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说弘农楊氏四知堂

罗东居土

<p class="ql-block">  中国华夏文明有五千年历史,姓氏是世界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千多个单姓和复姓,而悠久遥远的记载独特谱谍传承,话说弘农杨姓氏族,发祥地在弘农郡陕西省华阴市,是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p><p class="ql-block"> 弘农杨氏,上溯追源,可溯至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之时,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楚汉最后决战,项羽兵败垓下,死于乌江之畔。当时,因为在最后时刻共同追杀项羽有功,汉王刘邦封杨喜、王翳、吕马童、吕胜、杨武五人为侯,其中杨喜封1900户(五人中最多)赤泉侯。</p><p class="ql-block"> 从杨喜再往前上溯,杨氏也属于一个古老的氏族,但是社会地位并不显贵。杨氏家族的兴旺就是从杨喜封侯开始起步,但是发展的过程并不顺利,而是充满了坎坷曲折。</p><p class="ql-block"> 杨喜得到封侯八年以后,汉惠帝元年时曾经被夺爵为民,原因不详。但是在第二年,汉惠帝又下令恢复了杨喜的侯爵。</p> <p class="ql-block">  赤泉侯传到杨喜的孙子杨殷时,又发生了“酎金夺爵”的事件。汉武帝元鼎五年,皇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剥夺了一大批诸侯王的封爵,事件中被夺爵者达一百余人,约占当时列侯的半数之多。汉武帝通过这一措施,大大地削弱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势力过大的局面,有力地巩固了中央的皇权。杨殷从先人那里继承袭封的侯爵封号,也在这次事件中被剥夺。</p><p class="ql-block"> 杨殷有一个亲家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就是《史记》的作者,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司马迁的女儿嫁给了杨殷的儿子杨敞,生子杨忠和杨恽。司马迁完成《史记》后,当时并没有对外公开,直到司马迁去世多年以后,才由他的外孙杨恽把这本不朽的著作公诸于世。《史记》有幸能够流传至今,杨恽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p><p class="ql-block"> 在杨家走下坡路的时候,杨敞的崛起成为了关键的转折点。杨敞(chǎng)(?—前74年9月20日),字子明,号君平,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西汉中期宰相,政治家,曾担任西汉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农等高级官职。为人谨慎。为弘农杨氏第一世祖。汉昭帝时,杨敞以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后来又被封为安平侯。</p> <p class="ql-block">  安平侯爵位传到杨敞的孙子杨谭,又出了变故。这次问题出在杨恽身上,杨恽曾经因为参与告发霍氏谋逆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平通侯,受官光禄勋。杨恽生平仗义疏财,廉洁无私。后来因为出言不慎,被人告发,坐致杀身,其实罪不至死。杨谭受累于叔叔杨恽,其从先辈那里继承来的安平侯爵位,也在此次事件中被剥夺。</p><p class="ql-block"> 杨氏家族自杨喜开始,在西汉时期三次封爵,三次被夺爵,从表面上看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特别是从杨敞开始,杨氏逐步积累起日益深厚的家族势力。杨敞还是杨氏定居弘农的第一代,所以有人以杨敞为弘农杨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杨谭的儿子杨宝是个学者,一生隐居不仕,潜心于做学问,是欧阳尚书学派的名家。</p><p class="ql-block"> 杨宝的儿子杨震,学富五车,博通经籍,品格高洁,贤名远扬,被时人称为“关西孔子”。入仕后经过多次升迁,一直做到司徒、太尉,位列三公。</p> <p class="ql-block">公元100前后,他五十岁左右,始在州郡为小吏。时邓太后临朝执政,大将军邓骘掌权,闻知杨震才高学富,召为从事,举茂才。后历任荆州刺史、蓬莱太守、涿郡(今河北涿县)太守。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被召入朝,历任太仆、太常卿、司徒。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升任太尉。任司徒、太尉期间,憎恶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人败坏朝纲,曾数次上书劾奏,皇帝不纳其言。</p> <p class="ql-block">  从杨震开始,杨家子孙累世高官。他的次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连续四代人位列三公,且均官至太尉,也就是世人津津乐道的“四世三公”。