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北门外的土地庙

开心是福

<p class="ql-block">  诏安县北门外的土地庙(福德祠)很奇特:一是很密集。平常是每个村落只有一座土地庙,而北门外的土地庙却是密密麻麻,相隔几户人家就有一座土地庙;二是形式不一。有撘壁庙、有厝前庙、有半天庙、有门楼庙等五花八门。三是庙门都会避开民宅门窗。这里的福德祠虽然密集,但是所有的庙门都按民俗避开民宅的门窗;四是民间信仰比较虔诚:每年农历五月廿九土地妈生日,八月十五的土地公生日。每座土地庙都会隆重敬奉土地公妈,有的连续多日邀请电唱戏、有的投放投影,每座土地庙都比起过年过节还隆重热闹。</p> <p class="ql-block">  北门外福德祠的由来:在诏安扩大城墙时,北门外因隔着北门塘未被规划于城墙内。当督建城墙的府官来到诏安时,按规制四城长老和县官都要到龙兴楼的八角亭迎接,唯有缺少北门外长老到来,于是府官认为不尊而记恨在心,故意在北面城门两侧安装两只张口石虎。</p><p class="ql-block"> 北门外本来就失去城墙防护,而且屡遭兵灾寇祸,加上瘟疫天灾,民不聊生,哀鸿不断,人口不断外出逃亡。</p> <p class="ql-block">  到清顺治年间,诏安来了一位知县(佚名)”,开始发动沿着良峰山麓至东溪畔掘土筑城,这就是“塗城”(今玉良路)的来历。并发动每个甲社在各个道口设置“排栅”(石栅门或木栅门)。从此解决了北门外几百年来遭到兵灾寇祸侵扰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这位知县离任时,四城冷冷清清。只有北门垂德堂许姓置办香案桌跪拜,并感恩他为北门外百姓造福。如此人情冷暖,该县令取出朱笔向城门方向抛掷,告知要取下城门石虎,换成石鹤含经卷。从此这里平安无事,人才辈出。这十几户许姓人家,从康熙到同治年间,出过一位参将、一位都司、二位武德骑尉,成为“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登魁”的科举世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垂德堂许氏因与北门外的百姓在抵御外敌同甘共苦,苦苦跪求县太爷要想办法为全北门外百姓消灾。</p><p class="ql-block"> 这位县令感到已经离任,朱笔用过一次已经“无气”了。思考再三,建议大家要建土地公庙,因为“土地公保领地头子孙”。</p><p class="ql-block"> 于是,只有这十几户许姓居住地无设土地公庙外,全北门外几乎几户人家就合建一座土地庙,这就是北门外土地庙密集的原因。</p> 撘壁庙 厝前庙 通道中的半天庙 <p class="ql-block">过道内的门楼庙</p> 尤其从北门外的中街(大路街连真君街),街头街尾有两座最大的土地公庙:街头的“恩兴社”土地公庙和街尾的石鼓巷“福德祠”的由来: 位于东北社区大路街57号的“恩兴社”的由来<div>  这要提起北门外的汾卓文,字石亭,号遯庵,乳名腰,人称“陈腰公”。他早期家贫,不得不剩夜深人静之时,到住家对面的土地庙借用香火油刻苦读书,许愿日后如有高中必来扩建全县最大的土地公庙,并为土地公妈重塑金身。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得中举人,知江西吉水县,旋调任浙江之定海、镇海、慈谿等县。他履行诺言,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扩建这间当时全县最大的土地庙,并且重塑土地公妈彩金身,亲题庙匾“恩兴社”。<br></div> 始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石鼓巷土地庙。 存世稀有的石刻判文,县太爷陶竣将争议的一间祖厝和三株榕树判归武生(武秀才)许大有的判文 许大有捐献一间祖厝和三株榕树给土地庙作为庙产 许大有和许元庆兄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前往台湾 许大有的家族祠堂,咸豐元年由许月荣所建的三合院祠堂,因漏水屋面重修。 位于彰化縣芬園鄉大竹村公墓 2010年1月10日许大有第七代孙许天送来诏安寻根谒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