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运河我的家(第164集)

贾传军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南水北调 韵育生灵</b></p><p class="ql-block"> 中国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调水通道及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行走运河中,特别是近几年发现</span>在沿线的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东平湖,鲁东地区的双王成水库和东湖水库及鲁北地区聊城、德州至河北、天津等地到处都可以看到珍奇鸟儿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本篇整理了在中运河段也就是南水北调调水第五阶梯泵站邳州市古运河与新运河中间湿地发现约有上百种鸟儿,经专家确认它们都有自已好听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运河上空成群的鸟儿</p><p class="ql-block"> 运河边有很多珍奇鸟类,如震旦鸦雀(被称为鸟中大熊猫)且连续三年都被抓拍到,数量也从前年的两只增加到了今年的八只。东方白鹳、水雉也连续三年飞到运河边觅食。</p> <p class="ql-block">  欢快的鸟儿(刘洪林摄)</p><p class="ql-block"> 偶尔也能遇到一些不多见的小型珍惜鸟类。如虎皮雅雀、红肋蓝尾鸲、斑鱼狗、金眶鸻以及金丝雀等,有的在河边跳跃,有的在林里欢歌。</p> <p class="ql-block">  起飞的鸟儿(刘洪林摄)</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湿地边连片的柳树林,更是白鹭繁殖的好去处,每到夏季,数千只白鹭一同起飞,与高铁相互辉映,颇为壮观,俨然给这条古老而又年轻的运河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邳州市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李绍强坚持多年在运河湿地拍摄,有时搭棚在棚内拍摄的鸟儿照片。</p><p class="ql-block"> 运河湿地的鸟儿有大有小,大的有约十公斤,小的也约有十几克,它们有的第一次光顾这个地方,隐藏性特强,抓拍难度大。</p> <p class="ql-block">  运河边的大白鹭</p> <p class="ql-block">  小琵鹭捕的鱼放在一边,在观看运河里的大船。</p> <p class="ql-block">  运河边的环颈鸻鸟</p> <p class="ql-block">  运河里的长脚鹬</p> <p class="ql-block">  震旦鸦雀(属于珍惜鸟类,被称为鸟中大熊猫)</p> <p class="ql-block">  四只震旦鸦雀在运河边觅食</p> <p class="ql-block">  长脚鹬</p><p class="ql-block"> 生活于温暖地区的池塘周围,在泥滩和芦苇丛生的浅水中觅食甲壳动物和其他小型水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飞行中的长脚鹬</p> <p class="ql-block">  大苍鹭</p><p class="ql-block"> 苍鹭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冬天的苍鹭</p> <p class="ql-block">  成群的大琵鹭</p> <p class="ql-block">  鸭嘴琵鹭</p><p class="ql-block"> 主要以虾、蟹、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蛙、蝌蚪、蜥蜴、小鱼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琵鹭为荷兰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  东方白鹳</p><p class="ql-block"> 东方白鹳在中国除西北、西藏、广东、广西、澳门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但个体数量特别稀少,在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东南部,西至布拉戈维申斯克,南到兴凯湖也有分布。东方白鹳栖息于湖泊、水库、池塘等边缘的浅水区或水田中,有时也飞回到树上停栖;有时单独或成对活动。东方白鹳以捕食大型昆虫、鱼类、两栖类和小型哺乳类为食。东方白鹳繁殖期在4-6月,产卵时间在3-4月,多数在4月中旬,每窝产卵4-6枚。寿命可达48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  白腰草鹬</p><p class="ql-block"> 白腰草鹬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地中海、波斯湾、中东至东南亚等地。在中国见于东北,越冬于长江以南多地。繁殖期栖息于山地至平原森林中的水域附近,非繁殖期栖息在海滩、河口、沼泽乃至农田等地。常成小群活动,觅食时边走边上下摆尾。杂食性,主食虾、田螺、蜘蛛和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也吃小鱼和稻谷。繁殖期在5-7月,窝卵数3-4枚,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23天。