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为其祖父办丧事

军魂9999

<p class="ql-block">  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以孝治天下,丧礼为重。如果后人对父母、祖先的丧礼不够重视,将从此名誉扫地,被人指着脊梁骨说坏活,甚至被视为天地不容的禽兽。因此对于丧礼须竭尽全力做到隆重。民国时期尽管政府提倡节俭办丧礼,废除封建礼仪,但对于民间来说收效甚微。人们思想中的孝道根深蒂固,讲排场的厚葬之风依然盛行。</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祖父是大瑶有名望的人,那时候家庭财力正旺。到了清末和民国初期,军阀乱战,倭寇侵华,民不聊生,家庭的产业逐步衰落。民国35年(1946)时值内忧外患的,家庭开始走向没落,祖父性珊和外祖父曾盛根在这一年相继去世,这预示着家庭的商业辉煌时代宣布结束。</p><p class="ql-block"> 祖父去逝前,曾吩咐子孙“丧事一切从俭”。父亲及其兄弟却没有遵守祖父生前的遗嘱。不惜重金购买了南竹山的新茔地,并将丧事举办长达半月之久。黄竹园槽门内升起了黄幡,请来七阴阳八和尚做道场,操办冷热碗的流水宴席,极尽奢华。最后采用高抬深埋的传统习俗,实现了父亲及其兄弟心目中大家族的奢侈之举,至今仍在大瑶埠老人中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根据父亲和叔叔们的描述,这次葬礼香客近千人,几乎耗尽当时大瑶街道店铺上的白布,香烛消耗不记其数。出葬时请了四十余名童子举桐木,出动了团局全部人员,送葬队伍连绵三里多路,动用了三十八条枪维护治安。为办葬礼变卖了十余亩田产,消耗了祖父大部分的遗产。那年,让父亲和婆婆感到欣慰的是迎来了大哥出生,给大家庭新添了一个男丁。为纪念这次高抬深埋的隆重葬礼,还特意给大哥起了一个乳名:祖安。</p><p class="ql-block"> 祖父名性珊,字玉成,号石坚,湖南教育总会单级教授练习所毕业,浏阳南区团练队队长,公元一八八一年清光绪七年辛巳六月十四日巳时生,民国三十五年(1946)殁,公以文韬武略而著名。 </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家传的影响,生活在武术世家的祖父从小喜欢武术。他六岁时就随父习武,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掌握了武术基本功。十岁时开始学习武术套路,主要学了青毛狮子独战八方、七星100刀、四平剑、太祖棍。 </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自己的动作更加规范,吸收南北拳术套路精华,他就读于湖南教育总会单级教授练习所,经过几年学习,掌握了更多的武功技巧和套路,同时,拜外公徐氏学习二步战。由于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慧,深得外祖父喜欢。为了采百家之长,他从 15 岁时开始行走江湖十三年,广拜名师,学习了武术八法、四形、九转连环鸳鸯腿,又练进步排拳、少林拳 、继而学习鹞鹰、行拳、龙行翻子、七星刀、磐龙棍、锁喉枪等。坚持习武六十多年,练功内外兼顾,兼习刀枪剑棍等长短兵器,徒手套路及擒拿散手等实用技巧技能,终于成为了一位全面发展的武术高手,武术弟子满天下。一九三二年在武术之乡的浏阳城区参加全县散打比赛,荣获冠军;一九三五年七月在长沙参加全国拳王对抗赛,获得亚军。从此声名远扬,威振武术界。</p> <p class="ql-block">  公不但武术好,而且文笔上乘。</p><p class="ql-block"><b>有诗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步徐门战,珊公独出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威尚武道,儒雅通经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孝德如明镜,忠义铸灵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训铭心上,正气昭星辰。</p> <p class="ql-block">  祖父原配曾氏,江西湖塘洪让公女,生子宜善。继配蓝氏婆婆是澄潭江锺森公之女,生七子一女,殇三子。蓝氏出身官宦人家,后家境逐渐衰落,蓝氏婆婆、弟弟老来无依无靠,后到姐姐家养老至终。