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青团本属国民党领导,但由于权利争夺和当时三青团没有年龄限制,致使三青团与国民党在地方一直分庭抗礼,互不让步。父亲就是当时党团争夺势被纳入三青团的。由于党、团之间斗争激烈,后三青团员全部转为国民党员,父亲也就成了名义上的国民党员。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及其子孙都背上了一个历史不清白污点,影响了子女的成长进步,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政治影响才没被追究。</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根据浏阳县志1994年版还原一下三青团的历史真相。</p><p class="ql-block"><b>一、组织机构</b></p><p class="ql-block"> 分团部。 县分团部的领导机构是干事会,由5人组成,设干事长、书记各1人,干事长主持全面工作,书记助理。担任干事长的先后有卢礼波(民国32年秋~36年1月),刘宜露(30年1月~37年4月)欧其夫(37年4月38年1月任党团统一委员会副书记,仍主持分团工作)。但许多重大问题取决于复兴社成员何珍吾、邱方镛、卢礼波、刘宜露等组成的核心会议。干事会下设总务、组训、宣传三股民国34年(1945)9月,增设女青年股。民国35年分团设督察2人,东南西北四大乡各设督导员1人。</p> <p class="ql-block"> 区队。分团以下,按乡和政治、文化部门建立区队。33年6月浏阳沦陷,区队组织瓦解。抗战胜利后才逐渐恢复。36年,全县共有46个区队(其中乡镇区队40个)。各区队设区队长、区队副各1人,后增设指导员1人。31年2月,由区队长遴选团员7~11人组成区队核心会议,对内对外,绝对保密。同年7月,部分区队根据不同情况设区队副2人,组织员、训练员、社会服务员各1人。各区队由分团部遴选秘密监督1人分队为三青团的基层组织,以保为单位建立。民国36年,全县有分队440个。分队部设分队长、分队副各1人,由团员推选,报请分团派任,或由分团部遴选。</p><p class="ql-block"><b>二、团员 </b></p><p class="ql-block"> 起初吸收新团员,由团员2人介绍,经分队审核。填写谈话表,呈区队签具意见,逐个到分团进行谈话,经批准后举行入团宣誓,佩带符号、营章。头两年入团的,除国民党复兴社成员外,还吸收了一-批教员、学生和乡、保职员。至民国29年(1940年5月,共有团员1500名。34年4月起,重新登记团员。后来为了与县党部争夺领导权,大量扩充团组织,入团手续简化,并规定每个甲都要有团员。以入团“工作有出路”“教书有靠山”“保送入学校”等为诱饵欺骗工农分子和知识分子入团,甚至取消年龄条件。民国37年,全县团员发展至3万余人。据达浒区队9个分队的统计,在376名团员中,年龄在25岁以下的18人,仅占总数的5%,绝大多数是30~50岁的中年,还有8个六七十岁的白发老人。</p><p class="ql-block"><b>三、主要活动 </b></p><p class="ql-block"> 分团筹备处首先以抗日救亡号召青年,发动所属组织青年游行,写标语,出墙报,宣传抗日和“忠党爱国”“拥护领袖(蒋介石)”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民国29~31年(1940~1942),成立“孩子剧团”,在城乡巡回演出,宣传抗战。同时组织战时青年服务队,参加救护伤品、运送军需物资和破路等工作。还曾发动团员捐献枪支款,建立团的武装。分团部有步枪8支,快慢机2支,驳壳枪3支,轻机枪1挺。莲溪区队购置枪80余支,曾利用这些武装袭击过日军。33年,浏阳沦陷,卢礼波率领武装队伍,曾在古港击退了张象的主能部队,得到三青团团中央干部会和湖南支团部的嘉奖。但这些武装,抗日行动少,在地方滋事多,助长团员横行桑梓。群众反映:“白卫不足,自扰有余”。在“国大”代表竞选中,三青团竞利用这些武装去威逼选民投票,搞党团磨擦。