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八)

沈建太:火山宝地守护者

<p class="ql-block">  9、北朝青瓷莲花尊</p><p class="ql-block"> 北朝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青瓷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政治上剧烈动荡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南朝以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他,建立刘宋开始,历经宋、齐、梁、陈4个政权,至公元589年隋灭南陈止,持续169年。</p><p class="ql-block"> 北朝从公元386年鲜卑族人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今内蒙古集宁一带)自称代王,重建代国、改称魏王,并于公元389年6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起,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5个政权至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止,共195年。</p> <p class="ql-block">  南朝、北朝的发展轨迹区别鲜明。</p><p class="ql-block"> 在南朝,宋、齐、梁、陈轮流坐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北朝则是北魏独家坐庄149年,然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分别灭东、西魏。北周再灭北齐,统一北朝。</p><p class="ql-block"> 南朝均为汉人政权,而北朝由鲜卑人统治,唯有北齐政权是北魏权臣、汉人高欢 的子嗣所建所享。</p><p class="ql-block"> 北齐存续28年,同北周、南陈三国鼎立,最为富庶,突出表现在发达的农业、盐铁业和瓷器制造业上。</p> <p class="ql-block">  (大同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  (洛阳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是佛教盛行的年代。战争频发、朝代更替,致使士族阶级和普通百姓都急需逃离现实,在佛教的出世哲学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宗教慰藉。当然,佛教的兴盛和本土化离不开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统治者们将佛教作为一种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来进行传播,以便给世俗政权以佛教神权的背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中国著名的佛教造像都深深地打着北朝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  青瓷,也叫“青釉瓷器”,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瓷。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经不断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高潮。</p> <p class="ql-block">  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所以统称为青釉。</p> <p class="ql-block">  青瓷色彩的形成不同于彩陶。虽然彩陶的颜料也是矿物,但烧制陶器的温度只有700-800C°,彩陶的颜色在烧制过程中不发生变化。而青瓷的颜色是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是“窑变”的结果。具体说来,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所含的氧化铁,在还原焰作用下所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是还原焰呢?还原焰是一种与“氧化焰”相对火焰。瓷器烧造过程,需要经历氧化和还原两个阶段。所谓氧化,就是将窑炉烟囱火门打开,让充分的氧气进入,助推燃料完全燃烧,产生无烟、透明的氧化焰。</p><p class="ql-block"> 当窑炉内温度达到950C°时,将窑炉火门关起,让燃料在缺氧的环境下不充分燃烧,使窑温缓慢地攀升到1280C°-1310C°。这种持续时间久且热冲击力小的火焰就叫做还原焰。这种火焰使得青釉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青色。</p><p class="ql-block"> 青釉中的氧化铁含量多少决定了青瓷色彩的深浅。</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需要把青瓷和青花瓷区别开来。尽管青花瓷也是还原焰窑变的结果,但青花瓷属釉下彩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的。</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朝青瓷种类比南方少得多,也相当丰富,有碗、杯、盘、高足盘、长颈瓶、玉壶春瓶、四耳罐、双耳罐、钵等,但还是以莲花尊最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现已发现的北朝青瓷莲花尊有近20件,包括本文所谈的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莲花尊。它“高59.5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20.2厘米。长颈直口,外沿饰一对桥形耳,流肩,颈、肩部有六个双系环耳。贴塑六团花,六兽面纹,器身以多层仰、俯莲瓣堆雕,釉色莹润,积釉处呈浅绿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桥形耳是向两侧平伸的耳,有普度众生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贴塑是将模制或手工捏塑成型的图案粘贴、叠加于瓷器坯体合适位置的装饰方法。</p> <p class="ql-block"> 堆塑,亦称堆贴、堆雕,是将三维纹饰、雕塑层层叠叠贴在坯体上的装饰方法,给人以栩栩如生的立体雕塑效果。</p><p class="ql-block">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和标志。</p> <p class="ql-block"> 北朝青瓷莲花尊是于1948年在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前村乡后屯村的封氏墓群发掘出来的。同时挖掘出来的文物300多件,其中包括4件大小不一的青瓷莲花尊。除了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这件,另外3件有两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收藏于河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封氏墓群遍布于2000亩土地范围,总共有20多座,至今还保存着15座坟堆。1961年,封氏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该墓群的历史年代为北朝,为渤海封氏家族墓地。</p><p class="ql-block"> 渤海封氏是北朝至隋朝时期重要的门阀士族,有史书记载在北朝做官的封氏族人就有60多位,其中就包括出土莲花尊的墓主人封魔奴、封延之、封子绘等。 </p><p class="ql-block">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在政治上累世为官,在经济上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达官贵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的意思是“功绩”,“阅”的意思是“经历”。阀、阅经常用来标榜和炫耀家族的丰功伟绩和过人经历,成了官宦人家的一种标志。</p><p class="ql-block"> 门阀制度始于两汉,在东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门阀士族几乎控制着官吏选举,甚至可以和王公贵族相抗衡。门阀制度在南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但在北朝依然兴盛不衰。</p><p class="ql-block"> 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门阀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现已发现的约20件南北朝时期的莲花尊都是 随葬品,被认为是为给灵魂提供的安身之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了解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人都知道,彩陶缸是用来装尸骨的葬具。它的口被缸盖所封,但底部留有一孔,是灵魂出入的通道。鹳鱼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当时的人们之所以要为灵魂出入留出通道,可能是因为他们以为灵魂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而到了北朝,安放灵魂的莲花尊是完全封闭的。受到佛教影响的北朝人,是以为灵魂可以被密封在有形的空间里呢,还是以为灵魂无形,可以翻墙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