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旅(二)环西湖游下篇

海上生明月

<h1>白堤</h1> 白堤原名“白沙堤”,建于唐朝。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白沙堤横卧西湖,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为了整治水患,主持了一项为时三年的水利工程,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条堤,称为白公堤,世事变迁,该堤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将白沙堤改称白堤。<br>  阳春三月的白堤,各色桃花吐芳争艳,垂柳依依,群山翠绿,湖水涂碧,人在堤上行,如在画中游。<br><br> <h5>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1921年重修断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现在的断桥为1941年改建,又经50年代修饰。桥堍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组成了一幅山水画卷。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h5> <h5>  宝石山东麓上的保俶塔南临西湖。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907~960年),现塔为1933年重修。塔为八面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实心塔,通高45.3米。塔顶置铁铸塔刹,高10米,其上置宝珠、仰钵,此3件铁铸构件为明万历七年(1579年)旧物。</h5><br> <h5> 外湖岸景</h5> <h5>  白堤上有三座桥,东端一座是断桥,西端一座桥是西泠桥,中间那个靠近断桥的便是锦带桥,锦带桥旧称碧涵桥。站在锦带桥上,既可左瞰里湖,右挹外湖,而孤山则近在咫尺。</h5> <h5>  白堤西端的西泠桥是维系两山(孤山、栖霞岭)和两湖(里西湖、外西湖)的纽带,且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古老传说苏小小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处)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在古时,这里曾是一处如诗如画的渡口,古人笔下的“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皆指此地。漫步西泠桥,近览里湖,远眺外湖,苏堤隐约可见。西泠印社就在西泠桥不远处。</h5> <h1>西泠印社</h1>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br>  西泠印社坐落于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70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印社建筑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山间有竹阁、柏亭、四照堂、华严经石塔、汉三老石室等古迹,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博物馆由孤山公园进入。) <h5>  从月洞门进入西泠印社,映入眼帘的便是柏堂和印社纪念八十五周年的狮钮石刻方印与莲池。</h5> <h5>  丁茂鲁绘、陆抑飞题字的大型砖刻《西泠印社全景石刻图》</h5> <h5>  莲池前狮钮石刻印章即《西泠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纪念社员题名》碑。</h5> <h5>  在柏堂前面的一方形水池,即为“莲池”,原名“小莲池”或小方壶,清光绪二年(1876年)丁申、丁丙兄弟移建竹阁时掘筑。池中立有假山石一峰,上书“莲泉”,为印社社员李伏雨篆书。1953年时曾被填埋,1982年西泠印社建社八十周年前夕重又疏浚开挖,池中种睡莲并放养红鱼。