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 · 沧桑说文庙——川北行散记之十一

高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泮池和棂星门</span></p><p class="ql-block"> 在阆中的某天清晨,为了寻找北门遗迹,在北门街,我邂逅了阆中文庙。</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庙曾经是一座城市的标配,几乎每个县及其以上的城市,都有一座,甚至两座文庙。历史上阆中就曾有过府、县两座文庙。现今的文庙是在县文庙旧址上恢复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文庙作为祭祀,崇仰孔子与儒学的建筑群体,和孔子与儒家学说一样都是中华各族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2500多年来,从鲁哀公于孔子逝世后第二年,把陬邑孔子生前居所(里面陈列孔子生前的琴、冠,车等等)建立成第一所祭祀孔子的“专庙”起,历经历朝历代的推行和不断完善基本建筑规则、模式和称谓,到清朝要求按行政建制设立省府、州、县文庙,文庙已经成为不同时代的人文遗产,承担着从家国到个人的伦理信仰、仁爱信义的价值观,承载着国人的情感和执着。可以说,文庙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它建筑本身。</p><p class="ql-block"> 古城阆中原有保宁府文庙和阆中县文庙。阆中县文庙建于明孝宗宏治年间,旧址原先位于城北郊外,明崇祯年间迁东门外,清咸丰元年迁到现址增修重建。</p><p class="ql-block"> 按历代王朝旧例,每年春秋丁祭,官员和读书人都要到文庙祭祀孔子。逢科举考试开考之际,士卒开道,鼓乐引导,考官身着朝服,乘坐“显轿”(无顶无帷的轿子),考生列队随行,在文庙祭祀孔子,然后从文庙所在的北街游行一周。那盛况空前,万民共睹,甚是隆重。据了解,民国初年阆中仍循旧例举行祭孔,“五四”运动后逐渐废止。有记载说,1949年8月27日这里举行了最后一次祭祀典礼。</p><p class="ql-block"> 至阆中解放时,阆中文庙仅剩基址、泮池外的照壁、一段宫墙和大成殿。</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庙里曾办过补习学校。学校迁走后,改为了关押犯人的阆中市看守所。2011年,看守所迁走后,文庙抢救性维修和重建方案提上正式日程。2013年,文庙重建工程全面修复竣工。历时9个月,遂有了今日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新文庙。</p><p class="ql-block"> 我曾见过包括北(曲阜)、南(衢州)两大孔府家庙在内的不少地方的文庙。阆中文庙是我见到的国内建设模式较为完备的文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那天上午,我和朋友们从竖有“文武百官军民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石碑”的大门,通过长长的甬道,由“圣域贤关”进入文庙。先后参观了泮池、棂星门、杏坛、戟门、大成殿、崇圣殿、东西两庑、亭廊等。</p><p class="ql-block"> 重建后的文庙,不仅成为阆中古城一个新的旅游景点,还拓展了阆中的科举文化资源,与相邻的贡院、川北道署、学署等共同形成了阆中古城科举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b> 高 峰</b></p><p class="ql-block"><b> 2023年11月30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门 阆中文庙大门是文庙主入口处 门前竖有“文武百官军民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甬道 通过甬道,穿过“圣域贤关”,即是泮池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泮池 泮池是半月形水池,又称半月池、泮水,池上有石雕栏杆的单拱石桥称“泮桥”,栏杆柱头饰莲花石蕾,桥两侧均有二石伸出,上雕螭首。泮池是古代官学的标志。自古有学府前建水池振兴学业之说。西周时,天子之学府称“辟雍”,周围水池环绕;诸侯之学府称“泮宫”,只能南面临水,即为“泮池”。后世科举取士,只有中举之人,才有资格踏上泮桥。明清时期,州县考试的新进生员,要在当地官员带领下,过泮池从棂星门进孔庙,在大成殿拜谒先师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阆中文庙泮池前有一座长30米、高6米的照壁,由条石和水磨方砖砌筑,勒脚为须弥座;壁面有嵌莲瓣花纹状的通透式窗棂,檐部为五脊歇山灰筒瓦顶,脊部塑古典装饰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棂星门 高10.3米的棂星门是一座四楹托檐、石鼓夹抱、单檐双肩、歇山式琉璃瓦顶盖的木石结构牌坊,共三间,中间为敞开式通道,枋额正中悬有“棂星门”金色大字的横匾。棂星门最早记载见于宋代。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棂星门意指孔子是天上文星下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杏坛 棂星门和大成门之间的杏坛,每个亭脊高9.9米,为两面歇山,南北长9米,东西宽6.8米,重檐,全木结构,素筒瓦屋面,翘角,双重半拱。在曲阜孔庙,相传杏坛是孔子讲学之处,在大成殿前。宋代以前的大成殿就建在杏坛。宋天圣二年,孔子第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戟门 戟门是一幢面阔五间的全木结构建筑,檐高4.8米,脊高9.1米,立于近半米高的台基上。它位于棂星门与大成殿之间的第二道门,以古制列戟得名,又称大成门、先师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成殿</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成殿殿名取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是供奉孔子像的正殿。正门枋额有竖匾 “大成殿”。 大成殿是一座木质抬梁式结构,开间高大宽敞,单檐叠脊歇山式黄色琉璃瓦屋顶的宏伟建筑。它檐高5.1米,脊高11.6米,整座殿坐落在2米高的石质须弥座殿基上,是全庙占地最大,高度最高的建筑。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执镇圭的孔子塑像位于大成殿内正中。塑像上方高悬“万世师表”牌匾。塑像两旁是“四配”(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亚圣孟轲)塑像。大殿两侧陈列有编钟、编磬、琴、瑟、箫、笛、笙、埙、鼓等祭祀乐器(在大成殿与戟门之间的两侧有东西庑各九间、廊房五间,东庑展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西庑是国学馆、县学馆以及乡贤祠。廊房主要供展现科举制度、阆中文化名人和开展学术研究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崇圣殿 文庙中祭祀孔子父祖的殿堂,又名启圣祠、五王庙,内供奉孔子的五代先祖。崇圣殿为木质抬梁式结构,檐高4.6米,脊高9.4米,台基高0.75米,规格仅次于大成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庙中的孔子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文庙远望中天楼(在文庙西侧还有一处西花园,里面建修有长廊、古亭、石椅、石桌、古搬倒井以及供游人休闲的设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在锦屏山巅眺望古城北门时,大成殿的金黄色屋顶格外耀眼醒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