,还要冒着巴以战争带来的危险。他们有一百个理由劝阻自己不来呀,可他们硬是来了,满怀憧憬地来了,心无旁骛地来了。他们一个满怀扎进游学营大家庭。几天下来,我在他们身上看到学到了太多太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乐家芬和海鹰夫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芬老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2014年在包头铁路医院退休后,开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她喜欢唱歌,也喜欢唱京剧。她的嗓音明亮干净,高音部分的气息控制颇具专业水品。她跟她先生在同一个合唱团学习,常常参加各类演出。这一点是特别让我佩服的。因为学习合唱枯燥而辛苦,且需要精确配合。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没有始终如一的相互聆听和相互配合,是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合唱演员的。我相信,一起参加合唱团的家芬夫妇也一定是用合唱精神处理家庭事务的模范。其实,我真的观察到了他们许多令人动容的瞬间,篇幅所限,只能搁笔了。家芬老师的梅派京剧唱的有板有眼有型有色,行腔运调拿捏的精准生动。无论是在邮轮的联欢会上,还是在奔驰的大巴车上,她都会大方得体地为大伙儿唱上几段,深受营友们的喜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海鹰先生是蒙古族人,他一定会唱得一手好歌,不然他怎么会与爱妻在一个合唱团唱歌呢?我是在写这篇游记时才知道这个信息的,否则,相信全体营员都不会放过听这个地道蒙古人唱歌的机会的。仅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海鹰先生的低调和谦逊。海鹰先生退休前在国企做领导工作,刚退休不久,就迈开了新生活的步伐,从容,执着,坚定。不然,怎么会千里迢迢与夫人一起来参加我们的埃及游学之旅呢?最让我心生敬意的是,海鹰先生看上去有点胖,还有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不好。可他依然如此阳光地生活着,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可不是很多老年男性可以做到的啊。就拿我们这个游学团来说吧,27个营员中,仅有5位男性。男人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女人那样活动起来,愉悦起来,以求健康长寿呢?这次海鹰先生和家芬老师自费参加了探访努比亚村、阿布辛贝神庙、撒哈拉大沙漠、坐热气球看日出等项目,朝气篷勃的生活态度弥足珍贵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田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董天梅告诉我这个名字时,就注定我会较多关注到这位女士。名字,是你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你会按照你的这个第一印象去开始之后的相处。“田原”与“田园”不同,除去一小块田园之外,田原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原野,更淳朴原真的品质。因此,田原应该更博大,更包容,更精进,更坚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田原女士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退休于呼和浩特铁路局财务处。她爱好广泛,喜欢建筑、雕刻和石窟艺术。她喜欢各种主题的博物馆,也喜欢音乐和话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田原给我的第一印象极为深刻:每到一处景点 ,她总是挤到距离导游最近的地方,一袭黑裙,一台小小的黑色照相机,一张被内蒙的日头晒得已经不白了的脸,一双黑眼珠紧盯着正在讲解的导游。她生怕漏下一句话,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如饥似渴地在学习。在数小时大巴行程中,为了取得好的视野,不失拍摄时机,她竟可以坐在过道前端的地板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帝王谷乘游艇回尼罗河东岸时,她一上船,就脱去黑色长风衣,露出乳白色绣花长裙,抖散长发,在船中间过道处自顾自地跳起舞来,不受任何人的影响,不与任何人交流,完全沉醉在自我陶醉之中。我明显感觉到她在释放,释放刚才热气球、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神殿和帝王谷带给她的愉悦和满足,释放她这一段时间所得到的热力和能量。活得多么自我自在潇洒飘逸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她购物时的爽快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香精市场,她一口气买了4种香精,其中有一份男用古龙型香精“生命的钥匙”。我想一定是给他先生买的。在莎草工坊,她买下了一副《幸福树》画作,令我羡慕不已。在机场,我看到她忙忙火火地为家人买了3条埃及香烟。这是她的另一面,心里一直装着家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让我感动地还是她与王向华同学相处的日子。我在第二篇游记里专门讲到向华同学。我把田原在微信里对我说的话原样转发在此:“张老师,您能把我和王向华姐姐的友谊写一写吗?我们两个室友真是天意的安排!见面如故,没有一丝生疏。好似久别重逢的姐妹。我从未有过这样感觉,我们俩很投缘,性格相合,有说不完的话,到了埃及游的最后几天几乎是形影不离。回到成都后仍是依依不舍。她对人宽容、热情,如家人般的照顾。我看到她对待游学的朋友们一视同仁,友好相助。她做事体谅别人,谁需要她帮助她都竭尽全力,她隐忍谦和开朗,极具人格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感谢远道而来的鹿城朋友。期盼咱们再次同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本集部分照片由营员提供,谨致谢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游记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