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下第一家”--跟我一起谒圣人

柳小溪

<p class="ql-block">是日也,天朗气清,乍寒还暖。三个女人一台戏,意随心生,心随意动,一蹴而就,驱车就来到孔圣人的故里--曲阜,孔府、孔庙。</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我,“曲阜”这两个字是毛爷爷题写的,我说看着不像毛体啊,导游说就是他写的。我对书法研究不深,对这段历史更无多知,不好意思与人争辩。</p> <p class="ql-block">曲阜市,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济宁市代管,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北距省会济南135千米,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临邹城、北望泰山,总面积81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曲阜市曾是炎帝旧都、黄帝出生地、少昊之墟、商奄古国、周鲁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世界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化圣地之一。由于是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诞生、讲学、墓葬和后人祭祀之地,因此被称之为“东方圣城”,也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耶路撒冷”。中华民族传说的“三皇五帝”至少有四人曾在这里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同时,曲阜市还是鲁班故里,孔尚任隐居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提出“使孔子故里成为首善之区”。</p> <p class="ql-block">“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位于山东济宁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景区的南面。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正对孔庙。门额题“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释义围墙有万仞高,用以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被后人称为“金声玉振”门。</span></p><p class="ql-block">金声玉振和孔子有什么关系呢?在《孟子·万章下》中写道,“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孔子是集大成的人。集大成者就好比演奏时敲击金钟时,玉磐也有振动一样。金声是旋律的开始,而玉振是节奏的终结。节奏旋律的开始是智的体现,节奏旋律的终结则是圣的体现。由此赞颂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贤的大成。</p> <p class="ql-block">“金声玉振”4个大字笔力雄劲,坊额落款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天水胡缵宗。他在明朝嘉靖年间,任山东巡抚,兼御史。山东巡抚,山东最高行政长官,又兼着御史,也就是代表着皇帝在山东履职,相当于现在的人民检察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家再仔细看一下,金声玉振的玉字一点不是正常写法,而是拦腰放在横的中间,意思是取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span></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在前段时间去四川游德阳文庙时,也曾做过简单介绍。</p><p class="ql-block">👏敲黑板划重点,没看过或忘记了的,我再说一遍😄:棂星门,中国传统古建筑名,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p><p class="ql-block">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文庙中的棂星门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后出现的,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坊,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圣”一词最早当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赞孔子“可谓至圣也”,后宋真宗追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的封号。至圣就是说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span></p><p class="ql-block">到1307年(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p><p class="ql-block">至圣庙是孔庙的别称,得便名于“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封号,至圣庙坊上的梅花篆刻是雍正皇帝的手书,特别是“至”字把上面的一横写到了下面,有些人认不出来,为什么这样呢?据说是因为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上不能封顶,所以倒过来写。</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开创了历代皇帝祭孔的先例。</p><p class="ql-block">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对孔子也不断追谥加封,同时扩大他的祠庙,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历代皇帝到曲阜,都是在此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时门。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识时务之圣人。</p> <p class="ql-block">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p><p class="ql-block">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 桥”。</p><p class="ql-block">桥南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此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从仰高门进庙。</p><p class="ql-block">抱歉啊友友们,我末及拍下桥与门的照片就被拉着走了。