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科尔多瓦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区科尔多瓦省的首府,城市建立于公元前206年被罗马人征服前,历史上一直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公元711年,摩尔人(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侵入伊比利亚半岛后不久,科尔多瓦成为穆斯林占据下的西班牙首府。756年,大马士革倭马亚王朝的最后继承人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在此定都,建立了白衣大食王国(即后倭马亚王朝),于是科尔多瓦进入它的鼎盛时期。在这段全盛时期中,城中建起了约三百座清真寺,以及数不清的宫殿和公共建筑,与巴格达、君士坦丁堡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中心,成为伊斯兰世界中著名的大都市。当路灯把这里的大街照得通明的时候,700年后的伦敦还没有一盏路灯。因此被称为“欧洲文化的灯塔”。1236年,信奉基督教的卡斯蒂亚王国国王费尔南多三世赶走了摩尔人,之后,科尔多瓦陷入长期衰落,但是其伊斯兰教文化的冠冕依然存在。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尔多瓦历史中心(即以大清真寺为中心的科尔多瓦古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b>阿尔莫多瓦尔大门</b></p><p>阿尔莫多瓦尔大门也被称为小凯旋门和罗马桥门,是科尔多瓦古城南面的城门,正对着南面的罗马桥,该门由当年的摩尔人所建造。</p> <p><b>古罗马桥</b></p><p>古罗马桥地处科尔多瓦城南,横跨瓜达尔基维尔河,桥长238米,宽16米,它的北端是大清真寺以及古老的城区,南端是一个高大的桥头堡——卡拉奥拉塔。卡拉奥拉塔现为安达卢西亚博物馆,展示了科尔多瓦的伊斯兰文明。</p><p>古罗马桥最早建于古罗马时代,在摩尔人时代扩建成现在的规模。该桥以巨石建造,有17孔桥洞,桥面平直,至今仍在使用。</p> <p><b>科尔多瓦游客中心里的科尔多瓦古城模型</b></p><p>近方为卡拉奥拉塔和古罗马桥,桥北端为阿尔莫多瓦尔大门,该门后面的高大建筑为大清真寺。</p> <p><b>游客中心里的古城墙遗迹</b></p> <p><b>科尔多瓦大清真寺</b></p><p>大清真寺是科尔多瓦最重要的古建筑。白衣大食王国埃米尔(即最高统治者,相当于国王)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欲使科尔多瓦成为与东方匹敌的伟大宗教中心,从758年至796年在原有的罗马和西哥特式教堂的基础上改建了这个清真寺。之后,经过拉赫曼二世(822—852)、哈卡姆二世(961—976)和希沙姆二世(976—1009)时期的三次扩建,清真寺的面积比初建时扩大了2倍,一次可客纳2万多信徒从事宗教活动,其规模仅次于麦加的阿卡巴大寺院。</p><p>1236年基督徒收复科尔多瓦后,又重新把清真寺变为教堂。1532年,阿隆索·曼里克主教主持了将清真寺改建为大教堂的工程,拆除了清真寺的一部分,修建了意大利风格的圆顶。后来改建工程被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制止,从而使这座大清真寺得以保存至今,并成为一座使伊斯兰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并存的特殊建筑物,成为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各地游人。</p><p>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具有摩尔建筑和西班牙建筑的混合风格。整个建筑为长方形,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30米。分为两个部分:南面的大殿为主要建筑,东西长126米,南北宽112米;大殿北面是宣礼塔(后改成钟塔)和橘树院。</p> <p><b>大清真寺立体图</b></p> <p><b>大清真寺庭院入口</b></p> <p><b>大清真寺庭院</b></p><p>庭院内种满了橘子树,因而又称为橘园。庭院内还设有专门为虔诚的人祈祷前洗手的水池。</p> <p><b>大清真寺庭院里的水池</b></p> <p><b>教堂钟塔</b></p><p>教堂钟塔高93米,为巴洛克式的塔楼。这里原先是大清真寺的宣礼塔,18世纪时被现在的钟塔所取代。