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0年(1931)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分散在瑞金、于都、石城、于都、宁都等地,这时候的这些区域大多地方都已经牢牢控制在红军手中,这一个时期,国民党各派大佬正在忙着争夺地盘,此时的苏区,属于一个短暂的平安时段。<br><br>这一段时间,虽然上述地方县区虽然控制在红军手中,但是,还有很少一部分的区域内小片地区还没有控制在红军手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些白色据点如鲠在喉,须得除之而后快。<br><br>在这难得的短暂平静中,红军逐渐开始了清除“白色据点”的战斗。<br><br>消灭白色据点,肃清苏区内“白色据点”,其部署如下:<br>红一军团在石城、长汀。<br>红三军团在会昌、安远、于都;总部在瑞金居中指挥。<br>第一期先肃清石、汀、于、会四县白色据点。<br>作为肃清石城的白色据点主要集中再横江烟土坊、红石寨。肃清石城白色据点的指挥部设在石城屏山上村陈坊的一座陈姓“祥迎天福”宗祠内。 祥迎天福宗祠简介:<br>这是红11师拔除石城红石寨指挥部设立地址,其位于屏山镇屏山村陈坊祠堂背上村村民小组。<br>旧址为陈姓民居,宗祠总占地面积约900多平米。建筑属于砖、石、土、木结构,座西朝东的民间宗祠。<br>民国20年(1931)10月红四军奉命从兴国向石城挺进,这个时期,蒋介石无暇南顾,自然是红军扫除地主武装的最佳时机,只要将这些地主武装的土楼、山寨清除干净,在这块土地上就可以迅速的巩固红色政权。<br><br>红11军挺进石城驻于屏山陈坊祠堂背上村,11军在师长刘海云、师政委罗瑞解、参谋长聂鹤亭,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率领下。先后攻克石耳寨、猪子寨等多处山寨、土楼后,转而围攻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红石寨。<br><br>1932年初攻克红石寨之后,赣南、闽西就完全连成了一片。巩固和发展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红11师拔除红石寨战斗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31年至1932年,红一方面军打”土图”拔"白点"的一次重要战斗,它不仅铲除了地主残存武装。消除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大隐患,从而使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完全连成了一片,红色政权进一步巩固。<br><br>石城县城根本就无险可守,面临着苏維埃政权的大军压境,国民党党部、县政府、县靖卫团等少数人,只得逃往红石寨,在山上建造据点,希望能够借助天险距红军于千里之外。<br><br>红石寨位于石城县河东村,距县城约45里;距瑞金城约100里。此山南北长约5里,东西宽约2.5里。整山为四面悬崖,垂直地面高度近200米(海拔388.3米),整个石城境内的山地为丹霞地貌,但红石寨远看却是黑色,但岩石脱落的地方,还是能看到露出红色砾岩。<br><br>红石寨山顶有座古庙,名曰:云海寺。寺旁有一眼清泉涌出,水量不小,足可供千人饮用。清泉流至一个人工开凿的水塘。水塘长宽约四五米,深约一米,靖卫团来了之后,在这口水潭下面又开凿了一口水潭,且将这个水塘用条石隔开两个部分,上面水塘做饮水用,下面水塘做洗衣以及农田灌溉用。山上庙宇有房两层共十余间。国民党党部和靖卫团在山上又建成住房十几间;红石寨山上宽阔平坦,有现成田地数十亩。<br><br>为了有效抵御红军的进攻,靖卫团因地制宜,根据这里的地形,将红石山建成大小两寨,两寨又上下连成一体,小寨为山门,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一个军事要塞,寨前只有一条路,宽约一米,从山下到小寨这一段路程,约两里,山势起伏不大。<br>大寨在山顶,小寨又为大寨门户。红石寨四面全是绝壁,只有山北面有条小路上山。站在山顶上能够完全监控着这条上山小路。于是,靖卫团在山北面处当道下寨,用红色条石建好防御工事。红石山的东北面悬崖中段处又有条挂壁,挂壁长150米左右,挂壁是由于石层风化导致成的,宽约一米至三米,大致能容两人并排行走,通道最矮处只有一米来高,走在这处,须得弯腰通过。挂壁上下面皆是深渊,皆不能见底。<br><br>靖卫团请石匠在挂壁边上开凿石眼,用来安装栅栏。还在通道尽头处连通小路,可攀援上下,后又建成一座黄土夯房,当做碉堡,用来增加对来犯之敌的监视和反击,这处碉堡的建立之时为了观察、还有可与大小寨子互为犄角,增加山上对山下的射击点,作为防守,是绝妙的好地点。