</p> <p class="ql-block">  水雉</p><p class="ql-block"> 水雉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香港、台湾和海南岛等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省区;在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亦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  金翅雀</p><p class="ql-block"> 金翅雀分布于中国东北、华东、华南大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也出现于城镇公园、果园、苗圃、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树丛中或树上;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籽等为食;繁殖期为3-8月,1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4-5枚,孵化期为12-14天。金翅雀羽色华丽,歌声轻柔,音韵美妙。金翅雀也具有保护价值,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p> <p class="ql-block">  海鸥</p><p class="ql-block"> 海鸥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南以至西南等地区,在欧洲、地中海沿岸、黑海、里海、北美西部、包括阿拉斯加和东太平洋沿岸直至北回归线附近都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  红脚鹬</p><p class="ql-block"> 红脚鹬分布于中国西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东部,迁徙季节常见于中国华东、华南的适宜生境,在南方各大水系和滨海地带越冬。非洲及古北界,冬季南移远及苏拉威西、东帝汶及澳大利亚也有分布。栖息于平原到高山、从林地到荒漠、从内陆到滨海的各种生境中的湿地,非繁殖期主要在沿海活动。</p> <p class="ql-block">  斑嘴鸭</p><p class="ql-block"> 斑嘴鸭分布于中国各省区,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塘及沼泽等湿地中。善游泳、行走,游泳时尾露出水面,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主食植物的种子、嫩芽和幼苗等植物性食物,也食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5—7月,以干草和绒羽在岸边草丛中做巢,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8—14枚,孵化期24天。</p><p class="ql-block"> 斑嘴鸭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放飞黑水鸡幼仔</p> <p class="ql-block">  黑水鸡</p><p class="ql-block"> 黑水鸡广泛分布于除大洋洲和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在中国多省均有分布。黑水鸡栖息在富于挺水植物的各类湿地中,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常边游泳或涉水边取食;既吃水生植物嫩叶、幼芽和根茎,也捕食水生昆虫、蠕虫、软体动物等。繁殖期在4—7月,营巢于浅水芦苇丛中,窝卵数6—10枚,由双亲轮流孵卵,孵化期19—22天,雏鸟早成。</p> <p class="ql-block">  绿翅鸭</p><p class="ql-block"> 绿翅鸭广泛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如尼罗河谷、近东、刚果河上游的沼泽区、尼日尔河三角洲等,在加利福尼亚和南卡罗来纳的北美海岸也有分布。中国分布于各省区,卤阳湖主要见于湖泊和积水较深的盐田。绿翅鸭在靠近水边和有掩护的地面筑巢,栖息于水塘、河流、湖泊及沼泽等湿地中,繁殖期成对活动,其余时间结群活动。</p> <p class="ql-block">  绿翅鸭与黑水鸡是好邻居,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  可爱的小翠鸟</p><p class="ql-block"> 翠鸟分布于中国南部地区、四川、云南,直至西藏南部。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独,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小鱼为食,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繁殖期4—7月,每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6—7枚,孵化期约21日。</p> <p class="ql-block">  棕头雅雀</p><p class="ql-block"> 棕头鸦雀为该属的常见种,遍布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头至上背红棕色,上体余部为带黄的橄榄褐色;两翅和尾羽暗褐色,颏、喉和上胸玫瑰棕色;腹部中央皮黄色。常集小群在灌木荆棘间活动。夏季大多活动于山地,冬季迁至山坡。</p> <p class="ql-block">  凤头麦鸡</p><p class="ql-block"> 凤头麦鸡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在中国北京,天津,河北,福建,以及东北地区等也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  田鹭</p> <p class="ql-block">  青脚鹬</p><p class="ql-block"> 青脚鹬具有保护价值,是《联合国环境署保护非洲-欧亚徙水鸟协定》(AEWA)保护的鸟类之一,也被列入中国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p> <p class="ql-block">  黄脚鹬</p><p class="ql-block"> 繁殖于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冬季南至南美洲。栖息于海滨、河口、泻湖、盐泽、水田等地。成群活动,特别是在隐蔽条件好而食物又丰富的地方。性活泼。以多种昆虫、软体动物、小鱼等为食。