</h5> <h5>  “西泠印社”牌匾为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所书,柏堂正门两侧的行书龙门对,上联是“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藉征鸿雪”,下联是“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一幅对联包含了西泠印社内多处景点,可谓心思巧妙。</h5> <h5>  “柏堂”匾额为清代文学家俞越手书。逾越(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擅长古文字学,著述颇丰,为一代朴学大师。大型人物画屏风,画中人物为印社四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为背景,人称“西泠先贤图”,为印社社员吴永良所画。对联“大好河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为许奏云书。柏堂为南朝古迹,清光绪二年重建。它因堂前两棵古柏得名,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题诗咏之:“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嘉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高度赞誉了堂前古柏坚悍如金石的风骨。</h5> <h5><p></p><p></p><p> </p> 1923年西泠印社成立二十周年时立前山石坊。石坊高3.30米,宽2.19米,为印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有“藉导游人登山之兴”之功能。<br> 枋额上“西泠印社”为张祖翼手书,两旁石柱上刻有丁仁撰句、叶铭书写的篆字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p> </p><p><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p><p></p><p><br></p></h5> <h5>  图书室建于1912年,为印社早期建筑之一。原为先贤们聚会讨论印学、交流技艺之所,历经风雨,留存至今。“山川雨露图书室”匾额系清代文人翁方纲手书。楹联一副由会稽人氏陶在宽手书:“湖胜潇湘,楼若烟雨,把酒高吟集游客;峰有南北,月无故今,登山远览属骚人。”此室于1956年辟为西泠印社金石书画供应部,现作为印社产业经营用房。 </h5> <h5></h5><h5> 明代故迹仰贤亭,年久为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承袭仰贤旧名。仰贤亭正中安放有一张石圆桌、一条石凳。石桌周围长约八尺五寸,边缘厚约三寸,上面刻篆书铭文一篇:“龙泓印学开南宗,一灯相续传无穷,二篆八分校异同,和神如坐春风中。”</h5><h5><br></h5> <h5>  印泉为印社四泉之一。1911年久雨墙圮,掘地得泉。1913年疏浚挖深,以印命名。泉北摩崖石刻“印泉”,为早期社员日本篆刻家长尾甲所书。</h5> <h5>  四照阁原为宋代古迹,始建于宋初,为都官关氏之别业。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阁。1924年,印社建造华严经塔,便把四照阁迁建于凉堂之上。门楣上挂有西泠印社顾问、著名书画家谢稚柳所题“四照阁”匾额。两旁楹联:“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由印社副社长刘江篆书。阁内临湖一面还挂有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八十八岁时所书“高阁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之楹联。四照阁四周皆为明窗,遥对外西湖三岛,为眺望湖山极佳处。如今是茶室。 </h5> <h5></h5><h5> 鸿雪径东侧,四照阁下方便是凉堂。凉堂原为宋绍兴年间古迹,堂前曾植梅数百株,被称为“西湖极处”。 据传宋高宗赵构时画师萧照曾于此斗酒作画,从此凉堂声名远播。后圮,遗址久湮。 1924年,南浔富绅张钧衡因见游人无处歇脚,便出资复建凉堂,作为孤山来客休憩歇脚之处。 </h5><h5> </h5> <br><br><br> <h5>  鸿雪径北石壁间嵌太湖石,锲有“印藏”二字,为1918年李叔同祝发入山时,移所储印凿壁庋藏处。1963年启出内藏保存完好的印章94方。</h5> <h5>  西泠印社的华严经塔是杭州唯一的一座密檐式塔,为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由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建的。