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忆(30)——妈妈炸的“馓子”最香

天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天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网络/致谢原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馓子”对于我们喜欢面食的北方人来说并不陌生,乃至全国各地都有它的身影。那一根根金灿灿如同金条盘绕在一起的馓子,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食客们馋涎欲滴,像见了唐僧肉似的人人都想食之。它既是糕点又能当着馈赠物品,更是人们的常用食品,而且花样多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六七十年代以前,人们走亲访友都会带上几斤馓子桃酥或罐头之类的东西以表敬意或诚意。主人会特别欢心,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平时吃不到的“高级”食品,大人小孩都喜欢;到了农忙时节,人们为了节省时间,都会带上一些馓子和一壶开水,有条件的再带上一点白砂糖,到中午或饿的时候,就在田间地头开始享用。有时候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到家也懒得做饭就用馓子当主食。方便快捷香甜可口,说夸张一点只要闻到馓子的清香味,都能忘记疲惫的身躯精神倍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灿灿的馓子</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有人把馓子叫“农忙快餐”,也有人叫“精神快餐”。可想而知,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多大的位置。就像现在的方便面,不,比方便面更方便,更好吃,营养成分也比方便面更丰富。而且它还有更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女人坐月子的时候,是必不可少的滋补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那句俗话叫做:“挂面馓子红砂糖,鸡蛋胡椒老鸡汤。”其中,挂面馓子老鸡汤属于高级滋补品,而红砂糖和胡椒都是暖胃驱寒之物。单从这方面不难看出,馓子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所占据的位置和认知程度有多重要。不然,也不会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几千年。</p><p class="ql-block"> 而我就享受过这种待遇,记得小时候妈妈坐月子的时候,舍不得吃总说她吃不完或说不爱吃,把鸡蛋馓子留给我。农忙时,没有时间做饭,往往都是提前炸些馓子或用粮食换些馓子,留着大忙时候吃,它还可以搭配各种烧菜、焖菜等等。老婆坐月子又是如此,到现在我对馓子还情有独钟,总之馓子在我们那是最好搭配,最受欢迎的零、主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炸馓子</span></p> <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粔(jù)籹(nǚ)读音,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撒子。两千多年前,中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zhāng)餭(huāng)兮”的句子。宋代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中曰:“陌上秋千喧笑语,担头粔籹簇青红”。还有苏东坡的《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树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的诗句,这都是为这道美食留下的千古名句。(以上诗句来自百度)</p><p class="ql-block"> 据说“馓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一种“寒具”,是寒食节禁火时吃的食物。到了唐代,馓子成为祭拜先祖的物品。到了宋代,馓子才成为了民间小吃。明清时期,馓子已经成为了地方名吃。</p><p class="ql-block"> 它的制作方法十分讲究,人们不会认为是一种小吃而随意怠慢它。它需要选用优质面粉、细盐和各种香料,制成细条状,盘成螺旋状,面得搓如发丝。炸好的馓子香味四溢、色泽诱人、酥脆味甘,是很多人都喜爱的食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制作各种馓子</span></p> <p class="ql-block">  记得母亲在炸馓子之前,先把面用清水(冬天要调成温水,大约18°左右)加食盐、明矾、芝麻粉末(适量)揉好。盖上笼布让它醒大约30分钟左右,然后把醒好的面用手拔在案板上开始揉,揉的时候手上蘸了好多油,揉的时间越长面越精道(炸出的馓子越香、脆)。最后又把面切成一个个长条,再搓圆比小拇指还要细。放在一个大盆里倒上油,又醒了大约20分钟。然后用手把那醒好的粗面条头压在左手的食指上,右手就开始往左手上一圈一圈的绕,这种操作我们叫盘条。边绕边把面条拉细,大约拉到8-10圈就行了,再用粗壮的长筷子使劲的往外撑,撑到理想长度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要想馓枝更细,就要在盘条时使劲地拉撑,其实也不用多大劲。等油锅里的油烧开了,就把撑杆放在油锅里炸,看到闷在锅里的馓子四周冒着小气泡,再反过来炸,就这样反复地炸。</p><p class="ql-block"> 馓子炸的好坏,就看操作人的技术、火候和眼力劲,这几样缺一不可。而且还不能操之过急,只能一步一步的来。因为盘条不能放在那,只有盘一个炸一个。要想快除非找几个懂技术的人帮忙,但人手多了锅里又放不下。因此这是一个精妙的技术活,一般人操作不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馓子盘条</span></p> <p class="ql-block">  馓子的食用方法也是多样化,既可以直接食用,又可以炒、拌、涮、烩等多样烹饪。既可做主食,又可以当作辅食,还可以通过密封储存,以作不备之需。总之馓子的特性和文化背景,在中国人的吃食中都有占据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然现在馓子仍然是人们的一道美食,而且花样多变。但我始终感觉不到儿时,妈妈炸出来的那种甘甜、香脆可口的味道,因为那是妈妈为家庭、子女付出爱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馓子的各种吃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诚谢各位美友老师赏读,谢谢!</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