</p><p class="ql-block"> 在旧时,女子均无名,都以啥氏啥相称。辛亥革命之后打破以前重男轻女的习俗,女性开始取名字。</p><p class="ql-block"> 曾氏祖母生子一,大伯大刚,人称大刚先生,曾任大瑶镇镇长。</p><p class="ql-block"> 蓝氏祖母生育了七子一女,即二伯麦秋,父亲介福,大叔柏林,幺叔松岩,姑姑素兰。其中宜之、宜章、宜洲因病夭折。</p><p class="ql-block"> 据父母亲和当地长辈回忆,由于祖父知名度很高,大伯父又是大瑶镇长,因此1946年冬,祖父病故,就出了一个大殡。规模之大,曾经轰动一时。在浏阳,豪门富商最讲究耗财买脸,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搞极其隆重的丧葬活动。像民国时期的军阀、省长、督办、八大家等等,无不竭尽全力,搞大规模出殡的礼仪,以显示其社会地位之尊贵。祖父比不得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大户,但其葬礼在本地已经是声势浩大的大殡了。根据当地长辈及父母生前的回忆,记录其过程如下:</p><p class="ql-block"> 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以孝治天下,而在这个“孝”中,尤其以丧礼为重。如果后人对父母,祖先的丧礼不够重视,将会从此名誉扫地,被人指着脊梁骨说,甚至被视为天地不容的禽兽。因此对于丧礼以前是竭尽全力的能做到多隆重就有多隆重。民国时期尽管政府提倡节俭丧礼,废除封建礼仪,但对于民间来说收效甚微。人们思想中的孝道思想根深蒂固,而且民间也讲究个排场,因此厚葬之风依然盛行。</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我的祖父是大瑶一个有名望人,那时候家庭财力和势力正旺。到了清末民国初期,军阀乱战,倭寇侵华,民不聊生,家庭的产业逐步衰落。民国35年(1946)时值内忧外患的关键之年,也是家庭走向没落的标志之年,祖父性珊和外祖父曾盛根在这一年相继去世,这预示着家庭的商业辉煌时代宣布结束。</p><p class="ql-block"> 祖父去逝前,曾吩咐子孙“丧事一切从俭”。父亲及其兄弟却没有遵守祖父生前留下 “丧事一切从俭” 的遗嘱。不惜重金购买了南竹山的新茔地,并将丧事举办长达半月之久。黄竹园槽门内升起了黄幡,请来七阴阳八和尚做道场,操办冷热碗的流水宴席,极尽奢华。最后讲究高抬深埋的传统习俗,实现了父亲及其兄弟心目中大家族的奢侈之举,至今仍在大瑶埠老人中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根据父亲和叔叔们的描述,这次葬礼几乎耗尽当时大瑶街道店铺上白布,香烛消耗不记其数,香客近千人。出葬当天,委派了学校四十余名童子举桐木,出动了团局全部人员,动用了三十八条枪为其送葬,送葬队伍连绵三里多路,为其葬礼变卖了十余亩田产,消耗了祖父大部分的遗产。那时,唯一让父亲和婆婆感到欣慰的事,当年迎来了大哥出生,给大家庭新添了一个男丁,家庭为纪念这次高抬深埋的隆重葬礼,还特意给大哥起了一个乳名:祖安。</p><p class="ql-block"> 祖父名性珊,字玉成,号石坚,湖南教育总会单级教授练习所毕业,浏阳南区团练队队长,公元一八八一年清光绪七年辛巳六月十四日巳时生,民国三十五年(1946)殁,公以文韬武略而著名。 </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家传的影响,生活在武术世家的祖父从小就喜欢武术。他六岁时就随父习武,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掌握了武术基本功。十岁时开始学习武术套路,主要学了青毛狮子独战八方、七星100刀、四平剑、太祖棍。 </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自己的动作更加规范,吸收南北拳术套路精华,他就读于湖南教育总会单级教授练习所,经过几年学习,掌握更多的武功技巧和套路,同时,他又拜外公徐氏学习二步战。由于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慧,深得外祖父喜欢。为了采百家之长,他从 15 岁时开始行走江湖十三年,广拜名师,学习了武术八法、四形、九转连环鸳鸯腿,又练进步排拳、少林拳 、继而学习鹞鹰、行拳、龙行翻子、七星刀、磐龙棍、锁喉枪等。坚持习武六十多年,练功内外兼顾,兼习刀枪剑棍等长短兵器,徒手套路及擒拿散手等实用技巧技能,终于成为了一位全面发展的武术高手,武术弟子满天下。