塔高20余米,是西泠印社标志性建筑和建筑制高点。塔平面为八角形,共十一层。第一层塔身刻海宁周承德所书《华严经》和弘一法师李叔同所书《西泠华严塔写经题偈》。第二层塔身刻金农所书《金刚经》砌于“华严经”之上。第三层塔身南面为毗罗遮那佛,东南面为文殊,西南面为普贤,称“华严三圣”。上面八级和塔顶部分雕有佛像,须弥座上石座边缘刻着十八罗汉像,精美生动。文泉崖壁上镌刻钟以敬书“西泠印社”和吴昌硕书“辛酉题名”。 </h5><br> <h5>  小龙泓洞开凿于1922年7月,由夏超、丁仁出资。东边崖壁刻隶书”小龙泓洞“和叶为铭(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作《小龙泓洞记》,西边崖壁刻王震绘、吴昌硕题”送子观音图“。洞南口之东有围棋高手金鉴遗物石围棋盘、锦带桥和石龛”缶亭“,之西竖有皖派篆刻家邓石如石刻立像。</h5> <h5>  “缶亭”建筑于1921年,缶亭的奇特在于它筑龛为亭。亭中置放着吴昌硕造像。日本著名雕塑家朝仓文夫非常仰慕吴昌硕的书画艺术成就,在日本为吴昌硕铸就两尊半身铜像。一尊留在日本供奉,另一尊则被安置在“缶亭”。铜像在缶亭中安然端坐了45年,直至1966年”文革“中被毁,仅剩头部。现龛内陈设吴昌硕像是1978年由中国雕塑家周广明先生创作,造型同原像稍有区别。龛外崖壁上方有额“缶亭”二字,为王一亭所题,龛两侧刻王一亭所题楹联“金仙阅世,石室遁形”,高度赞誉了吴昌硕甘于清贫、不贪图功名利禄、退隐潜修金石书画的精神。缶龛下石壁原有诸宗元撰,朱孝臧书的石刻《缶庐造像记》,旁有石刻《缶翁像赞》,沈寐叟撰并书。缶亭前所立”锦带桥“,是印社社员丁仁得白堤锦带桥旧石栏,后移架于闲泉、文泉之间成桥。桥长1米,中立0.5米高黄石桥栏,桥栏上置青石,呈桌面形,向泉面阳刻“锦带桥”楷书三字。 </h5> <h5>  邓石如(1743—1805),原名邓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的金石书画家。其篆刻出入秦汉,自成一家,“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世称“皖派”。1924年,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造邓石如立像置小龙泓泉前,以志纪念。此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78年重造。</h5> <h5> 张钧衡出资于山崖处凿得一泉名之“闲泉”,导与“文泉”合,又题篆书“闲泉”于泉东小径旁崖壁,款为楷书三行,并著有《闲泉记》并勒于泉北崖壁。</h5> <h5>  在石刻《闲泉记》上方,刻有“石渊”二字,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首任校长经亨颐先生作品。1919年4月6日(清明节),经亨颐先生至西泠印社祭故印人社友,并铭‘石渊’二字于壁。 </h5> <h5>  闲泉北旁东侧峭壁称作“规印崖”,因其山形似印规而得名。规印崖为高时显隶书题铭勒于壁。(高时显即高野侯(1878-1952),现代画家、鉴赏家。字时显,号欣木、可庵,浙江余杭人,清末举人。)<br>  </h5> <h5> 文泉其名为取“文思泉涌”之意。文泉为印社四泉之一。1881年(光绪七年)清代著名学者俞曲园于泉北崖壁曾书刻“文泉”二字,后有跋:“孤山之上,有此大池。《西湖志》未载。盖知者鲜矣,不可筑以张之。因其下有赵人张奇逢所书‘斯文在兹’四字,因名之文泉”。</h5><br> <h5>  “剔藓亭”。“剔藓”一词语出唐代文学家韩愈《石鼓歌》中“剜苔剔藓露节角”,大意是只有把蒙在石碑上的苔藓剜剔干净才能看清碑上的文字,此亭命名“剔藓”,形象地喻意了印社社员常在印社四照阁边研究古代文字,汲取天地灵秀的情景。该亭原在文泉西,1915年迁建于此。现为杉木六角小亭,攒尖顶。亭顶覆以茅草(曾用冰铁)。五面有护栏,一面通平台。</h5> <h5>  丁敬(1695—1765)清代书画家、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卖酒街市。嗜好金石文字,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著有《武林金石记》、《砚林诗集》、《砚林印存》、《寿寿初稽》等。</h5> <h5> 汉三老石室建于1922年,外形仿吴越国宝箧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内藏东汉建武年间《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为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誉为”浙东第一石“。