有兴趣的朋友定要抽时间来游赏一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此处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另有一层意思是说人们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才将是前途无量。</span></p><p class="ql-block">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此门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阔五间,深2间,3门,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均呈清代特点,只有外檐八角石柱侧角升起,当是明代遗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大门,称“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改称“大中门”,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门。就是说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为中庸。</p><p class="ql-block">现“大中门”为清乾隆皇帝御书门匾。</p> <p class="ql-block">挺喜欢这个小微景观</p> <p class="ql-block">明宪宗皇帝重修孔子庙碑</p><p class="ql-block">明代时期文物</p><p class="ql-block">《明宪宗皇帝御制重修孔子庙碑》。公元1468年明(成化四年)为重修孔庙而立。碑浮雕云龙,篆书题额,御制孔子庙碑。碑文为楷书阴刻, 全文共807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做好准备,下一个图可就是御制重修孔子庙碑文内容了😂</p> <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御制重脩孔子庙碑</p><p class="ql-block">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纲常何自而正?伦理何自而明?天下万物又岂能各得其所哉?是以生民之休戚系焉,国家之治乱关焉,有天下者,诚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p><p class="ql-block">盖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载于六经者是已。孔子则从而明之,以诏后世耳。故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使天不生孔子,则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后世何从而知之。将必昏昏冥冥,无异于梦中,所谓万古如长夜也。由此观之,则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其功用之大,不但同乎天地而已。</p><p class="ql-block">噫,盛矣哉!诚生民以来之所未有者,宜乎弟子形容其圣不一而足。至于《中庸》一书,而发明之无余蕴矣。自孔子以后,有天下者无虑十余代,其君虽有贤否、智愚之不同,孰不赖孔子之道以为治?其尊崇之礼,愈久而愈彰,愈远而愈盛。观于汉魏以来,褒赠加封可见矣。</p><p class="ql-block">迨我祖宗,益兴学校、益隆祀典,自京师以达于天下郡邑,无处无之,而在阙里者尤加之意焉。故太祖高皇帝登极之初,即遣官致祭,为文以著其盛,而立碑焉。太宗文皇帝重修庙宇而一新之,亦为文以纪其实而立碑焉。</p><p class="ql-block">朕嗣位之日,躬谐太学,释奠孔子。复因阙里之庙岁久渐弊,而重修之。至是毕工,有司以闻,深慰朕怀。</p><p class="ql-block">呜呼!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其深仁厚泽,所以流被于天下后世者,信无穷也。为生民之主者,将何以报之哉?故新其庙貌,而尊崇之。尊崇之者,岂徒然哉?冀其道之存焉。</p><p class="ql-block">尔使孔子之道,常存而不泯,则纲常无不正,伦理无不明,而万物亦无有不得其所者。行将措斯世于雍熙、泰和之域,而无异于唐虞三代之盛也。久安长治之术端在于斯用,是为文勒石,树于庙庭,以昭我朝崇儒重道之意焉。系以诗曰 :</p><p class="ql-block">天生孔子 纵之为圣 生知安行 仁义中正</p><p class="ql-block">师道兴起 从游三千 往圣是继 道统流传</p><p class="ql-block">六经既明 以诏后世 三纲五常 昭然不替</p><p class="ql-block">道德高厚 教化无穷 人极斯立 天地同功</p><p class="ql-block">生民以来 卓乎独盛 允集大成 实天所命</p><p class="ql-block">有天下者 是尊是崇 曰惟圣道 曷敢弗宗</p><p class="ql-block">顾予眇躬 承此大业 惟圣之谟 于心乃惬</p><p class="ql-block">用之为治 以康兆民 圣泽流被 万世聿新</p><p class="ql-block">报典之隆 尤在阙里 庙宇巍巍 于兹重美</p><p class="ql-block">文诸贞石 以光于前 木铎遗响 余千万年</p><p class="ql-block">成化四年六月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同文门,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大门,5间,两侧有回廊,金代成为二门,明代孔庙南扩,北门退居次要地位。此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因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晚年从事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工作,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故以“同文”命名。今门独立院中,周无墙垣,高16.96米,长1062米,宽9.34米,中间辟3门,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式木架。</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始名藏书楼,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二年。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当时阁为5间,3檐。明弘治十二年扩建为7间,3檐。清乾隆十三年高宗弘历重新题匾。古代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古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故以此为名之。奎文阁为历代帝王赐书、墨迹收藏之处,它独特的建筑结构,又是中国古代著名楼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都是奎文阁里面的摆设</p> <p class="ql-block">“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院,在孔庙的第六进院落,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的一块石碑是最大的,碑重约35吨。