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青朴修行地:藏传佛教的终南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青朴修行地:位于西藏山南市桑耶寺东北15里的纳瑞山腰,海拔4300米。“青”指当时这里的青氏家族,“朴”是山沟上部的意思。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理想的避暑御寒之地,是朝圣者的圣地。青朴与桑耶寺共负盛名,藏族人认为到了桑耶寺而不去青朴,就等于没到桑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到了桑耶,没有理由不到青朴。108个修行洞,108个泉眼,108个天葬台,众多扑朔迷离的传说,牵动着每个旅游者的心弦。午餐过后,我们向着下一个目的地青朴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青朴位于桑耶寺东北15公里的纳瑞山腰,海拔4300 米。一路上,关于莲花生大师的传说不断。在离桑耶镇不远处,荒漠大地上,有一片白玛草凸现,状如牡丹。据说,莲花生大师在青朴花了三年三月又三天,才修成密宗。功成之日,大师三步就从青朴走到此处,每步脚印都长出了边玛草,偌大山脉只有三处长此植物。闭关三年,大师身体已相当虚弱,途中得一山羊相助,为感激救命之恩,发功将山羊形象印在了岩石上。从边玛草往前走远处,有一条小溪,溪边一块岩石上,山羊形象清晰可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西藏,一般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草木就很难成长,青朴周围同样海拔的山峦大多黄土荒山,山顶上还留有积雪。但青朴所在的山沟却溪水潺潺,野花遍地,草木茂盛,鸟类繁多,一派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景象,宛若置身于“山上的江南”,别有一番天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位于陕西的终南山,是内地著名的修道圣地,自古以来就是隐士的天堂。千百年来在终南山修行过的人难以计数,姜子牙、张良、李白、王维、孟浩然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且终南山至今仍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据说现在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无独有偶,在西藏也有一座著名的修行圣地,那就是位于山南地区的藏传佛教神圣的青朴修行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青朴修行地所在的山腰三面环山,状如一把太师椅,而向山下放眼望去,视野非常开阔,世界上最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江匍匐在脚下。青朴沟四周更是溪水潺潺,草木繁盛,这般气象,即使以汉文化中神秘的风水学说来衡量,也是西藏难得的宝地。这里最早因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师、印度僧人寂护、大译师白若扎那等吐蕃时期的著名高僧在此修行而闻名。据说,在青朴修行,念一遍六字真言,胜过别处念百遍,在青朴修行一天,功德胜过在别处修行一年。因此吸引了无数藏传佛教信徒来此修行,此后但凡知名的高僧大师也多修行于此地,连吐蕃王朝第三十七代赞普、中兴之主赤松德赞也按捺不住向往之情,离开拉萨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来到这里,希望能以虔诚礼佛换来王朝的永固和深厚的福报。相传,历史上这里曾有108座修行洞,修行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得道高僧。“天下名山僧占多”。西藏也不例外,能被这些在藏传佛教中神灵级的大师们选中并长驻修行的地方,自然想不神圣都难,只是不知到底是僧因山名,还是山因僧灵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温杂拉康:僧尼共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据说这座叫“温杂拉康”的寺庙最早是由喇嘛丹增和尼姑德钦主持的,他们来自青海,双双出家,四处云游,最终选择了青朴作为归宿。