</p><p class="ql-block"> 1929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三青团派员参加县党部、县政府、保安司令部组织的邮信检查和特种会议,搜集共产党的活动情报,密捕共产党人。31年拘捕共产党员张侃,在分团部进行非法审讯,并加以杀害。32年,侦破忠诚和丰两乡(现北盛、丰裕两乡)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40余人,对其中打入三青团和服务队的十多名共产党员,分团迳自审讯。这些活动受到三青团中央团部和省支团部传令嘉奖。三青团还经常印发歪曲共产党政策的“宣传摘要”组织团员学习、宣传。由三青团主办的《民治日报》亦经常发表反对共产党的言论和消息。抗日胜利后,三青团在与国民党的磨擦,闹得天翻地覆。解放时一同被摧毁。</p> <p class="ql-block"><b>四、争夺权力 </b></p><p class="ql-block"> 三青团浏阳分团部筹备处一成立就吸收了国民党复兴社部分成员,把党内派系斗争延伸到党,团之间。</p><p class="ql-block"> 民国28年(1939),分团筹备处初立,由于县长谢复初系复兴社成员,即委任了一批团员为乡镇长和县政府职员。30年2月起,三青团团员段辅尧任县长,团员担任乡镇长的连续3年占乡镇长总数的60%多。32年,国民党召开浏阳县第六次代表大会,由于三青团要提名复兴社成员竞选执委,争执不下,结果大会流产。同年,县党部书记周安勖之妻,与分团干事长卢礼波之妻为争夺妇女会主任职务,在会上发生斗欧,三青团派人冲击县党部,县党部即向省报告,双方均向各地散发快邮代电,闹得满城风雨。34年选举乡镇长,双方大肆竞争,团员当选的达乡镇长总数的80%。国民党员则在乡民代表中占了53.87%,县参议员中占了73%。35年选县参议长,党团双方都有两名候选人。在竞争中都不择手段,收买笼络各种势力。结果,三青团两名候选人邱方镛,何珍吾(国民党复兴社成员)分别当选正副参议长。</p><p class="ql-block"><b>五、争夺成员</b></p><p class="ql-block"> 民国36年(1947)3月,县党部发出代电云。“党与政治配合,注重补会活动。团与数育配合,注重青年训练凡超龄团员,应一律办理入党手续:已满三十岁之党员,苟非团少干部,不准入团。如有超龄入团之党易,应随时查明具报”。各级团组织和部分党员对此置若网闻,不少团干部公开宣传:“国民党已老朽了,党员脱党入团完全是正当趋向”。和丰、安内等区党部负责人带头脱党入团,于是,一批批党员集体加入三青团。同年7月26日,三青团三十四区队部召开团员宣誓大会,国民党三十三区党部则藉口召开党员大会,与团方争夺北盛仓中心学校作会场,双方互不相让。团方借到乡公所步枪4支,武装进入会场。经和丰乡乡民代表主席田庆辽邀集乡长、士绅调停,议定双方都离开中心学校,分别到3里之外的育婴局与周祠举行。团方答应,党方踌躇。延至下午,县党部书记长周安勖随带4名持短枪的党员冲入会场,坚持不让,顿起冲突。经乡民代表、士绅苦苦要求双方为地方宁人息事,才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p><p class="ql-block"><b>六、党团合并纠纷</b></p><p class="ql-block"> 民国36年(1947)七八月间,县党部多次转发上级通知:“以各地党团自相磨擦,政令难于推行……兹以戡乱建国同时并进,为统一阵线,加强戡乱力量,总裁指示急需统一”。同年12月,县党部两次召开党团统一委员会,团方都拒不出席。一直拖延至37年5月6日,才召开了第一次党团统一委员会,决定进行党团员登记,实行党团合并,实质是取消三青团。同月24日,县分团部向下发出通知:“非奉团党统一委员会正副书记联署通告,团员不得参加,并保持原有组织系统,加强工作”。8月14日,县分团负责人迁回团部恢复办公。县党团统委员会开了三次会议,每次都吵架收场。</p><p class="ql-block"> 38年1月27日,省党部将原派浏阳统一委员调离,改派县长魏逸群及喻仲山、安伯寰、廖葆华、谭菊初为统一委员,魏逸群兼任书记长。自2月1日起至5月18日止,共召开5次会议,仅合并了党团两家所办报社。一场延续了10年的党团磨擦,直到解放才冰消雪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