简介位于奎文阁后,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南八北五,东西排列。形制大同小异,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平面呈方形,三间见方,明间开敞,稍间砌墙。亭内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石碑55块。</p> <p class="ql-block">这棵老槐树,不知多少岁了,树干内躯都已腐败毁烂,可是,不屈的精神依然支持着它顽强的活着。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不畏惧风霜雨雪的侵袭和冷酷,在应季的时候,发芽,生长,茂盛……哪怕明天就死去</p> <p class="ql-block">玉振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为大成门的西掖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师手植桧”。这个字有两个读音,用作人名念hui,用作树名读gui。</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2400年来,这棵树已经历了六次荣枯。</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枯于晋永嘉三年(309),荣于隋仁寿元年(601);又枯于唐乾封二年(667),复荣于宋康定元年(1040);再枯于金贞祐二年(1214)兵火,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新生于东庑废墟,并移于今处;明弘治十二年(1499)、清雍正二年(1724)两遭火灾,雍正十年(1732)从根部重新长出的新枝,即今天所见之树,距今约有三百年,所以看起来相当的“年轻”。</p><p class="ql-block">后人将这棵树与孔氏家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而且还同封建统治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另外这个“植”字写的比较有意思,左边多一竖,中间多一横,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2400年来,就像这棵树的多次荣枯一样,我们的文明也多次濒临毁灭,又一次次重生。</p><p class="ql-block">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写《手植桧赞》:炜东皇,养白日。御元气,昭道一。动化机,此桧植。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百代下,荫圭璧。(《阙里文献考》卷三八《艺文·赞》)</p> <p class="ql-block">你深情凝望,我满心欢喜😄😜</p><p class="ql-block">两姐妹在先师手植桧前留影,求祖师爷赐学问😍🤩</p> <p class="ql-block">杏坛,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p><p class="ql-block">其实据考证,这里的杏坛并不是孔子真正讲学之处,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朝重修,明代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p> <p class="ql-block">亭下有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及乾隆“杏坛赞碑”。党怀英是金朝文坛领袖、书法家,书法有“独步金代”" 美誉。</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破除封建四旧活动中,很多碑被砸,这块碑在如此显眼的位置,却安然无恙,原因为何?就是因为这里面有个“党”字。不仅没有被破坏,还被很好的保护起来。想来确实可笑。</p> <p class="ql-block">乾隆“杏坛赞碑”。</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姐姐好看又善良😍💞,一路来为两个小妹递水送茶,游赏时又拍照服务,抢拍、摆拍各种,送姐姐🌷🌹🌺🌼🌸💐</p> <p class="ql-block">这是要跳一曲华尔兹吗😂😁</p> <p class="ql-block">路过见一棵银杏树,其叶子除最下边的还泛青,余之基本尽数呈金黄色了,明亮耀眼,拍之。</p> <p class="ql-block">热情开朗的芬姐姐,是位资深美女😊🌷</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中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1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p> <p class="ql-block">你小鸟依人般🌸我眉欢眼笑状😄</p><p class="ql-block">开心是一剂良药,喜悦是一种情绪。</p><p class="ql-block">《战国策·赵策一》:“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雠矣。”</p><p class="ql-block">(不知豫让谓谁者,可留言,让我来给你讲讲豫让的悲伤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b></p><p class="ql-block">门口有栅栏不让进,否则一定要叩拜一番,多想让孔老夫子给摩顶受记,得些文曲星的能量啊(才疏学浅,写不出好文,做做梦想想总是可以的吧😂😂)。</p> <p class="ql-block">此处为寝殿</p> <p class="ql-block">绕着殿向回返</p> <p class="ql-block">遇钟,未敢撞,不是不想撞😅,有标识牌写着不让撞,做个好公民吧。</p> <p class="ql-block">鼓,我可是大着胆子敲了又敲,大小急缓都试了,感觉不错哦👏✌</p> <p class="ql-block">午饭罢,又入孔府谒赏。</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感觉那饭菜巨难吃,可能是我事事比较多的原因😂,心疼青姐的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后裔长期居住的府第,由历代帝王不断加封、修建,最终形成了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家”。</p><p class="ql-block">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朝奸相严嵩手书。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相传是清书法家纪昀手书。</p> <p class="ql-block">进入孔府门院落,二门前一株600余年古槐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长势旺盛,与孔府后花园假山、花坞、曲桥景观和名木花卉相映成趣。