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瑲葱珩斋谈艺录(62)//童中焘名大于实

文人画研究

<p class="ql-block">  童中焘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办展,声势很大。但网上批评声一片,认为名大于实,评论文章过分拔高,忽悠大众。</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就此次展出的作品而言,用笔学李可染,有涩辣顿挫之致;用墨上也在追求丰富而细腻的变化,似觉有美妙之处。然而就画面整体而言,大多数作品笔墨琐碎,结构涣散,支离破碎,有的甚至有失一团乱麻之感。据我看,童先生的画为何有诸多问题,最关键的,是他的书法修养不够,没过关。书法弱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对国画的理解,只会停留在瓶颈以下;再者,对笔墨的理解,也只能流于表面,而更深刻的东西,他那意识的触觉就难以企及了。还有,他的画面上的留白是“留出来”的,而非随笔势的行走随虚实变化之机的妙合生发出来的。所以,其画面留白就显得花,留白把画面分割得失于琐碎和凌乱。一言以蔽之,书法修养不过关所致也。</p><p class="ql-block"> 钱穆先生曾自白道:“有问辄直吐胸意,不稍隐避。”我这个人也是如此,说假话,总觉得自己心理憋得慌,有怕生病之怵。或以为愚者自以为觉,吐刍论以为珍珠。不管是刍论还是真知,袁同礼先生早就说过:“艺术家之辨别同异,比较短长,正无异于兵家之知己知彼,惟能取鉴于外来,而后对于自身之本来面目乃愈清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