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承认,我是一个没有创造性的人。比如说,我能写一些随笔文章,能够把经历的、看到、听到的感兴趣的事物用文字描绘出来,但如果让我构思或者创造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甚至一个情节,我就不行。哪怕让我编一个对话场景,我也编不好,总觉得编出来的不够真实,文字僵硬,自己都觉得别扭,哪能够打动人呢。所以说,写小说我是万万不行的。但我有一个算是特长吧,我挺善于模仿。也不是简单地模仿,就是挺会从偶然的灵光一现中,抓捕到一些东西。而这些珍贵的灵光一现,往往来源于外界,来源于他人。</p><p class="ql-block"> 比如写论文。我从学校毕业后,曾经在一个高校当过十多年的老师。大家都知道,高校的老师除了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做科研发论文。我那时候没有一个合适的团队,也没承担科研项目,想要发论文其实很不容易。但我那时候年轻,颇有点上进心。我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文献,研究人家发表的论文。有一次,我偶然读到一篇关于模糊控制的文章,感觉很新鲜也很感兴趣,觉得可以把模糊数学理论应用到我的专业。于是,我阅读了很多文献,经过一翻研究,竟然也开始写相关的论文,几年下来,发表了不少。现在大家如果用我的名字加上“模糊”俩字作为关键词去百度一下,估计还能搜到这些文章。我清楚它们没有很强的创新性,甚至可以说百无一用,但当时却小小地满足了一个年轻教师的自我成就感,也帮我有效地应对了每年学校的考核。</p><p class="ql-block"> 比如穿衣。我在很多年前其实是不知道自己风格的。一来是因为没钱买衣服,更重要的是不会选衣服,所以我对穿着毫无研究,也毫不在意,这让本来就姿色平平的我更显得平庸普通,扔在人群里都找不到。直到有一次,我陪一位优雅的女士参加工作调研,她那天的举止穿着彻底改变了我对穿衣的看法。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记得我穿了一件黑色的中长款带帽的羽绒服,发亮防水的面料,菜场或者公家车上特别常见的款式,下面是一条蓝色的牛仔裤,厚厚的棉皮鞋,非常保暖,但是非常,淳朴(土里土气)。我到宾馆去接那位女士,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被惊艳到了。她穿着一件黑色的高领套头毛衣,配着一条黑色的筒裙,丝袜,脚踩一双敞口的皮鞋,手腕上搭着一件酒红色的长大衣。其实并不奢侈,也很简单,但就是优雅。她个子不高,也不算漂亮,就这么微笑地站在我面前,自信、真诚。真的,我第一次有了自惭形秽的感觉。但同时,一个念头激灵一下冒上我的心头,我知道该怎么穿衣了。穿衣,其实并不是简单地一种风格款式,它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来源于自信,来源于精神的自由,也来源于与周遭的和谐,穿出自己的样子,走出自己的路来。那样的穿衣,肯定是美的,独特的。</p><p class="ql-block"> 比如写文章。我其实特别不善于写作文,中学时候老师出的命题作文我总是绞尽脑汁也写不好,高考作文分数也只过了及格线。我当时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标准理工女。但还好,我一直保持了阅读的爱好。不是老师要求读的那些,而是一些“无用”的文学书。多年下来,古今中外的文学书籍读的不少。但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我读书毫无心得,一本书就是一本书,作者那样写,那肯定是对的,如果我没有读懂,那是我的理解力不够,绝不会是作者的问题。忘了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我读到一本很小的散文集,作者也并不知名,她在文章里面细细地写自己的生活,写读书的感悟。看得出来,作者读过很多书。她的文字没有高大上的宏观叙事,写的都是你我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细节。如一股涓涓细流,又如一个新的世界在我面前敞开,我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也能的!倒不是说她的文字风格给了我模仿的榜样,而是她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能力,让我尝试着重新去观察那些读过的作品,去重新感悟文字的力量,去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平庸的文字。于是,带着焕然一新的姿态,我重读红楼梦、重读水浒传、重读张爱玲、重读鲁迅,重读毛姆,重读加西亚马尔克斯。我在重新的阅读中也慢慢学会了写一点文章,时间久了,竟也够一个小小的集子。但我的文字还是拙劣,无意识的模仿,那种痕迹还是很重的。模仿毕竟比不了原创,那我也不管那么多了。文字高手如张爱玲,她的小说中,还影影绰绰的藏着许多红楼梦的影子,只有高段位的读者,才能看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