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楼多遗韵 故里几钩沉(五大道篇)

我心飞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我心飞翔</p><p class="ql-block">内容: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我拍摄过很多天津五大道的小洋楼。这些百年老楼有的沧桑斑驳,有的风韵犹存,有的凤凰涅槃。而小洋楼背后的故事则更加精彩纷呈,演绎着天津乃至中国的近代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街钟的后面是著名的香港大楼,建于1937年,位于马场道与睦南道交口。因当年睦南道叫香港道,所以这座大楼也顺理成章的叫做香港大楼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香港大楼为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为公寓式住宅楼。此楼当时多为外国人及社会名流居住,包括金融家资耀华及他的女儿资中筠,钢琴家刘诗昆、文学家方纪等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原英国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的主教学楼,现在与潘馥旧居一起属于天津二十中学所有。天津英国文法学校前身为安立甘教会学校,于1905年由英侨捐款创办。其主楼始建於1926年,落成於192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楼位于香港路,是一座地震受损后尽量按原有模式重建的建筑,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该楼是原益昌洋行总经理钱德列斯(Chandless)旧居,最早的主人是一位船舶大亨,因其不喜欢西式建筑,于是租给了钱德列斯夫妇居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位于马场道的天津外国语大学。该址前身为工商学院,筹建于1920年,1921年由耶稣会创办,同年选定英租界马厂道(今马场道)为校址。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建筑为法国天主教会献县教区耶稣会在天津创办的中国第二所天主教大学,192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场道上的这座建筑原为徐世昌所建,后为金融实业家李士熙旧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著名的疙瘩楼,位置在河北路、马场道、睦南道之间的街区。疙瘩楼为英商先农公司于1937年所建。北楼为老疙瘩楼,南楼为新疙瘩楼。京剧大家马连良先生曾经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疙瘩楼的外立面为硫缸砖清水墙面,不均匀的凸起呈“疙瘩”状,故称“疙瘩楼”,构成建筑主体的粗糙质感外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疙瘩楼住宅的入口、挑台、檐部、窗间和窗套等处,采用拱券、花纹、水纹等古典和洛可可式装饰手法,整体简洁大方,细部浪漫和谐,是一座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格的西洋公寓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马场道上原北洋海军总长刘冠雄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楼群建于1920年前后,最初由西楼、中楼和北楼组成,中楼是仿造航空母舰的上层建筑,西楼是巡洋舰,北楼仿佛是望远镜,现仅余此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位于重庆道的庆王府,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豪宅有几个看点:彩画玻璃、干花屏风、三色琉璃柱、掐丝铁艺以及大厅中的德国葡萄吊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睦南道的李氏四所。由李士鑑之子李勉之所建。此宅建于1937年,由法国设计师盖苓设计,是具有德国风格的庭院式别墅住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位于睦南道的洋房原为一家英籍医生的诊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位于睦南道与香港路交口的建筑,建于1926年,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四姨太许夫人名义购置的旧居。张作霖一生的六位夫人中,有四位曾经居住在天津,并且有三处居所。而现在仅余此一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睦南道上的这座建筑为颜惠庆故居,后为满洲国驻天津领事馆,颜惠庆曾为北洋政府总理、驻美公使、天津大陆银行董事长。该建筑具有古典主义特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宅为睦南道上孙殿英旧居,这是旧居正面的廊柱。孙殿英为可耻的东陵大盗,此处曾为盗卖军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宅为睦南道上天津李善人家族第三代四房李赞臣旧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河北路上顾维钧旧居的楼门,具有精致的巴洛克风格。顾维钧是民国著名的外交家。“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是中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说出的名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顾维钧一生娶过四位妻子。第一任妻子张润娥是主命(包办),第二任妻子唐宝玥主贵(总理女儿),第三任妻子黄蕙兰主富(首富女儿),第四任妻子严幼韵则主爱。顾维钧1985年去世,享年97岁;严幼韵2017年去世,享年112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民园附近的一座花园洋房,是非常地道的英国庭院式建筑。有谁能够想象到,当年的主人竟然是李鸿章的侄孙女,又怎会想到这位豪门千金竟然因丈夫婚后出轨一怒遁入空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民园大楼,因靠近民园体育场而得名。此楼为奥地利建筑设计师盖苓手笔。这里曾经住过王光英、袁心武、那桐后人等历史名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园大楼的围墙非常有特色,虽是镂空,却很难窥见院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孙多森之子孙震方旧居的后身。孙多森父子曾为津沪地区著名金融实业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先农大院,坐落于河北路与洛阳道交口处,建于1925年,由先农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英国人雷德设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农大院本已残破,但近年经过整体修复与提升改造,凤凰涅槃成为人们休闲餐饮的地方。尤其到了夏夜,这里变得很热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位于洛阳道的积善里联排别墅。现在叫做洛华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这些联排别墅则是在河北路先农大院的北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当年的犹太教堂,靠近小白楼。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曾经聚集了很多从欧洲避难而来的犹太难民,留下了犹太民族的印记,但当年的犹太会馆、犹太学校都已不存,唯余这座教堂,提醒我们天津还存在这样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津五大道地区,曾经是旧英租界,这里聚集了英、法、意、德、西等不同风格的欧洲建筑。这些老楼保留了历史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