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沙面优秀历史建筑

夏 超

<p class="ql-block">  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于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面积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伟人的足迹,沙面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沙面岛上欧陆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沙面岛上现存的欧陆风情建筑群,基本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建设,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输入中国的一个反映,也是见证和感受广州近代史的重要缩影。超过150栋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其中部分以新古典式、仿哥特式、折衷主义式、拱券廊式等形式展现在后人面前。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俱乐部等建筑,驻立在岛上不同的角落。如此集中的西式建筑群,在历史上全国34个租界中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1号,法国巡捕房旧址。沙面租界中法军镇守东桥和沙面的据点。作为旧时帝国主义者在租界中,为压制中国人民而设立的巡捕办事机关(相当于旧中国的警察局),在历经百年沧桑后,现已成为年轻人休闲聚会的好去处。正对东桥的建筑门口,一个拉小提琴女子雕像,更让这座往日的深严建筑,增添了几分柔美。</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沙面大街2号-6号,属法租界内的建筑,风格独特。由治平洋行,来自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帕内设计及建造。该建筑坐北朝南,位于沙面大街东端,因其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建筑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色调,使它成为沙面标志性建筑。因主色调为红色,人们称之为“红楼”。又因沙面岛西端的苏联领事馆的主色调也是红色,故此称为“东红楼”。</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10、12号,法国兵营旧址。</p> <p class="ql-block">  位于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得天主教圣母堂。建筑风格与欧洲教堂风格一致,小尖塔、采光窗和棱垛、拱形门等。</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22、24号,英国医院旧址。英国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沙面政务会直接控制,由居民负责医药卫生监督,从此沙面里的人,基本不需要到岛外看病。</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26号,台湾银行〔日〕广州支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36、38号,法国传教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39、41号,沙宣洋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45号 ,英国领事馆,是沙面占地面积最大的外国领事馆,也是当时英政府在广州的最高权力机构。沙面的英领馆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如今的它虽不完整,但仍然能感受到当年英帝国主义的强大实力。英领馆主楼于1948年1月,在广州举行的示威游行中,被示威者放火烧毁,事后国民党当局赔偿并进行修复。20世纪80年代末,主楼的地基和基础下沉遭拆毁重建,原建筑就此消失。如今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行政单位,就是当年的英领馆主楼位置。</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46号,万国宝通银行〔美〕旧址(花旗银行)。</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48号旗昌洋行旧址,墨绿色的外墙,在一众建筑中非常独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面大街49号,渣打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面大街50、52号,最美星巴克。</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54号,汇丰银行旧址。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四街交界的东北转角处。建筑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南部与西南部作削角处理。下段的出入口采用西方灰白色花岗石古典山花门,山花门上方勾出放射状饰线。为了左右对称,有3个窗也做成山花门状。其他长万形窗上部都开大圆窗。墙角是灰白色花岗石,窗间墙用仿花岗石的水刷石护面,并勾出横线条仿古典叠砌巨石。</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56号,正金银行〔日〕旧址。</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59号,德国领事馆旧址。一战德国战败后,沙面的德国领事馆被没收,成为亚细亚广州分公司的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  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火油”又称“火水”,是老一辈对煤油的俗称,清末民初的时候,煤油既作为动力能源,也是主要的照明能源。英国的亚细亚石油公司,是今天为人所熟知的壳牌石油公司子公司之一,曾经控制了华南的“火油”销售。</p> <p class="ql-block">  沙面大街62号,洛士利洋行〔英〕旧址(原址曾为礼和洋行〔德〕址,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撤出)。</p> <p class="ql-block">  苏联领事馆位于沙面大街68号,楼高三层,砖、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英国维多利亚风格。原苏联领事馆主楼有小院和围墙。正立面和东西侧立面各层都设外廊,后立面第二层设悬挑通阳台并有混凝土天桥通向副楼。整栋建筑外立面除了,挑檐、栏杆、女儿墙外都用高质量清水红砖装饰,不加油漆,水泥石灰勾缝,故有沙面“西红楼”之称。</p> <p class="ql-block">  沙面一街3号,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是沙面众多建筑中,保存的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建筑之一,被称为“沙面第一楼”。