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印象(五)荡口古镇

大毛

<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南鹅湖镇境内,古名丁舍,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因位于鹅肫荡口而得名。景区共设旅游景点8处,分别是华氏义庄、钱穆旧居、关帝庙、华蘅芳生平事迹陈列馆、华君武故居、亨得利钟表馆、王莘故居、会通馆。</p> <p class="ql-block">古镇哪里都有吃的,走油肉最负盛名,随处可见售卖它的商铺。水金豆花(仓河北街85号)、金家烧饼(仓河北街77号)、药膳酥当小吃很不错。在秦园小笼(仓河南街37号)能吃到地道的无锡风味,蟹黄小笼包、鲜肉小笼的人气很高。如果追求环境,可以去古色古香的华府名灶(仓河北街112-1号)。走累了,也可以在临河的茶座坐下,边喝茶边看风景,十分惬意。</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傍河居】</p><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东枕鹅肫荡,南挽南青荡,北连蔡湾荡,西接苏舍荡,古镇四周,河网密布。伯渎河与镇内的市河、北仓河、北新河、东新河、鳗鲡浜、银鱼浜、庙浜、新开河,纵横交错。湖荡、河浜、桥梁、舟楫和修复完善后的水池、水榭、水埠以及丰富的地方物产,组成了荡口亲水文化的美丽画卷。</p><p class="ql-block">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赞美之词。清代诗人杜汉阶的竹枝词诗曰:“东南巨浸首鹅湖,绝妙烟波万叠图。云外青山遥映带,风光得似邑西无。”秦琦的诗曰:“鹅湖美色水深深,系棹携壶取次斟。询是水乡风味好,银鱼如雪细如针”。“侬有鸡头正堪采,鹅肫荡里泛青波。”杨南峰诗曰:“天知早稻上场来,故放晴光日日开。老酒深缸软草铺,与君同把太平杯。”文征明也有诗句云:“翘首鹅湖刚百里,遥怜岁晚客间身。”</p><p class="ql-block">“浣女捶衣河滩头,客船停于屋檐下”。小桥流水、傍河民居,驳岸河埠,船只往来,形成了浓郁的水乡特色。根据古镇核心区保护性修复实施方案,修复建设的桥梁有 24座,有石拱桥、石板桥、廊桥,有单孔的也有多孔的,形态各异。这些桥梁演绎着荡口人积富为民、行善积德、造福桑梓、崇尚孝义的生动故事。荡口船的种类繁多,有米包子船、火轮船、航船、乌蓬船(亦称嘡嘡船),还有小网船、罱泥船、小画子船、蚱蜢船、放鸟船、龙船、浆船,以及救火、戽水的“洋龙船”,堪称船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由于水面广博,水上物产丰富,鹅肫荡内原盛产菱芡、鱼虾,尤以银鱼最著名,“岁亦不下万斛”。近年来,省级绿色无公害水产品青鱼、鲢鳙鱼、中华鳖驰名省内外。</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p class="ql-block">关帝庙,座落于义盛桥北址。原名义盛庵,由举人华祖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随后更名为汉寿亭侯庙(即关帝庙)。上世纪八十年代毁于火,本次修复建筑面积900㎡,庙内设伽蓝殿和三圣殿。伽蓝殿内供奉关公,关平与周仓为其左右胁侍。三圣殿内供奉的是药师佛、日光和月光菩萨。</p> <p class="ql-block">华氏义庄</p><p class="ql-block">华氏义庄,是江南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存续时间最长的义庄之一。清乾隆七年由华进思、华公弼父子创建,受到乾隆皇帝嘉奖,华氏子孙陆续修建。现存房屋四进,占地面积约2500㎡。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隔河照壁、码头及场地、八字照墙、门厅、轿厅、正厅(诒谷堂)和后厅。西路由北往南是仓廒、西花园和典当行。</p> <p class="ql-block">会通馆</p><p class="ql-block">会通馆是明代藏书家、刻书家、铜活字印刷家华燧(1439——1513)的读书室及印书工场,始建明弘治年间。会通馆建筑面积1140㎡。馆内分“印刷起源”、“活字印刷”、“现代印刷”、“荡口现代印刷”、“彩印精品”五个部分,同时展示了华燧生平事迹和印刷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