</p><p class="ql-block"> 其中杨赐被汉灵帝册封为临晋侯,这是杨家失去侯爵二百多年以后,再一次获得封侯。不过,十几年后的建安十一年,袭爵临晋侯的杨彪,因为得罪了曹操,被罢职夺封,又丢掉了爵位。</p><p class="ql-block"> 随着杨震的崛起,以及杨震的子孙们的群体雄起,杨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弘农最著名的豪门家族之一,故大多数人均以杨震为弘农杨氏的第一代始祖。杨震(公元59--公元124年),字伯起,东汉大臣,弘农郡华阴(今华阴市)人。早年家贫,以耕种养母。他刻苦勤学,拜桓郁为师习读《欧阳尚书》,深入研究经学典籍,成为东汉中期有名的学者,被时人称为“关西夫子”。</p> <p class="ql-block">后遭樊丰等人诬谄,于公元以年罢官归家,途中对门人说:“我居高官不能除奸佞狡猾之臣,禁骄奢淫逸之乱,有何面目再见日月?我死之后,以杂木为棺,布衣覆躯,不归祖冢,不设祭祠。”归家饮鸩而卒,终年70余岁。顺帝刘保即位,察知其冤,下诏为他复官昭雪,录子为郎,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p> <p class="ql-block">相传杨震在任时有人夜里给他行贿送礼,说:“这谁也不知道,你收下无妨”。杨震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所以后来人又称他为“四知先生”。原文司马光杨震迁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p><p class="ql-block"> 1959年,陕西省考古队对杨震墓进行了挖掘,出土文物有陶磨坊、羊圈、望楼、孔雀灯等。现遗址已被渭水冲毁。杨震祠堂原在华阴,后迁至户县郝村,原因和时间已无从考据。据户县县志记载:王九思于明朝嘉靖十二年编撰的户县志曾有记述,是关于郝村杨震祠堂最早的记载。1976年被拆除损毁,现仅余一些遗迹。郝村现存有杨震祠堂,有明朝嘉靖三十年所立碑文‘‘杨氏祖陵’’一座。</p><p class="ql-block"> 在杨震的后辈中,比较出名的还有不少人,历举其中的一部分如后。</p><p class="ql-block"> 杨奉,杨震的少子,担任过谏议大夫、黄门侍郎,有考证说北宋名将杨继业就是他的后代。</p><p class="ql-block"> 杨众,杨奉之孙,杨敷之次子,曾任东莱太守,因为追随汉献帝东归洛阳,被封为蓩亭侯。</p><p class="ql-block"> 杨修,杨彪之子,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因性格较为张扬,为曹操所嫉而被杀。</p><p class="ql-block"> 杨炳,杨众之子,袭封蓩亭侯。晋武帝司马炎的岳父,武元皇后杨艳之父,早逝。</p><p class="ql-block"> 杨骏、杨珧、杨济,三人都是杨众之子,杨炳的兄弟,史称“西晋三杨”。武元皇后37岁就去世了,依允皇后临终前的嘱托,晋武帝立皇后的堂妹杨芷为继后,杨芷的父亲即是杨骏。杨骏在晋武帝时被封为临晋侯,武帝去世后,先后被授为太尉、太傅大都督等职,总揽朝政,权倾天下,其弟珧、济亦任高官,时人称为三杨。后来,在皇后贾南风发动的宫廷政变中,三杨同时被杀。</p><p class="ql-block"> 另外,据《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也是弘农杨氏的后裔。但是,此说在史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少历史学家对此提出质疑,并且提出了比较充分的理由,因此,很多史学研究者都不认为隋朝皇室是弘农杨氏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杨震之墓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兵备副使汤斌重修,并建亭堂8间。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97年),督邮使者程兆麟立石于墓前,上书“关西夫子杨公墓”。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固原提督杨遇春在此又立石雕,建“四知坊”。</p> <p class="ql-block">后记“四知遗训家声远,三相流芳世泽长。”杨震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一个封建官吏的高风亮节,杨震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杨氏后裔和中华儿女,对后世在继承先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起着积极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作用。</p><p class="ql-block">同时,四世太尉,德业相继。千年四知,万代流传。傲骨何输千古玉,清心不惧九秋霜。杨震精神,穿越千年,流传百世,教育后人,鞭策后人,勤俭节约,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用权,廉洁从政,造福百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