全碑217字,书体介于篆隶之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字价值。</h5> <h5> 镇社之宝《汉三老讳字忌日碑》</h5> <h5>  观乐楼建于1920年,由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重孙吴善庆捐资所建。吴昌硕先生曾寓居此楼,1957年被辟为吴昌硕纪念堂。</h5> <h5>  观乐楼一楼正中上挂沙孟海书匾额“一代宗师”,下面安放着吴昌硕先生半身铜像,有基座。像高85厘米,基座为石质,高110厘米。基座正面书有“吴昌硕先生像”。铜像由日本雕塑家西常雄于1980年创作,后赠送给西泠印社。(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曾经于1921年创作了吴昌硕先生铜像一尊并赠与吴昌硕,后转赠给印社。但在“文革”期间被毁,1979年日本友好人士小林与三次获悉后,与青山杉雨等组建“吴昌硕先生胸像复原委员会”,着手胸像的复原工作。此时,朝仓文夫已经作古,原铜像模型也在地震中散失,便请朝仓文夫的高足西常雄重新创作一尊吴昌硕半身铜像。并于1980年,组织“吴昌硕胸像赠呈友好访问团”将铜像带到杭州,赠与印社。)</h5> <h5>  遁庵建于1915年,取自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别号,“于印社迤西隙地得虚堂数楹,祀吴之光世泰伯、仲雍、季札于其中,名曰遁庵”。正门悬有匾额“遁庵”,为朱祖谋所书。庵堂柱上有一隶书六言联,为张祖翼所写:“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br></h5> <h5>  潜泉位于遁庵后、峭壁下方。潜泉东侧崖壁上刻有隶书“潜泉”二字。泉西崖壁勒吴昌硕篆书《潜泉铭》,下勒吴隐隶书《潜泉题记》。<br>  潜泉北的坡上立吴隐石刻坐像。 </h5> <h5>  还朴精庐建于1919年,为由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从孙吴善庆捐资修建,首任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为其篆额题记“以还朴名之”。现为小型研讨、讲座授课场所,内悬”西泠学堂“匾额,为饶宗颐所书。</h5> <h5>  鉴亭建于1919年,由创始人之一的吴隐从孙吴善庆捐资修建。以父字题之,并撰《鉴亭记》申其意,刻碑嵌于亭内垒石之上。亭内有吴隐篆、吴昌硕书石刻:揽尽鉴湖同鸥鹭尽堪寻伴侣,成仁泰山重松筠犹自迎清风。</h5> <h5> 嵌入垒石上的《鉴亭记》</h5> <h5>  题襟馆又名隐闲楼,在闲泉后的崖上。建于1914年,由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友筹资而建,为该书画会在杭州的艺术活动场所,后捐西泠印社,现为社员活动场所。该馆也曾为吴昌硕在杭州的“创作别墅”。题襟馆前空地是眺望西湖的上佳处,只见西湖如一幅水墨山水长卷在眼前铺展开来,令人心旷神怡,故有“宜雨宜晴,静观自得;尽善尽美,为乐至斯”之美誉。</h5> <h5>  题襟馆前空地观赏华严经塔</h5> <h5>  题襟馆前空地远眺西湖三岛</h5> <h5>  启功先生题写的“百年名社,千秋印学”</h5> <h5> 后山石坊与前山石坊不同,后山石坊两面都有楹联刻字。北面匾额上清晰可见“西泠印社”四字,两旁石柱上刻有叶为铭于1918年所题“印传东汉今尤昔,社结西泠久且长”。石坊南面,则刻有上海张文锦所题碑文一则,以及丁上左撰、费龙丁书的“以文会友,与古为徒”。 后山石坊,以及坊后的108级台阶、坊边的松树和杜鹃,静静伫立于孤山北麓。站在此处举目北望,一派湖光山色胜景:西边是千古风流的西泠桥,东边则是亭亭玉立的保俶塔。</h5><br> <h1>长桥</h1> 长桥与断桥、西泠桥一样,都是情人桥。长桥主要有两个爱情故事,一是南宋江南名伎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的爱情故事,另一个便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长桥又称双投桥,这是后人为纪念陶师儿与王宣教忠贞不渝的恋人而改长桥为双投桥。长桥九曲十八盘,徜徉其中,美不胜收,情浓之际,桥须臾便尽,真乃长桥不长也。现今长桥已成为杭州新人们打卡留念的必选地之一。 长桥此处亦为欣赏“雷锋夕照”景观的最佳视角,历代文人画家也多爱取景于此。