一九三二年在武术之乡的浏阳城区参加全县散打比赛,荣获冠军;一九三五年七月在长沙参加全国拳王对抗赛,获得亚军。从此公声名远扬,威振武术界。</p> <p class="ql-block">  据父母亲和当地长辈回忆,由于祖父知名度很高,且大伯父又是大瑶镇长,因此1946年冬,祖父病故,就出了一个大殡。规模之大,在当年曾经轰动一时。在浏阳的豪门富商最讲究耗财买脸的事情,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搞极其隆重的丧葬活动。像民国时期的军阀、省长、督办、八大家等等,无不竭尽财力,搞大规模出殡的礼俗,以显示其社会地位之尊崇。祖父比不得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大户,但在本地已经是声势浩大的大殡了。根据当地长辈及父母生前的回忆,记录其过程如下:</p> <p class="ql-block"><b>一、仪仗队的执事(前导部分)</b></p><p class="ql-block"> 出殡那天净水泼街,黄土垫道。在吹鼓手的哀乐伴奏下,把棺材抬出正屋,穿过院子,从大门走出,放置在大杠上,用大绳固定好,罩好棺罩,开始上路。这时各种执事队伍纷纷活动起来,各就各位,协同行动。</p><p class="ql-block"> 出殡时队列前导是执事队伍,仪仗执事后面先是开路鬼,后是磕头鬼。这两个鬼设计得非常有趣。开路鬼的形象是在一个手推车上矗立着一个单腿独立、蓝脸红头发、面貌狰狞的恶鬼,手持三节棍。推动小车时,车内的联动装置就转动开路鬼,就这样小车走动,恶鬼就旋转身躯,挥舞棍棒。主要是用它来赶散闲人,所以叫开路鬼。开路鬼驱赶的都是一般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它是仗势欺人的恶鬼。但是对于有权有势的权威人士就不行了,因为人家比你更有权势,比你更横,你耍棍子吓唬人就行不通了。于是就有磕头鬼出来,跪下叩头,请求对方赏个面子,让出殡的行列顺利通过,及时到达坟地,入土为安。磕头鬼是安装在手推车上的小鬼,它跪在小车上,脑袋是活动的,小车一走,车轮子带动传动装置,把小鬼的头拉动,让它走一步磕一个头。</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开路鬼和磕头鬼是分工合作的,用红白脸的方式来对付官面儿和普通老百姓,以便出殡的行列不受任何阻碍的行进,可谓面面俱到、用心良苦。</p><p class="ql-block"> 仪仗执事后面有开道锣八面,后面是蓝色的旗帜,“肃静”、“回避”牌,接着就是旗罗伞扇等执事,热热闹闹一大串。大乐和吹鼓手奏起哀婉悲戚的音乐,呈现出丧家的悲痛心态。</p><p class="ql-block"> 开路鬼、磕头鬼的后头是用纸扎的两个约两丈多高的纸人,关于这两个纸人的说法有四:</p><p class="ql-block"><b>1、神荼、鬰垒</b></p><p class="ql-block"> 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订鬼》中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p><p class="ql-block"> 于是自古流传,奉为门神。据此可知贴门神的风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以前。汉族民间传说神荼、郁垒像貌凶恶丑怪,但没有固定的画像。所以各地图像并不一样。因此更多的地方以桃符代之。</p><p class="ql-block"> 《荆梦岁时记》载:"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p><p class="ql-block">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引《皇朝岁时杂记》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p> <p class="ql-block">  这就告诉我们,大年初一太阳升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换上新的桃符以祝新年。宋代王荆公(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世大门的对联,用桃木制作;练武术的用桃木制作木剑,都是采取桃木辟邪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自古以来汉族民间相传的门神。