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意象、意境与诗人情感、境界之试探(四)

李鄂生

<p class="ql-block">诗词意象、意境与诗人情感、境界之试探(四)</p><p class="ql-block">七、情感是情怀与境界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诗人的情怀、志向与境界,其实也是诗人的一种情感,不过是一种广义的情感而已。情感彰显情怀、志向与境界,情怀、志向与境界是情感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例如,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p><p class="ql-block">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p><p class="ql-block">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p class="ql-block">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p><p class="ql-block">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p class="ql-block"> 该诗意境深远。寥寥数语,所反映、所体现出的,不仅是作者远离“车马喧”的“悠然”心态与情感,更是他超脱尘俗的志向,是他崇尚淡泊与宁静的思想境界。</p><p class="ql-block"> 例如,岳飞《满江红·写怀》</p><p class="ql-block">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p><p class="ql-block">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p><p class="ql-block"> 显而易见,若没有山河被践踏、君主被掳掠的奇耻大恨,何以有岳飞精忠报国的鸿鹄之志与激烈壮怀?</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曾有多少志士仁人,以诗词来倾诉他们的人生感慨,以表达他们的豁达情怀、豪迈气慨以及坚定的志向与抱负,展示了他们的博大胸怀,留下了不朽的诗句,例如:</p><p class="ql-block"> 唐代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p><p class="ql-block"> 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 class="ql-block">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p><p class="ql-block">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p><p class="ql-block"> 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p><p class="ql-block">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p class="ql-block"> 这一首首诗句,都是作者由心底迸发出的疾呼与呐喊!一字字,一句句,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他们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赤子情,既是他们关心民间疾苦的一种炽热情感与无疆大爱,也是他们忧国忧民与大忠大义的一种博大胸怀与志向,更是他们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如此高尚的情怀与境界,怎不感天动地?怎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p><p class="ql-block">八、作者的情感是其作品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所谓诗词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按照自己的情感将客观景物经上色、虚化之后所形成的一种韵味。</p><p class="ql-block"> 因此,对于同一首诗词,如果说,从作品角度来看,是意境,那么,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就是境界。正所谓“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过是角度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 因此,如果说,意象与意境是一首诗词的外在表现,那么,诗人寄托于诗词之中的情感与境界,就是一首诗词的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 故,惟作者的情感、情怀与思想境界,才是一首诗词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换言之,从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得到作者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诗人一旦失去了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不管他写了多少诗句,都是行尸走肉而已。”</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来,诗人的情感、情怀、境界,才是诗词最大的魅力!只有当诗人饱含丰富的情感、博大的情怀、崇高的境界,其作品才可能具有深远的意境,才可能紧紧抓住每一位读者的心,才可能动人心弦,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一首诗词,如果缺乏基本的情感,就会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尸体,读起来只会令人味同嚼蜡,谈何生动?谈何韵致?谈何意境?</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来,诗人的情感、情怀、境界,才是诗词创作的发动机。诗人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诗人内心波澜起伏的情感的一个自然流露与尽情抒发的过程。因此,能够写出感人诗句的人,一定是个情感丰富、心潮澎湃之人。只有当诗人发自内心的丰富情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及满腔的热血沸腾与激荡之时,才能由内而外,奔腾而出、一泻千里,才能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p><p class="ql-block"> 宋代贺铸论诗词创作有八句法,云:“平淡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成于篇,海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p><p class="ql-block"> 一位作者,如果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没有高尚的情怀,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包含宇宙的博大胸襟,没有深厚的阅历,没有穿透世俗的眼力,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没有厚重的词汇积累,没有纯熟的写作技巧,是难以抒发和表达出意境非凡的优秀诗篇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作者自身品位没有站在群山之巅的高度,其作品谈何俯瞰大地、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 如果作者自身观察事物仅触及皮毛、认识没有一定的深度,其作品怎么可能见解深刻、通透、入目三分?</p><p class="ql-block"> 而若作者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见多识广,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又何以能有意境深远的作品呢?</p><p class="ql-block"> 贺铸论创作八句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其最后一句:“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p><p class="ql-block"> 这里所谓的“气”,是指深藏于诗人胸中的浩然正气,也即指诗人气吞山河的博大情怀与崇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而所谓“出于言外”,则是指,它是一首诗词的弦外之音,是诗人“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p><p class="ql-block"> 李白有名句</p><p class="ql-block">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p><p class="ql-block"> 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会认为此人太过狂妄!不是作官的料。</p><p class="ql-block"> 但,这也是一种气,一种“浩然之气"!若无此种境界、此种气势,何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 该词画面壮阔、气势磅礴、文辞华美、意境高远,1945年在重庆公开发表后,竟然轰动山城。柳亚子称它为“千古绝唱”,云“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甚至连 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也不得不由衷赞叹,谓之为:“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自愧弗如,气急败坏,遂命组织文人骚客编写文章,对其进行围剿批判,意图在文字、意境与气势上超过毛泽东,但却不是“略输文采”,就是“稍逊风骚”,尤浩然之气,更无人能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