黄昏时分,但见夕阳西照,湖中倒映山峰古塔剪影,晚霞镀塔似佛光普照,意境深远。可惜的是此次去长桥没有等到此景观,有待下次去补赏吧。 <h1>柳浪闻莺公园</h1>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园林布局开朗、清新、雅丽、朴实。是欣赏西子浓妆淡抹的观景佳地,临水眺望,视野开阔,空气清新,使人为之一振。 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中期逐步恢复柳浪闻莺旧景。到一九四九年,柳浪闻莺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树各一,表忠观(钱王祠)旧屋一区以及祠前方塘两口。附近居民干脆称那里为坟山窠。 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转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边栽种特色柳树。 栽种的垂柳属于稀有品种为节节垂,然名称各异:有低垂青丝如少女想着心事的叫垂柳;柳丝纤细风中飘动似贵妃醉酒的,称“醉柳”;枝叶繁茂树头若如狮头的,称“狮柳”;远眺像少女湖水旁浣纱漂丝的,称“浣纱柳”等。百柳成行,千柳成烟,细柳丝绦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柳浪闻莺”。 <h5>  柏庐建于民国,曾先后做过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的官邸,其院子格局和主体建筑历经六十多年风雨保持不变。1937年,“西安事变”后不久,周恩来、叶剑英、蒋介石等在这里秘密会谈,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打下基础。该楼现为杭州铁路柏庐招待所。</h5> <h5>  位于”柳浪闻莺“公园的翠光亭是一座十六朱柱重檐歇山顶,蓝色琉璃瓦、汉白玉基栏的具有极为浓郁北方皇家园林风格的大亭子。据记载,宋室南迁后,高宗、孝宗、理宗等皇帝都是在翠光亭登船游西湖。清康熙、乾隆皇帝的母后,也都是在此登船游湖。</h5> <h5>  亭的正面横匾“翠光亭”<br>  亭柱有楹联:<br>  上联:翠柳翻晴空,鶯穿树色千重翠。<br>  下联:光風拂煙水,棹擧鳞波萬點光。<br>  这副对联首尾嵌入翠光两字,点出此亭在湖光山色与翠柳依依间,为西湖更添无限雍容气韵。<br>  现在所见的翠光亭,是2002年依古书、古画的资料,如实复原当年御码头及亭子的模样。</h5> <h1>涌金公园</h1> 涌金公园是个小公园,自古以来,它就是柳浪闻莺景观的组成部分。主要景点有古涌金门、涌金池、金牛出水、涌金桥等。 <h5>  涌金桥</h5> <h5>  西湖自古有”金牛湖“之称。相传在汉代,西湖底潜有金牛,逢湖水干涸,金牛涌现,吐水将湖灌满。地方官吏为讨皇上欢心,命百姓将湖水抽干,果见金牛便争先恐后地下湖抓牛,昂首怒吼,张嘴吐水,顷刻间,官吏们全被淹没了。从那以后,西湖水不再干涸,金牛也不再出现。</h5> <h1>中山公园</h1> 三面环水的杭州西湖孤山,海拔仅为38米,有两个出处,一面通过孤山路,一面通过白堤与北山相接,所以孤山不高也不孤。清代曾在此建行宫,清帝康熙跟乾隆爷孙俩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 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原行宫的一部分建为中山公园。它是一座将天然的孤山景色与人工的亭台幽径结合成一体的公园。 <h5>  公园大门内正对的石壁上刻有两个笔力雄健的彤红大字“孤山”,相传是宋人手迹。</h5> <h5>  石壁两旁各立石亭一座,东称文亭西为武亭,是三十年代杭州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资助灾民而建的,亭台石坊上刻有善与人同的题额。</h5> <h5>  康熙乾隆当年住过的宫殿已然不存,但仍能见到很多遗留下来的古迹,如一个个汉白玉的柱础,残存的方砖地坪,还有一处处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的遗迹:连廊遗迹、楠木寝宫台基遗构等等。</h5><br> <h5>  庭院遗迹(鹫香亭、玉兰馆)</h5> <h5>  领要阁遗址,现存两组建筑台基。当年清帝乾隆亲题“领要阁”并赋诗题咏:“岚霭朝晡碧,湖山趣不穷。一时期领要,千古有高风。借问双峰侧,何殊六法中。惟观其大略,靖节许相同”。