</p> <p><b>免罪之门</b></p><p>免罪之门位于钟塔旁边,这个伊斯兰风格的大门建于1377年。</p> <p><b>大清真寺外墙上的图案</b></p> <p><b>大清真寺的大殿</b></p><p>大清真寺的大殿建筑宏伟,殿内装饰非常华丽,由斑岩、碧玉和各种颜色的大理石石柱构筑而成。这些石柱掠夺自法国的尼姆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等欧洲城市,或从迦太基的古建废墟上精选而得,作为拜占庭皇帝利奥四世献给拉赫曼一世的礼物。大清真寺初建时,利奥四世还从君士坦丁堡派遣熟练工匠参加,并运来16吨各种玉石和象牙镶嵌图案(也称马赛克)。经加工,石柱统一成科林斯柱式的柱头和4米的标准高度。现在殿内尚存的850根石柱,将正殿分为南北19行,每行各有29个拱门的翼廊,每个拱门又各有上下两层马蹄形的拱券。整个大殿玉柱林立,拱廊纵横,十分壮观。</p> <p><b>大殿内的石柱拱廊</b></p> <p>1236年基督徒收复科尔多瓦后,将大清真寺改为天主教大教堂。1532年,阿隆索·曼里克主教主持清真寺的改建工作。大殿中的石柱和拱门近三分之一被毁,从中建起了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大教堂,包括主礼拜堂、皇家礼拜堂、唱诗班等几部分,并修建了意大利风格的圆顶。</p><p><b>意大利风格的圆顶</b></p> <p><b>皇家礼拜堂</b></p> <p><b>维拉维西奥萨礼拜堂</b></p><p>这座礼拜堂于1371年由穆斯林工匠修建,是清真寺内部出现的第一座礼拜堂,具有清真寺风格,多叶拱门美得出奇。</p> <p><b>清真寺南边的壁龛</b></p><p>位于清真寺南边的壁龛建于10世纪,非常精美,体现了摩尔人昔日的辉煌。壁龛有着金碧辉煌的镀金和巧夺天工的镶嵌艺术。这里曾经是穆斯林的礼拜处。</p> <p><b>主礼拜堂</b></p><p>1532年,基督徒建筑师们在立柱林立的祈祷厅中间,清理出一片宽大的十字空间,并在其中心建造起一个文艺复兴式的大教堂,内设主礼拜堂,还有唱诗班席位及意大利风格的圆顶,从而使原来清真寺的低拱式的外部侧廊,与高大的意大利风格的圆顶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p> <p><b>主礼拜堂的拱顶</b></p><p>主礼拜堂的拱顶是交叉拱顶。拱顶中心是低拱形,带有弧形窗,从外部看就是意大利风格的圆顶。</p> <p><b>主礼拜堂的大祭坛</b></p> <p><b>唱诗班席</b></p><p>唱诗班席是大教堂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共有50张椅子,分上下两层排列。祭坛后方的木质装饰屏雕刻精细,与两侧唱诗班席完美融合,其华美程度令人惊叹。中心殿堂的两侧矗立着两座17世纪制造的管风琴。</p> <p><b>管风琴</b></p> <p><b>墙柱上精美的雕刻</b></p> <p><b>大殿里的艺术珍品</b></p><p>在大清真寺的大殿里,有许多雕塑、绘画等艺术珍品,令人印象深刻、赞叹不巳。</p> <p><b>阿尔卡萨宫</b></p><p>阿尔卡萨宫全称为“天主教君主阿尔卡萨宫”,位于大清真寺的西面,离清真寺很近。阿尔卡萨的意思是有围墙的宫殿,因此,阿尔卡萨宫也被称为“阿尔卡萨城堡”。该城堡是卡斯蒂亚王国国王阿方索十一世于1328年在原哈里发宫殿的旧址上改建的,曾经是基督徒统治时代的国王的宫殿。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多双王曾在此指挥收复格林纳达,驱逐阿拉伯人的最后一战。而航海家哥伦布也是在这里谒见国王寻求支持的。</p> <p><b>科尔多瓦主教宫</b></p> <p><b>拉斐尔凯旋柱</b></p><p>在大清真寺的西南面和阿尔莫多瓦尔大门的侧后方,有一个小广场,称为“凯旋柱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个高大的圆柱,称为“拉斐尔凯旋柱”,柱顶是西方宗教传说中四大天使长之一拉斐尔的雕像。</p> <p><b>百花巷</b></p><p>百花巷是科尔多瓦古城犹太人区内的一条小巷,并通往一个小广场,在这里,家家房屋的白墙和阳台上都挂(放)着一盆盆天竺葵花,色彩斑斓的鲜花与雪白的墙形成鲜明的对照,美丽的景色令人陶醉。</p> <p><b>犹太人区</b></p><p>实际上,在科尔多瓦古城的犹太人区,处处可见狭窄的街道、白墙的房屋和美丽的院子,鲜花与盆景、绘画的瓷砖、喷水池、铁栏杆等,把家家户都装饰得很美。</p> <p><b>科尔多瓦街景</b></p> <p><b>古城里的游客</b></p> <p>五彩斑斓的科尔瓦多古城,你是地中海两岸不同文明共同浇灌出来的一朵绚丽的鲜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