虽然神荼鬰垒有捉鬼的功勋,既然是门神,出殡的丧家就不再用它来做开路神了。</p><p class="ql-block"><b>2、方弼、方相</b></p><p class="ql-block"> 方相,《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p><p class="ql-block"> 唐代《乐府杂录》载:“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看来方相是古代驱除鬼魅邪祟的神灵。</p><p class="ql-block"> 《周礼》载:“方相氏葬日入扩,驱魍象。'魍象好吃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测以禁御之。”“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而罔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或说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得物若羊,将献之,道逢二童子,谓曰:『此名谓蝹,常在地中食死人脑。若杀之,以柏东南枝捶其首。由是墓侧皆树柏。”</p><p class="ql-block"> 方相还有提前进入墓穴,驱逐暗藏的鬼魅,以便死者可以平安的居住。同时魍魉等鬼魅害怕老虎和柏树,所以墓地旁边常常立着老虎,并种植着柏树。到了近代则有都魁骑虎、出殡抬着松亭,都是源于古代。</p><p class="ql-block"> 至于方弼、方相,则是小说中的人物,纯属虚构。但可能是该书作者陈仲琳假借古代传说中的“方相氏”加以发展而成。</p><p class="ql-block"> 方相氏,古之象神以逐疫者。官名。古时传说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傩以驱疫鬼。所以《周礼·夏官·方相氏》载“夏官之属,其人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以索室驱疫,大丧则先匶(注:匶音jiu,即今之柩字。尸在棺曰匶。)”。</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方相形象恐怖,武力超群,《周礼》才说:“大丧则先匶”,就是当某家办理丧事,在死者成殓之后,发丧时,形象恐怖的方相就要走在灵柩前边,以护送死者。所以方相就是承担送葬任务的人。</p><p class="ql-block"> 方相不仅在送葬时走在灵柩前边,护送死者,而且还担负着驱傩的任务。《周礼》:“方相氏葬日入扩,驱魍象”。在这里方相氏还能够在送葬的那一天先进到坟墓的圹穴里驱除“魍魉”“魍象”。</p><p class="ql-block"> 按序官注:“方相,犹言放想,可畏怖之貌。”试想“其人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以索室驱疫。”一个人金脸上有四只金眼,蒙着熊皮,拿着锐利的武器,率领着众多的武士去驱逐疫厉。说明方相在古代是面貌凶恶可怖,驱除邪恶疾患的勇士。</p><p class="ql-block"> 沿袭已久,“方相”就成为一个职业人士的专用名字,受雇于丧家,以给人家送葬为业。《北史樊逊传》载:“逊行遇䡿(即灵字)车,颦眉下涙,指方相曰:‘何日更相烦君一到?’数日而卒,雇方相送葬,仍前所逢者。”这是说樊逊行路时,恰巧遇见一辆灵车走过,见景生情,很是悲痛,自忖自己也会有这一天,所以他对送葬的方相说:你今天给别人送葬,不知哪一天我也会死掉,到时也要麻烦你给我送送行!没想到几天以后,樊逊就真的死去,找来一个人送葬,恰恰是上次碰到的那个人——方相。所以方相就是送葬的专业户。</p><p class="ql-block"> 方相在周代是用四个狂夫装扮,到了明代陈仲琳创作《封神演义》时,就变成两个人,而且取名为方弼、方相。</p><p class="ql-block">《封神演义》书中描写他兄弟二人是身高三丈六尺、力拔山岳的大汉,曾作过商朝殷纣王的站殿将军,自古就被西北民间誉为“把门的将军”,也是早期以真人真名而命题所画的的最早的门神。所以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门神。</p><p class="ql-block"> 纣王荒淫无道,欲杀害太子殷郊、殷洪兄弟。方弼、方相救出他俩,反出朝歌,投奔西周,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方弼、方相救出过太子殷郊、殷洪兄弟,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显道神、开路神。