</h5> <h5>  通往“中国印学博物馆”亭廊(与西泠印社相通)</h5> <h5>  中国印学博物馆是一座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建于1999年,是誉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的“展示窗口”,截至2019年末,中国印学博物馆馆藏文物有914件(套)。展馆设有:历代玺印厅、流派印章厅、印材厅、印学厅和西泠印社社史厅等厅,还不时地利用各种资源举办、引进多项临时性展览。</h5> <h5>  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主体二层,砖木结构。原为杜月笙在西湖的别墅。</h5> <h5> 北山一角</h5> <h5>  据说这个地方民国时期叫王电轮庄,王电轮即王文华,字电轮,贵州人。1917年7月,王电轮在沪受孙中山之命,兼程回黔,任黔军总司令。1921年3月被人刺杀身亡,时年33岁,葬于杭州孤山,追赠陆军上将。现在,这儿是一家私厨馆。</h5> <h5> 陈英士名其美,1878年生于浙江湖州,乃清末明初民主革命家。1905年入中国同盟会。辛亥武昌首义后,领导上海光复。任沪军都督和上海讨袁军总司令。1916年遭袁党暗杀于上海。生前力助韩、越革命志士争取独立。大韩民国大统领朴正熙于1966年亲颁一等建国勋章,以示追念。</h5> <h5>  中山纪念亭建于民国16年(1927年),为纪念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而命名。亭为圆形重檐钢混凝土结构,造型采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形式,在西湖建筑中别具一格,民国18年(1929年)3月12日,杭州市政府各机关在亭畔后孤山,营造中山纪念林。2004年5月杭州市人民政府颁布”中山纪念亭“为杭州市历史建筑。</h5> <h5>  锻铜雕塑作品,名为《空谷》。作者:曾成钢。作品简介:是山?是谷?是影?是声?是孤。是冷。是寂。是空。是一首渺无形迹就久久回荡的永恒之歌。</h5> <h5>  云亭,六角方柱石亭,筑造于1920年,岭南金石书法名家、诗人许炳璈热爱西湖的烟云,意欲归葬西湖,便在玛瑙坡脚重金购置地皮,在“生圹”旁建了这座岭南风的六角石亭,作为“生圹”标识。然而,他最终却未能完成埋骨西湖的愿望,却留下一段风雅传奇,与孤山云水相伴。许氏字奏云,故以云命亭,其旁凿石贮山水,称云泉。</h5> <h5>  传说北宋诗人林和靖归隐孤山之后,在这里种梅养鹤,终生不仕不娶,人称“梅妻鹤子”。林和靖(967—1028),名建,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又说林和靖是钱塘人氏。)林和靖卒于宋天圣六年,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为纪念这位隐者诗人,元代陈子安在孤山北麓梅林建”放鹤亭“,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飞檐翘角,造型优美。现亭为1915年重建。</h5> <h5>  林社位于西湖区后孤山路1号,坐落在”放鹤亭“东面,是一座中西结合、飞檐翘角的小楼。小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 此小楼是在1900年林启病逝后,杭人邵章、陈敬第、何燮侯等为永志思念,而建立的。</h5> <h5>  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调任杭州知府太守,守杭五年,刚正不阿,政通人和。兴教育,为杭州近代教育之开拓者,是浙江大学前身“求是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前身”浙江蚕学馆“、养正书塾“杭高”的创始人,培养出邵飘萍、陈独秀、许寿裳等杰出人才。生前仰慕林和靖,殁后杭人感其德,依照其遗愿,将林启葬于孤山,并建林社祀之。</h5> <h1>白堤西湖夜色</h1> 环游西湖到了暂别时刻,流连忘返之际不由得想起大诗人苏东坡那首对西湖风光极度赞美之情的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br>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br>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r> 西湖,再见! <br> <br> <br> <h5> 岳海明2023年12月12日编辑于上海</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