气势磅薄的外表下,隐藏着法国殖民统治者的野心,总行设在法国巴黎,是法国以开发殖民地为目标的殖民地银行。该银行除一般银行业务外,还办理人寿保险业务。1913年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数额达2500万英镑,以中国的盐税收入作担保,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与英国汇丰银行,一起控制了中国的盐政。</p> <p class="ql-block">  沙面三街2号,曾为美国领事馆,后为日本三井洋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面四街4号,慎昌洋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面五街4号,泰和洋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沙面南街2、4、6、8、10号,印度人住宅旧址。沙面岛上至少有4间建筑,被明确标示曾作印度人居住的地方。也许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印度士兵跟随英军征战且骁勇善战,委以作为沙面岛上守军士兵的一部分,因此为他们特意在岛上设置安置处。</p> <p class="ql-block">  沙面南街12号 。建于清末年间,原为法租界内的法国海军办事处,1901年改为法国邮政局,归属法属安南邮政总局领导。20世纪初印有该建筑照片的明信片中,已可见主楼顶部“POSTE FRANCAISE”字样。1923-1950年,转租于法国天主教圣德拉撤修女会的女子学校。</p> <p class="ql-block">  沙面南街20号的广东外事博物馆,是一座建于1890年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原为民国时期的法国驻广州领事馆,在其旋转楼梯的空间里展示了十多幅百年前的沙面老照片,其中有一幅照片记录下了百年前的洋务翻译拖着长辫身穿大褂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沙面南街22号,中法实业银行旧址。民国初年首家中外合办银行,由中法双方共同筹组。1913年7月,依据法国民法和商法,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创立,总行设在法国巴黎。该行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还办理政府借款及发行纸币。</p> <p class="ql-block">  沙面南街24号,汇丰银行宿舍旧址。门楼花岗石横额阳刻“PALLONJEE HOUSE”字样,又称“伯郎兹屋”,两柱柱础分别阴刻“1897” / “1917”字样,据说历史上曾为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配套住宅,由英国在1897年至1917年间出资兴建。</p> <p class="ql-block">  沙面南街28号,于仁保险公司〔英〕旧址。英国的于仁保险公司,是外商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保险机构,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保险公司,主要经营于英商贸易有关的运输保险业务。</p> <p class="ql-block">  沙面南街30号,Nukha先生住宅〔印〕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面南街42号,沙宣洋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沙面南街42号 ,建于1862,葡萄牙领事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面南街48号,太古洋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面南街50号,新沙宣洋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沙面基督堂是英国圣公会在沙面广州英租界设立的一座专供外侨礼拜的教堂,位于沙面南街60号,建于1864年。位于该租界西端,为广州难得一见保留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面北街1号,捷克领事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香港牛奶公司制冰厂,又称英国雪厂,位于沙面北街29号、31号,建于20世纪初,坐南朝北,前部结构是外砖承重墙,内钢筋混凝土框架;后座是纲筋混凝土框架;早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本栋建筑地上4层,前部有半地下层。是现存沙面近代建筑中唯一的一座厂房。</p> <p class="ql-block">  沙面北街39、41号,葛理福孚公司〔英〕旧址。</p> <p class="ql-block">  沙面北街59号,屈臣氏大药房及汽水厂旧址。 1828 年,英国人A.S. Waston创办的“广东大药房”,于广州沙面开业,主营本地生产或进口医药及个人护理产品,随后业务延伸到香港,并正式更名为“屈臣氏大药房”,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品牌 - “屈臣氏”的由来。随着汽水的发明,外国上层人士对其深受喜爱,屈臣氏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汽水业务,而由于汽水只在药店供应,屈臣氏便成为了广州第一家汽水制造企业。同时屈臣氏与沙面的香港牛奶冰厂合作,冰镇的屈臣氏汽水,成为当时走俏的洋货,称霸广东。如今被广州本地“老广”所喜爱的品牌之一- “亚洲汽水”,创始人正是曾供职于屈臣氏汽水厂的员工。此外,该建筑因临沙基涌边,是当时扼守沙面西桥的重要制高点,1925年的“六二三沙基惨案”事件中,成为外国士兵射击的制高点。</p> <p class="ql-block">  沙面北街61号,美国的德士古石油公司旧址。德士古石油公司是沙面三大外国石油公司之一(另外两家是美孚及亚细亚),当时由于中国未有石油开采,所有石油和石油副产品,都依靠这三大石油公司供应,他们掌握了货源成为专利品,垄断了整个中国石油市场。从抗日战争开始后至解放前,该公司都在中国获得优惠的特权,凡是政府所需石油和石油产品,都要向德士古购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面北街65号,三菱洋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沙面北街73号,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管理处旧址。广播作为当时时效较快,覆盖面较广的事物,被用以宣传和教化民众。国民政府也因此大力发展广播事业。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随后解放军战士正式接管了该处,同年10月20日,在这里以"广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播音,拉开了广东人民广播事业的帷幕。</p>

沙面

旧址

大街

领事馆

建筑

南街

洋行

广州

屈臣氏

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