丧家往往用他们作出殡时的开路神、显道神。</p><p class="ql-block">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殡日﹞方弼、方相,以纸壳制巨人,皂帕金铠;空中而横以木架,纳活人内负之行。”自古代到明代、清代、民国时期,一直有使用方弼方相做开路神、驱邪护墓神的习俗。我祖父出殡也未能免俗,习惯的采用这两座尊神开路。</p><p class="ql-block"><b>3、秦琼、尉迟敬德</b></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著名古典文艺小说《西游记》记载: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另一部小说《隋唐演义》所载: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这是当年在霍州和隋朝大将刘武周酣战时,久攻不下,为了急于收降尉迟恭,就找了一个面貌酷似刘武周的人,割下他的头颅,骗得尉迟恭投降李世民。并且在霍邑又斩掉隋朝大将宋老生。如今这两个无头之鬼时时骚扰,一个是隋将宋老生,另一个却像那个被充作刘武周而割了头的人。两个鬼魂前来索命,弄得他很害怕,让李世民坐卧不宁。</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召见徐茂公求计,徐茂公道:“主公屈杀这似刘武周之人,乃因急于收降尉迟将军所致,主公可派尉迟将军夜守宫门,或许得以安宁”。李世民依言,使尉迟恭守门,果然那个似刘武周的冤魂不再来扰,而那个像宋老生的冤魂仍至。</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再次求计于徐茂功。徐茂功道:“臣闻宋老生虽系隋将,但其忠勇可嘉,窃闻宋老生平日极敬佩秦二哥为人,试增派秦二哥夜守衙门,或许得安。”李世民依言增派秦叔宝夜守衙门,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果然宋老生冤魂也不再来。</p><p class="ql-block"> 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不能让两位将军总在大门外站着,便命画工描绘二人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门神就传到了民间,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秦琼、敬德两位唐代名将初识在霍州,酣战在霍州,结谊在霍州,二人作门神的根源也在霍州。二人既作为平安吉祥的象征,成为民间看守大门的专业户,所以就不再是出殡丧家的开路神和坟墓保护神了。</p><p class="ql-block"><b>4、左伯桃、羊角哀</b></p><p class="ql-block"> 左伯桃、羊角哀二人都是汉初人物,他们是生死与共的朋友,故事凄婉动人为千古所传颂。具体事迹,在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着的《喻世明言》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中描绘甚详。故事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羊左听说汉高祖弟弟楚元王招纳天下贤士,于是羊角哀和左伯桃同去楚国求官(当时的燕楚古道就在李胡同,张大人庄一带通过,古廪邱羊角城旧迹就在此间),当羊、左二人同行至此时,天降大雨雪,同往则盘费不够,左伯桃便将所带干粮、衣物全交与羊角哀,让其独自赴楚,左伯桃则出走躲避羊角哀,最后因冻饿死于树洞之中。羊角哀到了楚国,位至上大夫,遂将此事禀告楚王。楚王听后很受感动,便下令伐倒林树礼葬了左伯桃。羊角哀觉得因为左伯桃意识到二人同行必因路资不足,而一起饿死在途中,所以他才自杀于树洞中,成全了自己。后左伯桃托梦给羊角哀,说自己在阴间受荆轲欺侮,羊角哀便自刎于左伯桃墓前,与他合葬在一起,赴阴间共战荆轲。于是留下"二鬼战荆轲"这千古传颂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由于羊角哀自刎于左伯桃墓前,赴阴间二人共战荆轲,将他驱逐。而且二人合葬在一起。所以人们崇敬其义气,奉二人为坟墓的守护者、捍卫者,依赖他们保护墓主人,使其不受野鬼侵害。</p><p class="ql-block"> 开路神显道神的后面是都魁。