<br><br>石城、宁都、瑞金、广昌和福建宁化等地随着赤化越来越加严重,前前后后共有1000多名国军残部和地主乡绅前来投靠红石寨。<br><br>1931年11月初,红12师改编为红11师,师长刘海云、师政委罗瑞解、参谋长聂鹤亭,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率领下,部队奉命由兴国开到石城攻打红石寨。另外,还有地方武装进行配合,要对红石寨实施经济包围封锁,刘海云等人分析研究了红石寨的敌情,制定了长围久困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作战方针。<br><br>开始,11师采取长围久困战术。一个多月后,依旧不见起色,最后,才知道,当年那些土豪上山之时,便采购了大量粮食上山,据山下百姓们描述,山上最少储存了三年的粮食,另外,山上有田有地有水,是一个绝对完善的世外桃源。还有一点就是这一个多月来,国民党当局前后出动10余架次的飞机且投下大量枪支弹药及其他重要补给。<br><br>这种状况之下,刘海云只得决定改变战术,制定了详细的攻山计划。<br><br>第一次因地形太过于险要,未能攻下。<br><br>刘海云下到连队,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br><br>在红军强大的包围攻势和优势宣传面前,一部分靖卫团丁伺机溜下山来。这样一来,刘海云对于山上的状态便了如指掌,所谓知己知彼,莫过如此。<br><br>12月5日,红11师对红石寨再次发起了偷袭攻击,经过近两小时的激战,小寨被攻破。紧接着红11师又对大寨发起猛烈攻击,靖卫团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和暗堡进行有效的抵抗。激战4小时,红11师攻击没有实际的进展,却牺牲了百人以上,轻重伤者又有百余人。面对这种不利因素,刘海云决定暂时撤回部队,暂停攻寨。<br><br>刘海云将情况上报中央,中央经过研讨,之后从宁都调来钢炮连。<br><br>红石寨虽然山高路险,易守难攻,但是,却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石城境内山多地少,这红石寨也是处在群山之中,此山险是够险,只是,和周围有的邻居比起来,却不够高,这样就导致一个情况,寨子里面的状态被其他山上的红军一览无余。<br><br>宁都钢炮连架起钢炮,在旗手的指挥下,朝着山上目标猛烈轰击,红石寨一时间硝烟弥漫。突如其来的炮火袭击,寨子里的靖卫团丁及其其他人员惊惶失措。炮弹打在石头山,更加增加了炮弹的威力,乱石崩云,惊涛骇浪,一时惊起多少飞鸟。<br><br>不几天,红石山上一片狼藉。<br><br>又不知经过几日,有一个红军无意中从一个樵夫口中得知,山寨南面绝壁中有几处长满荆棘的垂直天路可通寨顶,垂直天路是因为雨水或者山体水常年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流淌、冲刷所形成的“凹”型山体,“凹”陷处因为常年雨水充足,所以长出藤蔓及其小型灌木,因为有了这些藤蔓及灌木,所以,可以攀藤而上。同时,因为山上总计只有约千人,且主要集中在山的西面,南面这里根本就无人看守。再则“凹”型山体处,山上的人也根本观察不了山下的状况。<br><br>刘海云据此改进了新的攻寨方案,决定兵分两路同时进攻:一路由正面发起攻击,以迷惑敌人,一路由南面绝壁小路悄悄上寨。<br><br>首先,刘海云找了几十人来进行攀崖训练,以备进攻时可以顺利到达山顶。<br><br>国民党部、靖卫团、和各地的乡绅面对红军这样的不停的炮击攻势,已经知道寨子已经守不住了……<br><br>1932年1月1日清晨,攻寨部队再一次对红石寨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钢炮连的钢炮又精确的击打着山上的重要部位。<br><br>埋伏在寨脚下的几十名攀山队员,趁着西面被不停的炮轰,在冬日的大雾中沿绝壁借助藤条及其灌木垂直向寨顶攀登。<br><br>就在攀山队快要到达山顶的时候,红11师主力开始攻山,用不多时,便攻入小寨。<br><br>攀山队员发出信号,随即开始攻击国民党防守的后方,这支分队犹如尖刀,在靖卫团背后狠狠的插了一刀。红11师主力又乘势而上,靖卫团腹背受敌,但还是持续激战三个小时,结果是陈尸两百余,石城县长和许多靖卫团员大多自杀或被打死。<br><br>此役共俘敌1300余人,缴获长短枪1000余支,解除了石城苏区的后顾之忧,这一战,石城最后的白色据点被完全清除,石城自此成为了全红县。<br>次日,红色中华刊登《胜利县活抓岳维峻后第二个大胜利》:<br>“石城红石在攻下,<br>土豪全部活抓,<br>靖匪全部消灭,<br>无线电2日专电……”<br><br>延伸阅读祥迎天福宗祠标语:进门殺土豪 延伸阅读祥迎天福宗祠标语:出门斩劣绅 标语简介:这对标语刻在祥迎天福宗祠门口石门两侧,这间宗祠就是当年清除石城白色据点的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