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外滩”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外滩”名称来源于上海话中的地名习惯用词。上海人把河流上游叫做“里”,河流的下游叫做“外”;以陆家浜为界,将黄浦江上游称为“里黄浦”,下游称“外黄浦”。</p><p class="ql-block">外滩就是由"外黄浦滩"简化而来。</p> <p class="ql-block">上海外滩,曾经叫做黄浦路、扬子路、黄浦滩路,1945年改名为中山东一路。</p><p class="ql-block">在上海外滩,沿着黄浦江,从外滩信号台至外白渡桥,矗立着一片100多年前租界时期的建筑,号称“万国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它们见证了上海在100多年前的风风雨雨和耻辱岁月。</p> 外滩信号台,马第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div>圆柱形塔高50米,顶部装风向仪,初建于1883年,是亚太地区最早的信号台之一。<div>1993年外滩道路拓宽时,信号台整体向东南移位20余米。</div></div> 外滩1号,初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是当之无愧的“外滩第一楼”。<div>建筑为新古典主义,两个立面分别设置两排爱奥尼克式立柱。</div><div>1917年,壳牌石油旗下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入,命名亚细亚大楼。</div><div>解放后成为上海冶金设计院所在地,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div> 外滩2号,建成于1911年,由马海洋行设计。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社交场所。<div>建筑为新古典主义。</div><div>立面为三段式设计,中部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式柱,窗楣、窗裙及墙面装饰均为巴洛克风格。屋顶各一座巴洛克式瞭望塔。</div><div>1941年曾沦为日军海军武官府,1956年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有化身东风饭店。</div><div>2011年,外滩2号百岁生日之际,变身为低调奢华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div> 外滩3号落成于1916年,由公和洋行设计,被《远东时报》誉为最值得关注的设计进步之一。<div>外滩3号起初名为“联保大厦”,位于外滩4号。2001年改建后称外滩3号。</div><div>后英国有利银行入驻,更名为有利大楼。</div><div>1949年后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使用。</div><div>属于自由复兴式建筑,为立面三段式设计,主入口两侧竖立巨大的爱奥尼克式立柱,东北转角顶部有巴洛克式塔亭。</div> 外滩5号,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建造。<div>灰色建筑庄严凝重,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风格结合的产物。</div><div>外滩5号最初入驻日本和清政府联合成立的“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也称“日清大楼”。</div><div>1945年后,作为敌产没收,由轮船招商局使用。</div><div>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div> 外滩6号,由英国马礼逊洋行设计,呈现维多利亚式哥特风格。<div>最初,外滩6号是美国“旗昌洋行”产业,后为官办“轮转招商局”,1897年,近代中国首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此翻开中国金融史的全新篇章。</div><div>1956年,中国通商银行划入中国人民银行,外滩6号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div> 外滩7号,由英国通和洋行设计,砖混结构,立面三段式划分,装饰由希腊爱奥尼克式柱,一对巴洛克黑色穹顶,优雅利于顶端两侧。<div>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于1882年购入外滩7号,原为旗昌洋行办公楼,1906年建造了这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大楼。</div><div>1922年大北电报公司迁址另建,外滩7号先后入驻中国通商银行和长江航运公司。</div><div>1995年,外滩恢复金融街功能,泰国盘古银行首批入驻的外国银行。</div> 外滩9号,是外滩唯一现存的维多利亚风格外廊建筑。<div>由马礼逊洋行设计,三层砖木结构,二三层优雅敞廊点缀塔斯干柱式和科林柱式。<div>1876年,中国首家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购入竞争对手“旗昌轮船公司”外滩9号“旗昌洋行大楼”。</div></div><div>1901年轮船招商局斥资220万两白银重建,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div><div>1937年后数易其主。</div><div>2001年大修后,转型为“上海档案馆外滩新馆”。</div> 外滩10-12号,汇丰银行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1923年建成。<div>八角形门厅穹顶的马赛克镶嵌画和大厅中8根由整块意大利大理石制作的奢华圆柱,散发着浓郁的欧洲宫廷艺术气息。</div><div>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间,最壮观的建筑"。</div><div>1955年上海市政府迁入,直至外滩恢复金融街功能后迁出。</div><div>1997年,上海浦发银行获得使用权。<br><div><br></div></div> 外滩13号,海关大楼,公和洋行设计,有节制的古典主义风格。<div>由当时为外国人掌控的上海海关主持修建,1927年落成,是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div><br><div><br></div></div></div> <p class="ql-block">外滩14号,原是文艺复兴风格德华银行大楼,一战后由交通银行接管,1937年匈牙利鸿达洋行重修设计,1948年10月建成,是临江建筑中最后建成的。</p><p class="ql-block">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由上海总工会进驻至今。</p>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1902年竣工,由德国倍高洋行设计。<div>建筑以花岗岩饰面,立面经典三段式设计,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按照西方古典原则运用柱式的建筑。</div><div>1928年中央银行成为外滩15号的新主人。</div><div>1949年上海航天局,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均曾入驻,上海黄金交易所在此成立。</div><div>如今为上海外汇交易中心。</div> 外滩16号,1926年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的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竣工。<div>立面最突出的爱奥尼克式立柱,气势非凡,高贵典雅。</div><div>二战后,外滩16号先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使用。