都魁蓝面红须,面目狰狞,金盔金甲,骑乘着猛虎,手举钢鞭,怒目以视。起到呵斥闲人,驱逐恶鬼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然后就是焚烧的扎彩冥器。我公公生前坐包月车,所以我的姑姑们给他糊了一辆,还带着拉车的车夫。几位姑奶奶还给我公公扎了四个侍女老妈子,端着茶壶茶碗、水烟袋、洗脸盆等等生活用具。我公公爱听曲艺和戏曲,我母亲就给他糊了八个绢制的仙女,都是古装的,吹打拉弹唱,一应俱全。这些烧活明器都是精工细作,非常讲究。再后面则是金山银山、金库银库(内装焚烧后供死者使用的纸钱)。这些都是精致的美术工艺品,已经所费不赀。我们家没有像范竹斋家的排场,他老娘出殡时,烧一所纸糊的大四合院,外加一辆纸糊汽车。我家半年合同价比,但这也够瞧的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冥器后面有一拨蓝色的旗帜、屈盖伞,吹鼓手吹吹打打,后面抬着一座铭旌亭。铭旌亭有两丈四高,由16个人抬着,在哀乐中前进。按照当年习俗,铭旌上要书写亡人生前的官衔,以显示尊荣。我公公是位商人,没有做过官,但也未能免俗,在铭旌上大书清代的“光禄大夫”的称号,来支撑局面。铭旌亭后面应该是诰封牌,他没有受过清政府的任何诰封,当然就略去不提。</p> <p class="ql-block"><b>二、仪仗队的执事——五个大座(主体部分)</b></p><p class="ql-block"> 仪仗队的主体应该是六个大座,即铭旌、影亭、炉亭、松亭、香亭、家庙,号称六个“大座”。由于民俗出殡的习惯是取单数,忌双数,所以把铭旌放到仪仗队的前导部分。就留下五个大座了。因为本家已经死了一个人,理应要单数,不能用双数。如果六个大座,恐怕闹重丧。五个大座如下:</p><p class="ql-block"><b>第一座就是影亭</b></p><p class="ql-block"> 前导部分是一队洋鼓洋号。鼓手号手,一律穿白色军礼服,肩头从左到右斜挎着蓝色的绶带(是放勋章的礼带),帽子上有一只白丝穗子矗立着,这是军阀时期的将军们大帅们专用的服装。军阀们倒台,到此时就成了军乐队的服饰,想想当年,看看现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是极大的讽刺。</p><p class="ql-block"> 影亭是蓝色轿帷,金漆轿顶,显得庄严肃穆。前导部分是八个蓝色彩谱。突出哀戚气氛。影亭内置手绘亡人影、也有的人家放置死者的照片的。手绘的亡人像叫做“影”,大多是穿清代的官服,袍套靴帽,谱挂朝珠,大红顶子,是放在灵堂里供家属亲友们祭祀用的。我公公的影亭放的是照片,特别亲切慈祥,平易近人。</p><p class="ql-block"><b>第二座就是炉亭</b></p><p class="ql-block"> 炉亭是一个大轿,说是炉亭,其实轿里摆放的是一座大鼎。大鼎上面站立着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示意为跨鹤西去。轿帷是古铜色的。前导也是古铜色彩谱,彩谱上有白色的丹顶鹤。由人举着上路。寓意死者,西方接引,他的灵魂到达极乐世界。彩谱后面有一棚经,是大悲院的和尚唪经。他们身穿深土黄色的僧袍,斜披着大红绸子缝制的袈裟,用金线绣着砖形图案。手持管、海笛、笙、横笛;九音锣、铛子、手鼓、行磬、铙钹、大镲。走在后面的是主座法师,头戴五佛冠,俨然长老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第三座是松亭</b></p><p class="ql-block"> 松亭饰以翠绿色松柏枝缀成的轿帷。前导部分也是用绿色松柏枝做成的彩谱,松幡、松伞。说是松亭,要分别男女。如果死者是女眷,则按照四季的时序摆放应时应节的四季鲜花。死者是男性就摆放松栢树。这就是上文所说的松柏苍翠可以辟邪除祟的意思。同时也象征死者虽然谢世,但身后哀荣,犹如松柏翠绿,福荫后代,生机盎然,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 松谱后面有一棚经,是天后宫道士的唪经。他们身穿各颜各色的羽服鹤氅,头戴道士帽,手持和上述大悲院和尚一样的法器,但演奏的是道教音乐。主座法师头戴高高的道教法冠。</p><p class="ql-block"><b>第四座就是香亭</b></p><p class="ql-block"> 香亭里摆放的是攒斗。</p><p class="ql-block"> 攒斗是把股香集中在一起燃烧。集中的做法是:把股香一股一股或一封一封的香束竖立在地面上,摆放成一层圆形平面,在这平面上再摆上一层,但直径略小。层层加码,一直摆到第九层。