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愿上帝赐予我从容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区别。一些哲学家和神学家把智慧(深谋远虑)和勇气看作四大美德中的两个(另外两个是正义和节制)。一个人面临巨大的挑战还誓死坚持,到底是勇气还是缺乏智慧呢?其实在生活中,智慧和勇气经常被混淆。</p><p class="ql-block">在电影<绿野仙踪>中可以看到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巫师对胆小的狮子说"至于你,我亲爱的朋友,你是无条理思维的受害者。你不幸产生了错觉,你以为因危险而逃跑就代表你缺乏勇气,其实你是把勇气和智慧混淆了”。</p><p class="ql-block">简单的说,智慧是关于处世之道和人生意义的专门知识,它和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没有关系。智商和创造力不一定与智慧相关联,因此,非常聪明或者非常有创造力的人不一定是有智慧的人。农村有一些大字不识的老人往往被人尊称为智慧老人。智慧涉及人际能力,倾听以及与许多不同的人相处,还包括日常生活管理技能。</p><p class="ql-block">耶鲁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智慧的均衡理论。理论模型如下图中所示。</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模型中,有智慧的人经历的过程可能类似于高水平的道德决策。首先,个体面对真实生活困境的挑战,激活了在青春期发展,在成年期得到进一步精细化的推理能力。然后,个体的生活史和个人价值观影响其对可用的隐性知识的使用,这些知识用来平衡利益和产生明智的反应。接下来,明智的人会检查可能的反应,确定解决方案需要适应环境背景的程度,塑造环境背景以适合解决方案或者选择适合解决方案的新环境。最后,如果达成均衡,那么提议的解决方案就满足了共同利益。根据斯滕伯格的看法,当存在利益冲突,缺乏清晰的解决方法时,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判断,从而最终能够平衡个人的利益和行动并分享明智的决定。这个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需要智慧的。</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儿童期对智慧的发展没有影响,而成年早期的社会环境会影响智慧,有智慧的人比没有智慧的人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从15岁到25岁的十年,是获得智慧的主要时期。70岁末会出现智慧的下降。</p><p class="ql-block">斯滕伯格开发出了一种正式的、标准化的智慧测验,他构建了一系列困难的生活问题。通过一个人解决冲突的方式来对他的智慧进行测量。比如,有人接到一个好朋友的电话,这个朋友说他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了,决定要自杀。此人在这种情境下应该考虑到什么以及怎么做?如果你对自己的智慧有多少很好奇,不妨上网上找到类似的智慧测量报告进行测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