繁殖地在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越冬于北美洲(墨西哥、美国)及南美洲。偶然分布至亚洲(日本)、欧洲(冰岛)、大洋洲(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非洲。</p> <p class="ql-block">  灰头麦鸡</p><p class="ql-block"> 灰头麦鸡活动于近水的开阔地带,飞行速度较慢,以蚯蚓、昆虫、螺类等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岛,太平洋诸岛屿。中国繁殖于东北地区以及江苏、福建一带,越冬于广东和云南等地。保护等级为低危。</p> <p class="ql-block">  大琵鹭</p><p class="ql-block"> 主要以虾、蟹、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蛙、蝌蚪、蜥蜴、小鱼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琵鹭为荷兰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  斑嘴野鸭</p><p class="ql-block"> 斑嘴鸭分布于中国各省区,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塘及沼泽等湿地中。善游泳、行走,游泳时尾露出水面,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p> <p class="ql-block">  在觅食的凤头麦鸡</p> <p class="ql-block">  凤头麦鸡</p><p class="ql-block"> 凤头麦鸡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在中国北京,天津,河北,福建,以及东北地区等也有分布。常成对或成小群栖息于河岸、沼泽地、稻田及放水后的水产养殖塘,喜在无植被或植被稀疏的开阔区域活动。以蚯蚓、蜗牛、小螺、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小鱼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食小麦、草茎、草籽等植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  黑乌鸫</p><p class="ql-block"> 乌鸫鸣声嘹亮,富于音韵,并能模仿其他鸟的叫声,故有“百舌”之称,是一种常见的鸣叫观赏鸟。乌鸫是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绿翅鸭</p><p class="ql-block"> 绿翅鸭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此外,绿翅鸭也是《联合国环境署保护非洲—欧亚迁徙水鸟协定》(AEWA)保护的物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  白腰草鹬</p><p class="ql-block"> 白腰草鹬是鸻形目鹬科鹬属鸟类。中等体型,约23厘米。矮壮型,深绿褐色,腹部及臀为白色。飞行时黑色的下翼、白色的腰部以及尾部的横斑极显著。</p> <p class="ql-block">  可爱的沙锥</p> <p class="ql-block">  沙锥</p><p class="ql-block"> 沙锥早晨和黄昏环境较为安静时,常在开阔的水边浅水处、沼泽、湿草地和水稻田中漫步觅食。白天多潜伏在沟渠或草丛下。在有草丛或植被掩盖的地方,白天常蹲在草丛下,借助植被的掩护,将长嘴插入潮湿的泥中取食。当一处捕食完后,又快步走到附近另一处有隐蔽的地方继续取食。性胆怯而机警,当有干扰者到来时,常快步走到附近隐蔽处隐伏,或就地蹲伏于地不动,常借助自身的保护色躲避危险,直到危险临近时,才不得已被迫突然冲出,并发出“嘎一”的一声鸣叫。飞行速度甚快,飞行方向变换不定,常呈S形或锯齿状的曲折飞行,但每次飞行距离不大,通常飞行十多米后又降下。</p> <p class="ql-block">  蜡嘴雀</p><p class="ql-block"> 蜡嘴雀是中国传统鸟种,也是国家保护动物。蜡嘴雀里还有黑头蜡嘴雀、黑尾蜡嘴雀和锡嘴雀三种之分。还有斑翅、白翅、黑翅等三种蜡嘴雀。</p> <p class="ql-block">  白鹡鸰</p><p class="ql-block"> 白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p> <p class="ql-block">  黑喜鹊</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广阔的乡村地区,均匀地分布在城市、乡村和自然景观中,并经常出现于公园、花园、农田、荒地、湿地、沙丘、林地和森林边缘。通常以6-10只的小群聚集。在非繁殖季节,较大的鸟类群体会形成共同的栖息地,最多可容纳数百只鸟类。杂食动物。</p> <p class="ql-block">  牛背鹭</p><p class="ql-block"> 牛背鹭俗称黄头鹭,黄头鹭鸶,放牛郎,是鹳形目鹭科牛背鹭属中型涉禽。牛背鹭体型细瘦;橙黄色的喙长、尖而直,较侧扁、尖端多有小锯齿;颈细长,由19~20枚脊椎骨组成;翅较宽长,前牛背鹭端呈圆形,尾羽短小,脚细长,位于身体较后部;牛背鹭的头部和颈部为橙黄色,其余体羽均为白色;前颈的基部和背部中央具有羽枝分散成发状的橙黄色长饰羽、前颈的饰羽长达胸部,背部的饰羽向后长达尾部。牛背鹭喜欢站在牛背上或跟随在耕田的牛后面啄食翻出来的昆虫和牛背上的寄生虫等,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北红尾鸲</p><p class="ql-block"> 北红尾鸲虽然是非世界受胁物种,种群数量较多,但其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内。中国画中画北红尾鸲的历史很早,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中就有此鸟。北红尾鸲所食昆虫多数危害农作物、果树或林木,所以此鸟有益于农、林业,应加以保护。是北方比较常见的笼养鸟。