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车北行一万里13:游沈阳 逛故宫

荷风

<p class="ql-block">南车北行的第16天,周一。</p><p class="ql-block">我们一早从中街转到沈阳路,一路闲逛来到东北最大的宫殿群沈阳故宫。</p><p class="ql-block">特意选在周一游览故宫,原本是想避开周末人流,岂知当天依然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可见沈阳故宫的名气之大、热度之高!</p> 沈阳故宫门外的武功坊 沈阳故宫是清朝初期的皇宫,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历时十一载建成。后来又经过皇太极、乾隆等皇帝的数次扩建形成如今可见的规模。清皇宫迁至北京紫禁城后,沈阳故宫作为陪都宫殿,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康熙等多位皇帝东巡时均御驾至此入驻。<div>沈阳故宫虽远不及北京故宫宏伟壮观和金碧辉煌,但其布局严谨的高台建筑与和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在历朝皇宫中是独一无二的。<br></div>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大清门</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共有楼台殿阁一百余间,整体建筑按建造年代和功能区域分为东、中、西三路。</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布局(网络图片)</p> 东路的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亭”,这也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初的皇宫建筑。<br>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p class="ql-block">大政殿是一座八角形重檐歇山顶式的大殿,是清代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1644年,顺治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内皇帝宝座</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p><p class="ql-block">在大政殿前的东西两侧依次排列着十座亭子,最靠近大政殿的两座亭子,为左、右翼王亭。其余八亭则按清朝“八旗”顺序一一排位,俗称“十王亭”。十王亭是供宗室大臣办公的地方,中间长长的甬道上被磨得光溜溜的旧石板,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p> 十王亭内展出的满族“八旗”制度详情 沈阳故宫的中路是整个皇宫建筑群的中心。<div>崇政殿<br>穿过正中的大清门,便是威严肃穆的崇政殿,这是故宫的正殿,是清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开朝会、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br></div> 崇政殿 崇政殿前廊围以石雕栏杆,殿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梁架全部为和玺彩绘,十分华丽。 崇政殿内皇帝宝座 凤凰楼<div>崇政殿后是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是皇帝休息和宴会之所。</div> 凤凰楼 <p class="ql-block">中路的后院,是以清宁宫为中宫的后、妃“五宫”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清宁宫是清太宗皇太极与皇后居住的寝宫,这里也供奉着皇帝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p><p class="ql-block">中轴上的清宁宫与东、西两侧的关雎宫、永福宫等贵妃四宫,围成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的庭院,一同建在高台上。</p> 清宁宫 关雎宫是皇太极的宠妃宸妃海兰珠的寝宫。 关雎宫 永福宫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庄妃寝宫,也是她养育皇子福临(顺治皇帝)和辅政的地方。小皇帝睡过的吊床展现出浓郁的满族习俗。 永福宫 <p class="ql-block">中院和后院两侧还有不少宫、殿、斋、阁,但嫌人多声嘈,干脆到僻静一点的宫墙下随意转转,也挺惬意的。</p> 沈阳故宫的西路建筑相对较晚,为乾隆皇帝四十七年(1782年)增建。包括戏台、文溯阁等,最前面为轿马场。 戏台 文溯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为三重硬山前后出廊式建筑,黑琉璃瓦绿剪边。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东侧有一碑亭,内立乾隆亲撰的《御制文溯阁记》和《宋孝宗论》。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 我觉得最有趣的景点有两处。一处是后院的假山,水雾缭绕,仙气飘飘,热浪之下顿感舒适。 另一处是大政殿旁的右翼王亭石台上的一面水镜,通过它拍出宫殿的倒影,别开生面。 曾记得十几年前来此时正值隆冬季节,沈阳故宫显得颇为陈旧,也很冷清。经过全面修缮重新开放后,不仅重现出这座清初皇宫往日金碧辉煌的外观,宫殿的收藏也更加丰富,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如玉器、瓷器、金银器皿、漆器、书法绘画等,大部分是康、乾两代皇帝时期的收藏。 英国制造的鎏金塔式钟 沈阳故宫,这座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宫廷古建筑群,值得重游。 故宫照壁 中午,我们在故宫附近的餐厅就餐,点了一个传说中的“沈阳鸡架”,尝了几口,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吃。也许是各地口味不同吧,也算遂愿尝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