</div><div>1998年至今为招商银行外滩支行。</div> 外滩17号,1924年建成,由在华出版最著名的英文日报《字林西报》报社出资兴建,德和洋行设计。<div>新古典主义风格,底部和上部设有多立克市柱,屋顶巴洛克双塔耸立。高悬于顶的8尊大力神雕塑托举檐口,生动的姿态充满艺术张力。</div><div>“字林西报”大楼多次易主,1941年曾被日军所占,1951年由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使用。</div><div>1998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入驻,成为首家回归昔日“远东华尔街”的外资金融机构。</div> 外滩18号,建于1923年,原是“麦加利银行”总部,由公和洋行设计建造。<div>建筑为希腊复兴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为三段式设计。底部基座为花岗岩砌筑,中部中央设一对贯通三层的按奥尼克式柱,两侧窗楣为希腊式檐饰,顶部两道简洁的檐口线脚。</div><div>1955年“麦加银行”迁出后多次易主。</div><div>2004年重新修复改建,入驻时尚品牌旗舰、国际著名餐厅酒吧艺术展馆等。</div> <p class="ql-block">外滩19号1908年建成,曾是租界历史最悠久的外资豪华旅馆"汇中饭店"。</p><p class="ql-block">建筑由哥特设计,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共六层。顶部东侧南北方向各有一座造型迥异的巴洛克式塔亭,室内安装了两部国内最早的电梯。</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日军占领,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易主。</p><p class="ql-block">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p><p class="ql-block">2010年全球最大钟表集体“斯沃琪集体”将建筑整体修缮,华丽转身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p> 外滩20号,1929年沙逊洋行投资兴建,公和洋行设计。<div>楼高10层(局部13层),77米,是外滩建筑中最高也是最宏伟的一座,由远东第一楼之称。</div><div>沙逊大厦为装饰艺术化的浪漫新古典主义风格,仰视平面为A字形。屋顶东部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是外滩的著名标志之一。</div><div>建筑底层西大厅和4-9层,原为华懋饭店,主要接待金融界、商界和各国社会名流,以豪华著称,曾名噪上海。</div><div>1956年,饭店更名为“和平饭店”,并于2010年耗资5亿港元修缮翻新为如今的“华彬费尔蒙:上海和平饭店”。</div> 外滩22号,原为“太古洋行大楼”,1906年建成,由太古洋行投资兴建,瑞和洋行设计。<br>太平洋战争期间,一度为日军占领,成为日本宪兵司令部驻地。<br>新中国成立后,大楼多次易主,如今以外滩唯一百年红楼姿态,尤其中庭尽头墙上,高达26米的巨幅油画,从地面直达天花,堪称美轮美奂。<br>这栋大楼并未按门牌号顺序,排列在外滩建筑群中,而是位于南边独成一栋。 外滩23号,建于1937年,带有浓郁的中国建筑风格。<div>这座中西合璧的银行大楼,由中国建筑是陆谦和公和洋行共同完成,是外滩唯一一座华人参与设计的临江大楼。</div><div>四方攒尖屋顶、琉璃瓦和镂空花格窗,以及檐部的石质斗拱装饰,将西方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风格完美融合。</div><div>1941年,“中国银行”大楼成为汪伪储备银行营业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迁入办公。</div><div>现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div> 外滩24号,建于1924年,又公和洋行设计。最初为日资“横滨正金银行”所在地。除正常业务外,还曾处理中国对日战争赔款和对华贷款。<div>建筑将日本元素和希腊风格融为一体。共7层,立面三段式设计,中层设一对贯通四层的爱奥尼克式巨柱,局部雕像装饰。</div><div>1945年改建筑一度成为国民党“中央银行”,1949年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分行。</div><div>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迁入。</div> 外滩26号,建于1916年,由美商“旗昌洋行”旗下扬子保险投资,公和洋行设计。<div>建筑呈现新古典主义风格。底层平梁式入口,二层变化为半圆形券窗,壁柱贯通三至五层,六层中部设爱奥尼克式双柱柱廊,屋顶花园视野绝佳。</div><div>太平洋战争期间,扬子大厦曾被日军接管,战后恢复保险业务。</div><div>1950年公司结束在华业务,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等进驻办公,1957年房管部门接管。</div><div>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div> 外滩27号建于1922年,是洋行之王“怡和洋行”新楼。<div>太平洋战争期间曾被日军占用。</div><div>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接管。1955年划为上海市外贸局。</div><div>如今是美国罗斯福家族旗下的“罗斯福公馆”,设有高档餐厅和奢侈品店。</div> 外滩28号,1922年有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所建。<div>建筑为古典主义风格,水刷石饰面。基座饰面采用大块花岗岩砌筑而成,入口2根爱奥尼克式柱,中部及上部采用平拱门窗,顶部退台呈塔形造型。</div><div>1945年--1950年,大楼曾为“美国总领馆”驻地,此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市文化局等先后入驻。</div><div>改造竣工后,现为上海清算所。</div> 外滩29号,外滩临街唯一的法资背景建筑。1921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出资兴建,通和洋行设计施工。<div>建筑呈现古典主义风格,底层高大拱券,二三层中部有贯通两侧的爱奥尼克式柱,设计亮点式二层窗洞,采用16世纪经典的帕拉迪奥构图。</div><div>1955年东方汇理银行结束在华业务,由上海市公安局使用。</div><div>20世纪90年代,光大银行作为首家国内金融机构成功进驻。<br><div><br></div></div> 外滩33号,英国领事馆旧址,始建于1849年,是上海外滩建筑群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div>外滩33号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的外滩源33号,不仅是上海开埠的起点,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起点。</div>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高端会所。</p> 院内存留着很多棵百年以上的香樟树。 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口附近。<div>始建于1856年,经过多次修复重建,桥长104.24米,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架结构梁,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div> <p class="ql-block">百年沧桑之后,这些建筑静静的仰视着浦东陆家嘴的高楼大厦,仿佛在感叹着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