</p> <p class="ql-block">  虎皮雅雀</p> <p class="ql-block">  鹊鹬</p><p class="ql-block"> 鹤鹬在中国分布于新疆,迁徙经过东北、长江流域等地区,部分越冬于贵州、两广、海南等地区,中国外分布于欧洲北部冻原,越冬于非洲、地中海、波斯湾、印度和中南半岛等地。栖息于北极冻原的湖泊等水域附近,非繁殖期见于淡咸水湖泊、河口和海滩等水滨;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在水岸上边走边觅食,也在齐腹深的水域涉水从水底取食,甚至倒扎入水中觅食。主食甲壳类、软体类、螨虫和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p> <p class="ql-block">  黑尾鸲</p><p class="ql-block"> 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p> <p class="ql-block">  小鸊鷉</p><p class="ql-block"> 小鸊鷉体长25--29厘米,翼展40--45厘米,体重100--200克,寿命13年。小鸊鷉善于游泳,潜水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鱼、虾等为食。通常单独或成分散小群活动。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  白头鹎鸟</p> <p class="ql-block">  黄嘴大白鹭</p> <p class="ql-block">  黄嘴大白鹭</p><p class="ql-block"> 黄嘴白鹭历史上曾分布广泛,但19世纪末由于人们为采集其丝状羽而进行了大量捕杀,导致数量骤减。再加上,中国沿海地区滩涂养殖业等海岸开发活动,破坏了其重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导致数量减少。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p> <p class="ql-block">  北红尾鸲</p> <p class="ql-block">  大白鹭</p><p class="ql-block"> 大白鹭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I,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黑卷尾</p><p class="ql-block"> 黑卷尾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斑鱼狗鸟</p> <p class="ql-block">  环颈鸻</p><p class="ql-block"> 环颈鸻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在中国从内蒙古、新疆到西藏均可见。栖息于开阔平原至低山丘陵的湖泊、沼泽、草地和农田等地,或滨海的滩涂、河口、盐田等处。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和越冬期集大群。常在沙地上快速行走觅食。吃蠕虫、甲壳类和软体类等水生无脊椎动物。繁殖期在5-8月,窝卵数通常4枚,孵化期23-25天。</p> <p class="ql-block">  戴胜</p><p class="ql-block"> 戴胜是有名的食虫鸟,大量捕食害虫,对保护森林和农田十分有益,为果园、耕地的益鸟,也可供观赏。</p> <p class="ql-block">  灰背伯劳</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自平原至海拔4000米的山地疏林地区、在农田及农舍附近较多、常栖息在树梢的干枝或电线上以及在榆、槐等阔叶树或灌木上筑巢。以昆虫为主食。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四川、贵州、西藏、云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p> <p class="ql-block">  白腰纹鸟</p> <p class="ql-block">  反嘴鹬 </p> <p class="ql-block">  银喉山雀</p> <p class="ql-block">  蓝尾鸲鸟</p> <p class="ql-block">  赤麻鸭</p> <p class="ql-block">  红肋蓝尾鸲</p> <p class="ql-block">  丝光椋鸟</p> <p class="ql-block">  金眶鸻</p> <p class="ql-block">  小鷿鹈</p> <p class="ql-block">  黄鹂鸟</p> <p class="ql-block">  黄喉鹀</p> <p class="ql-block">  金翅雀鸟</p> <p class="ql-block">  骨顶鸡</p><p class="ql-block"> 在湖泊、运河边、南水北调水渠旁,还有许多说不出名的小鸟及其它生灵,且越来越多,这说明这条生态之渠不仅滋润着广袤的大地也润育着生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让运河了解运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让运河走向世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本篇鸟类图片如有注解有误敬请联系作者改正,部分鸟的习性文字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贾传军,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江苏网、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幅大运河摄影题材作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出版了《我的运河》个人专集图书并被浙江大学等图书馆收藏,受到中外观者的高度关注。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万余幅运河题材照片,制作大运河美篇 100 多集分享给全国观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