总能吸引所到的游客在古槐大树下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圣人之门</p><p class="ql-block">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p> <p class="ql-block">过圣人之门,见“恩赐重光”门,又称“仪门”或“塞门”,明代建筑,因上悬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赐“恩赐重光”匾额而得名。平时关闭,只在皇帝驾临、迎接圣旨、祭孔、婚丧等大典活动中才可打开。此门为孔府各建筑中的最高规制。</p><p class="ql-block">听导游讲,前些年有位大领导人来时,打开由此门而过。后来又有一位大领导来,打开却未经此门入。</p> <p class="ql-block">孔府大堂。御赐的私设公堂,别人没有这资格。但孔府公堂并不参与审理公案。</p> <p class="ql-block">知道坐冷板凳的故事吗?</p><p class="ql-block">孔子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有这样一位圣贤前辈,孔子的后代,自然也十分受人尊崇,从明太祖,专门为其建造“衍圣公府”这一点,就能看出来。</p><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相严嵩,权势滔天,于是,他便将自己的孙女,嫁到了孔府,也就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嫡孙孔尚贤。这样的联姻,看似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合。</p><p class="ql-block">但严嵩平日里为人高调,仗着嘉靖帝的宠幸,可以说是无恶不作,十分霸道,他非常擅长玩弄权势,作为首辅,利用手中的权势,陷害忠良,排除异己。</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行为,逐渐引起公怒。后来,严嵩的权力越来越大,嘉靖帝担心他功高盖主,决心除掉严嵩。严嵩心想,孔尚贤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孙女婿,肯定能帮自己逃过一劫。</p><p class="ql-block">但当时的孔尚贤,早已对严嵩的做法,心生不满,他早就想到了,严嵩会来请自己为他求情,所以早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p><p class="ql-block">后来,严嵩早早来到了孔府,准备请孔尚贤为他求情,可没想到,他在廊里那条红凳上,足足等了两个时辰的时间,也没能等到孔尚贤。</p><p class="ql-block">这时,他心里已经十分清楚了,孔尚贤这时已下定决心,要弃他于不顾,严嵩明白了孔尚贤不会帮他,便心灰意冷失落地走了。</p><p class="ql-block">嘉靖帝得知这件事之后,便懂了衍圣公的意思,衍圣公这是在告诉他,不要顾及,对于严嵩的恶劣行径,秉公处理就行了。</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孔尚贤的这一对策,才有了后世所说的“红板凳”也就是“冷板凳”一事。</p> <p class="ql-block">“寿”字,乃慈禧太后御笔题字,经放大后刻于樟木上制作而成,“寿”字上方盖有“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方印,左边刻“赐头品顶戴尚书衔广东水师提督臣郑绍忠立”,右边刻“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一日”。</p> <p class="ql-block">出了三堂门之后就是后院,我们能看到一个高大的太湖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约3米,造型甚美,</span>太湖石摆在这里寓意,做人要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两旁排列六盆景石,两棵冲天挺拔的桧树并列于庭院的两旁,把这个小院装扮得古朴典雅。在传统文化中,太湖石被赋予了许多寓意,比如源远流长、高山流水、开阔胸怀、博大精深等。</p> <p class="ql-block">小太湖石盆景</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同框,倚石而立背有靠山😎,开心快乐❤️❤️❤️</p> <p class="ql-block">别小看这块一棱棱的石头,”跪搓衣板”就是自这儿来的😅。孔家后人治家严谨有法,赏罚严明。如有违家法的,便会被罚跪此棱棱石思过,估计那滋味很不好受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送水槽。古代封建,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男性尤其男性仆人,不得进入内宅,内宅里用水,便在此水槽里倒入,里面的仆人再接入缸中。</p> <p class="ql-block">这只怪兽长着龙的头,麒麟的身子,狮子的尾巴,牛的脚,被称为“四不像”。传说它原是天上的一只神兽,非常贪心,不吃五谷杂粮,专吃金银财宝,连八仙的宝贝(它周身的物件)都被它给霸占了,它却还不满足,还妄想吞吃天上的太阳,结果还没能靠近就被太阳给烤死了,最后掉进了大海。</p><p class="ql-block">孔子的后人提醒自己不要贪心。也给每个人以警示,莫贪心,这让我想起陈老总的那首诗:</p><p class="ql-block">《七古·手莫伸》</p><p class="ql-block"> 陈毅</p><p class="ql-block">手莫伸,伸手必被捉。</p><p class="ql-block">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p><p class="ql-block">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p><p class="ql-block">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p><p class="ql-block">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p><p class="ql-block">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p><p class="ql-block">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p><p class="ql-block">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p><p class="ql-block">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p><p class="ql-block">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p><p class="ql-block">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p><p class="ql-block">吁嗟乎,</p><p class="ql-block">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p><p class="ql-block">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上房是衍圣公会见族人的内客厅,也是举办宴会的地方,其中堂上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挂有一幅慈禧亲笔写的“寿”字。