形容股香攒起来直达九天星斗,所以叫攒斗。攒斗要从最顶层燃烧起。香云缭绕,宗教气氛极为浓郁。</p><p class="ql-block"> 香亭里的攒斗,并不是使用真香,而是用类似吃饭用的筷子一样的细竹木棍制成的假柱香。木棍涂以土黄色,很像是锯末做成的。木棍头部涂上一点红漆,表示香束正在燃烧。香亭饰以湘色的轿帷。前导是香谱,也是用细小的木棍做成的假柱香,挂住香谱上,走路时香束摇摇摆摆,稀里哗啦的作响。香谱之外还有串灯、香伞等等。</p><p class="ql-block"> 香谱后面有一棚经,是一道禅经。和尚们身穿黑色的僧服,披着红布的偏衫(袈裟),非常朴素。光着头,并不唪经,没有各种法器,只是手持行磬,默默前进。禅经是达摩老祖流传下来的一支佛教,他是西域高僧,不通华语,所以面壁十年,不说不道,讲究顿悟,只是在心里念经,嘴里并不出声,叫做参禅。但聘请他们,价格却比其他僧道昂贵得多。</p><p class="ql-block"><b>第五座 大座就是家庙</b></p><p class="ql-block"> 家庙,是一座抬着行走的平面台子上摆放着一座大四合院。两层楼的模型,具体而微,惟妙惟肖。起脊的屋顶,门窗能开能合,墙体是“磨砖对缝”,髹着大漆。是一件精雕细刻的精致美术工艺品。我公公的灵枢就放在家庙北边正房的屋里。</p><p class="ql-block"> 家庙的前导是白色的彩谱,都是莲花座的经幢。还有提灯提炉、宫扇、龙凤羽扇、盘炉、屈盖伞、云、罗、伞、盖,花、罐、鱼、长的供奉标帜,亲友们送的挽联等等。这些挽联,一律白色宣纸书写,各种字体具备,宛如书法展览。仪仗后边的乐队班子是小吹。</p><p class="ql-block"> 小吹的乐器有横笛、南弦子、琵琶、星子、小锣、九音锣、行鼓等等,演奏的都是大十番、小十番之类的轻音乐。细声细调,绝无前边各队吹鼓手的大声喧哗,震耳欲聋的现象。因为后边就是孝眷和棺罩的队列,此时需要哀戚沉痛的气氛,所以家庙行进,显得特别安静和雅致。</p><p class="ql-block"> 各大座和各棚经都用各种执事隔开,分成各个单元,一组一组的前后排列,井然有序,共同组成大殡的主体部分。</p> <p class="ql-block"><b>桐木大杠孝眷扶榇亲友送殡</b></p><p class="ql-block"> 家庙后边就是八对清道旗,八对香幡引路,长长的送殡亲友宾朋的队列,到场的达到一百多人,他们聚集在我们家徒步跟随着家庙的小吹乐队前进。并不是整整齐齐的队列,而是三三俩俩的凑在一起,边走边谈;也有的是一个人独自步行。</p><p class="ql-block"> 送殡亲友后边是二十多对桐木,由一些十几岁的穷孩子举着走路。他们又叫打小工的,都是临时招雇来的。跑一趟也就是给十几个大铜子而已,但对于他们可是不少的收入,足够果腹了。</p><p class="ql-block"> 桐木后面大伯父由茶房搀扶上路。扛着孝旛,拄着糊着白纸的拐杖(俗称孝子棒)。</p><p class="ql-block"> 在他后头有一个请来的扔纸钱的,此人也姓刘,技艺最为精湛,他能把厚厚一沓纸钱高高的抛上天空,在空中分散成单片儿,漫天飞舞,引得路人为之喝彩。</p><p class="ql-block"> 随后就是打响尺的。打响尺的是灵柩大杠的总指挥。他拿着一根檀木的横尺,用另一只木棍敲击,发出清脆的当当响声。而抬着棺罩大杠前进的杠夫们,都要按照响尺的号令迈步,因为两根粗大的两丈多长的红漆木杠,捆上许多横杠,上面再加外面罩上绣着寸蟒的锦绣棺罩,赤金的宝顶,四个犄角儿安着八宝黄绒灯笼穗儿。足有吨多重,杠夫步履凌乱,难免倾斜颠覆,所以都要服从打响尺的号令,不能任意单独行动,以示整齐划一。</p><p class="ql-block"> 杠夫们都要提前剃光头洗澡,一律穿着深绿色带大白点的衣服,头戴碟式毡帽,上插穗的冲天繐的独翎帽,穿靴子。一个个显得特别精神。</p><p class="ql-block"> 棺罩大杠后面就是孝眷家属的车轿了。长辈坐轿,头一顶轿是公公的妹妹。第二顶轿是我大嬷嬷和二嬷嬷。第三顶轿是母亲和四婶;第四顶轿是五婶和堂姑姑。至于其他眷属和我们弟兄,则步行跟在后面。</p><p class="ql-block"> 再最后有四个黑红帽,肩头斜挎着蟒鞭,骑着马押队,起到保安的警卫作用。</p><p class="ql-block"><b>路祭谢孝轻车简从</b></p><p class="ql-block"> 出殡的队伍,在公公的棺材起灵,抬上大杠,罩上棺罩时,前队已经出发上路。长长的队伍,迤迤逦逦从黄竹园大门走出,看出殡的人们把道路面挤得满满的。</p><p class="ql-block"> 棺罩大杠才走出几步,开道锣开道旗已经从黄竹园走到西门路口,棺材刚刚走到西门路口同时,前导已经到达大水农了。