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前段时间回农村老家,在仓房的墙上,看一个陈旧的墨斗。上面布满了灰尘,斗里的墨汁早已干涸。</b></p> <p class="ql-block"><b> 那是父亲用过的墨斗,看到它,就想起了父亲。父亲已经去世四年了,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是个木匠。在农村盖房子,打个桌椅板凳,炕柜厨柜一类的家具还是可以的。 </b></p> <p class="ql-block"><b> 木匠的主要工具是锛、斧、刨、锯、凿。墨斗也是木匠必备工具之一。它由墨仓、线轮,墨线,墨签四部分组成。</b></p><p class="ql-block"><b> 墨仓:墨斗前端的一个圆斗,早期是用竹木做成的,前后有一小孔,墨线从中穿过,墨仓内填有蚕丝,棉花、海绵之类的蓄墨的材料(倒入墨汁后可以短时保存)。</b></p><p class="ql-block"><b> 线轮:一个手摇转动的轮,用来缠墨线。墨线由木轮经墨仓细孔牵出,固定于一端,像弹琴弦一样将木线提起弹在要划线的地方,用后转动线轮将墨线缠回,因而古代又称墨斗为“线墨”。</b></p><p class="ql-block"><b> 墨线:一般用蚕丝做成的细线,也可以用棉线,其特点是,它经过墨仓时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墨汁。墨线的末端有一个线锥,是用铁或铜制作的有尖锥‘8’形,也称“替母”,它可以插在木头表面来固定墨线的一端,也可以当铅锤使用(木工把它叫做‘吊线’)。</b></p><p class="ql-block"><b> 墨签:用竹片做成的画笔,其下端做成扫帚状;弹直线时用它压线(使墨线濡墨),画短直线或记号时当笔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住的村庄那时一共30多户人家,只有我父亲一个木匠,不管谁家有木工活都来找父亲去做。最多的就是盖房子做门窗,其次是做个炕琴柜,亮格子,碗架柜之类的家具。那时农村都比较贫穷,父亲为人和善,小来小去也不收费,有的是晚上吃顿饭。有时赶上活忙也带着我去帮助干,主要是搭个下手,找个东西,递个工具之类的。</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候打各种家具的木材需要自己动手准备,不比现在什么都能去市场买,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经常要和父亲一起破木材。我是家里兄妹四人中的老大,加之是个男孩,自然这个活就落到我头上。父亲根据所需木料的尺寸,用尺在圆木两端标记好,然后拿出来墨斗,我拉岀墨线卡在一头的标记上,父亲的墨线卡在另一端的标记上,用一只手拉起墨线再松开,这样一条黑色直线就打在木头上面,反复几次,圆木上就布满了又黑又直的线条。一侧打完墨线之后,再将另一侧打好。有时好奇,非要自己拉墨线,弄的小手墨迹斑斑,线位不准,还要父亲重新返工。</b></p> <p class="ql-block"><b> 破木头时,将圆木固定在架子上,一头高,一头低,像炮筒子似的。父亲右上面,我在下面,按着打好的墨线,二人合力,一拉一送,随着锯子的作响,锯沫子在地面上堆积成小包,圆圆的木头就成了板材。窗外繁星点点,屋内挥汗如雨,这种场面,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记。</b></p><p class="ql-block"><b> 睹物思人,父亲走了,没有遗憾的走了,用他的话说,我能活到80岁就行。82岁那年的秋季,乘着金色的秋风去了那个国度。父亲,我多想再和您一起拉墨线,破木头,拉大锯,扯大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