</p> <p class="ql-block">左侧布局</p> <p class="ql-block">右侧布局</p> <p class="ql-block">在山东曲阜一带,流传着清代乾隆帝的公主下嫁孔府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的说法。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因满汉不能通婚,公主以于家(军机大臣于敏中)闺秀的名义,嫁给了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府的后人称她为于夫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过,公主下嫁孔府一事,正史上都没有任何记载,其真实性固然也待进一步考证。</span></p><p class="ql-block">导游说房间里的摆设就是乾隆皇帝给女儿的嫁妆,大概导游是在蹭流量😂</p> <p class="ql-block">前堂楼是孔令贻夫妇及其子女居住的地方。正堂中有一方匾额,上书“松筠永春”四个大字。筠为竹,“松筠永春”即“松竹永春”。松竹四季常青,而且寿命极长,所以用来比喻孔府“同天并老”。</p> <p class="ql-block">看着那床好小</p> <p class="ql-block">前堂楼和后堂楼形制相同,分别为孔子76代孙孔令贻和77代孙孔德成的居所,后堂楼内还保留着孔德成大婚时的布置。</p> <p class="ql-block">石雕的花瓶。我对导游说这个影墙为啥不画上点东西呀,就一白墙显得怪空的,导游说这就是孔府的风格,孔府的门是黑色墙是白色。</p><p class="ql-block">孔府大门是始建于明朝的,而明朝是朱元璋的天下。许多人把“朱”姓演变成朱红色,从而朱红色便红遍了全国。自元璋扩建孔府,按说孔府的大门更应该用朱红色来表示对朱元璋的感谢才对,可为什么偏偏把大门刷成黑色呢?原来,孔子的后人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水清则碧,清而深则黛”,黛在这里便是黑色。孔府内二门图片孔府是内宅和官衙合一的建筑,孔府的前府是衙门。为表明孔府的衙门不是“朱门”所以把门的颜色刷成黑色以表示“清”,同时,大门两侧的墙,以及大门对面的照壁(影壁墙)均为白色。孔府后人以此昭告世人也告诫子孙,他们做人清清白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柏抱槐,在孔府后花园。据说明朝时期,这株柏树遭雷击后,树干一下裂成了五瓣,有如斧劈刀削一般。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并未影响它的生长。这五瓣柏树相互依偎,共同成长,被人们雅称为“五君子柏”。</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时期,这株柏树的根部落入一颗槐树的种子,并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后长成一棵与柏树共生的槐村。于是,“五君子柏”也不得不改名为“五柏抱槐”了。</p> <p class="ql-block">五柏抱槐,非同种但同根,体现了自然生物和谐共生的理念。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它凝聚于经史子集的儒家经典中,更流动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中。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p><p class="ql-block">三姐妹在五柏抱怀前再同框留影👏😊,愿我们姐妹情深意长,永远开心快乐!❤️</p> <p class="ql-block">我和导游聊天中,被芬姐姐捕捉😉</p> <p class="ql-block">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想笑,青姐臂弯里挎个小包包看着我的模样,既亲切又可愛😂😂😁</p> <p class="ql-block">聊的热热闹闹😄</p> <p class="ql-block">小憩,芬姐姐开朗热情,时刻想着为俩小妹抢镜头,谢谢亲爱的大姐❤️🌷🌺💕</p> <p class="ql-block">游赏归来,在孔府门口又作停留拍照。我拍景,你拍我,我回眸一笑,你俩在我眼里生辉……❤️💞🌹🌹</p> <p class="ql-block">孔林,时间关系,我们决定不往拜谒,也算留作下次来曲阜的由头🙏💐</p> <p class="ql-block">孔林(Confucius Forest),又称至圣林,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鼓楼北街18号,始建于东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与孔府、孔庙统称“三孔”。</p><p class="ql-block">孔林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有坟冢10万余座,有神道与城门相连。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孔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东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 。</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东汉永寿三年(157年), 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p><p class="ql-block">南北朝高齐时, 孔林植树600株。</p><p class="ql-block">宋代宣和年间,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p><p class="ql-block">元至顺二年(1331年),修建孔林围墙,构筑孔林大门。</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年(1377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年(1523年),山东巡抚陈凤梧建立洙水桥坊。</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巡按连标、巡抚郑汝璧建孔林万古长春坊。</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孔林扩至200万平方米,并建围墙8千米 。</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七年(1729年),原“宣圣林”牌坊改为“至圣林” 。</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八年(1730年), 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p><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20日,鲁中南区党委决定开放孔林,让群众参观。</p><p class="ql-block">1977年12月23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令曲阜县革命委员会于孔林享殿立“朱总司令召开军事会议会址”纪念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