走到下街口,与有公公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和下属,他们摆设香案路祭。父亲弟兄从队列里出来,向长辈们磕孝子头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 棺罩大杠走到大水农之后,顺南而下向西转到达黎家屋堂,是自家外迁的堂兄弟,他们摆设香案路祭。我父亲弟兄从队列里出来,向本房的长辈们磕孝子头表示感谢。顺黎家屋堂门前的小道直奔南竹山坟地了。快要上山时全部仪仗执事都停顿下来,进行整顿。</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殡葬的主体部分,铭旌、和影亭、松亭、香亭、炉亭五个大座和大座的先导彩谱,以及旗罗伞扇第执事,先行解散。</p><p class="ql-block"> 随队前进的和尚、道士、禅经师傅,洋鼓洋号,也全都退回自己的庙宇和单位。</p><p class="ql-block"> 各个打小工的、搭抬旗帜的、扛桐木的、打响尺的、扔纸钱的、举竹竿叉子的、黑红帽、也都领钱散去。</p><p class="ql-block"> 各顶孝轿、马车也都解散回厂。姑姑、嬷嬷、母亲、婶婶等等也都下轿,改坐几辆雇来的马拉的大排子车代步了。</p><p class="ql-block"> 全部执事只剩下开道锣两面、开路旗四面、以及小吹、家庙,和几名吹鼓手。再有就是那些烧活冥器,就是开路鬼、磕头鬼、方相方弼、都魁、金山银山、金库银库了。</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直到南竹山坟地。当年的南竹山一片荒凉,走了多时,沿路不见几个人影。现在的南竹山一带已建成许多大型花炮厂,别墅林立,真是改地换天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走了一会,终于到达墓地,伴随着吹鼓手的演奏声音,把我公公和曾氏婆婆合葬,与此同时,茶房和执事人等把带来的烧活冥器点燃,付之一炬。大家哭哭啼啼的完成下葬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到这里全部送葬行列基本完成,我父亲把他理应继承的一份遗产,分文不取,全部拿出来,还搭上不少外债,办了一件所费不赀,但在老大瑶非常“光彩”,却很有影响的丧事,满足了耗财买脸、毫无意义的虚荣。</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社会,特别讲究这样的葬礼,不这样似乎就是不孝,招人蜚议。于是只得打肿脸充胖子,就是倾家荡产也要办一个声势浩大的殡葬。即使如此,也在所不惜。</p><p class="ql-block"><b>回灵安灵谢孝</b></p><p class="ql-block"> 埋葬完毕,就是回灵了。回灵时和出殡时的气息迥然不同。声势浩大的仪仗执事队伍只剩下开道锣两面、开路旗四面、以及小吹、家庙,和几名吹鼓手。因为家庙里放着我公公的灵主牌位。大家搭抬着道具,偃旗息鼓,静默无声的步行回家。我父亲母亲和伯、叔、姑、婶、嬷嬷以及孙辈们,也分别回到山下处,开道锣打响,开路旗展开,家庙抬起,直奔黄竹园大院门前。这就是回灵。</p><p class="ql-block"> 这时吹鼓手奏起大乐,茶房从家庙里取出祖父的神主灵枢,摆在堂屋的供桌上。家属进门要迈火盆,象征今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发给每人一块糖块,象征今后的生活越过越甜美。然后按家属辈分、孝子、孝媳、婶嬷姑们、亲友们向神主灵枢磕头,这就是安灵。</p><p class="ql-block"> 回灵、安灵的程序,按部就班的完成。经过一两个月的折腾,大家都人困马乏,疲惫不堪了,于是开始休整。在此期间清理账目,分配遗产,交割手续,处理售后。与此同时我父亲以及叔伯们还要奔走各家各户,到亲友家作礼仪上的谢孝,感谢大家亲临送殡送葬的辛劳。这就是我公公出殡的总体情况。</p> <p class="ql-block">  那时,儿孙们虽然失去了疼爱他们的公公,但是穿着孝服,看着僧道念经和道场的绘画,以及出殡时旗罗伞扇、烧活冥器、大座家庙、彩谱串灯。感到新奇不已,由于年纪小只知道玩耍嬉戏,后来看得多了,开始记忆其特征,并以民俗的视点研究其渊源,这是浏阳扑京城后尘,亦步亦趋,有别于一般的丧葬礼俗,作为历史上的遗迹,让今天的人们知道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浏阳大户人家殡葬习俗大致情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