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终于建成现在这所寺庙。 喇嘛丹增和尼姑德钦成为青朴山上密修伴侣,他俩按自己的方式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正应了佛经上的一句话:“佛本无限制,要在打开心门、自然解脱。”上山唯一的道路是从寺庙中间的一扇小门穿过的,看起来,这座寺庙才像是青朴修行地真正的护法山门。因为此行主要是为了探寻山上的青朴修行地,因此对这个名不见经传但又僧尼同住引人好奇的寺庙并没有怎么留意。略加停留后,便径直穿过小门,拾级而上,直奔青朴修行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从山腰向山上看,只见草木葱郁的山沟中许多小屋若隐若现,看上去似乎并不遥远,但走起来却让我们吃了一惊。山上也陆续有朝圣者和旅游者下来,多半是藏族人。问上山还有多远,说是不远的,走差不多两个小时就能到啦。走两个小时,他们居然还说不远,对来自内地的汉族人来说,能到这 4000多米高海拔的地方已是不易,如再爬两个小时的山,无论如何也会让人闻之色变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修行小屋:寻隐者不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既然历经艰难到了这里,就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又有何颜面到这以修行著称的圣地呢。踩着坑坑洼洼的石阶和土路,喘着粗气,走走停停约一个半小时后,终于看到了第一个修行者的小屋,这是一座泥石垒起来的小屋,但门却锁上了,可谓是“寻隐者不遇”啦。再向前走十来分钟,看到了第二个泥石小屋,墙面上的一块石头上写着红色的“150”数字,显然这是修行点的编号,说明这里的修行点至少有150个,远远超过传说中的108座修行洞的数量啦。门楣上挂着一块当地公安局派出所颁发的牌子,上面写着编号13,修行者姓名卓卓,法名土旦仁增多吉,来自青海玉树州囊谦县,1989年就来此修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小屋的门虚掩着,轻敲几下,听到里面传来一声苍老的声音,似乎是用藏语讲的“请进”。推门进去,尽管外面阳光灿烂,但屋里光线十分昏暗,连墙壁、物件都是黑乎乎的,散发出一股酥油奶渣混杂的气味。凝视了好久,才隐约看到里面狭小的空间里端坐着一位身穿藏传佛教袈裟的老僧人。出于对修行人的尊重和打扰清修的内疚,我们供奉了一些钱,老僧人双手合十分表示感谢。但与他交谈却甚是困难,想是数十年枯守青朴修行,也少与人交流,语言功能退化的结果。临别之时,我问能否给他拍个照,他笑着摇摇头婉拒,说修行之人,不留片影。告别老僧人后,我们继续前行。路边不时闪现出一个个修行点,有的是简易的小屋,有的是狭窄的山洞。这些小屋普遍仅一人高,状如内地农家的鸡舍;山洞仅在外面砌一道泥墙,用以挡风遮雨,小的里面仅容一人栖身,很是简陋艰苦。转过一道山梁,来到了一个墙上标记为“1”号的小屋前,见门敞开着,便轻叩门走了进去,见里面的墙壁其实就是山洞的岩石,里面又矮又黑,根本无法直起腰来,岩石上还滴着水。靠近门的一侧端坐着两位穿着红衣的僧人,其中一位中年红衣僧人戴着深色近视眼镜,很有学者风度,由于靠近门边,脸色看起来很是苍白,显然是长期在阴暗处光照不足的缘故。里面一位年纪较小的僧人应该是徒弟,脸色高原红,正在一脸肃然地打坐静修。看到我们一脸真诚和善并供了香资,他们也向我们点头致意,但却面无表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走出1号修行屋,再向上走,看到前面有一座山头,山顶上都是巨石,巨石上面供着嘛呢堆。山边上立着一座藏传佛教白塔,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这时一位身穿橙色上衣、棕色毛线裙的修行者从山边的一处修行屋里走出来,我与他用藏语打了声招呼:“贡康姆桑(您好)”。他竟用汉语跟我们说话,这让我们感到很惊喜。他向我们介绍,这座山叫“铜色吉祥山”,山顶上曾是当年莲花生大师修行的地方,巨石上还留有莲花生的脚印。他修行的山洞夹在另两个修行点中间,看不出编号,只留着门一般宽的小弄进出,里面仅三四平方米大小,十分阴暗潮湿,里面摆放着一张床、一条茶几、一个小柜子,床上凌乱地堆放着被褥、僧衣等衣物,还有一个很大的转经筒。茶几上摆放着一些朝圣者供奉的纸币,柜子上摆着一些金属器皿,大概是法器吧。石壁上悬挂着几幅唐卡,颜色已经发黑。我进去以后,里面几乎没有可容站脚的地方。在交谈中得知,这位修行者名叫扎波,四川康定人,属于康巴藏族。1957年生,34岁时来到青朴修行。为了证明所言不虚,他竟拿出身份证给我看。他说年轻时去过,到这里修行后就再也没有下过山。我问他为什么要从四川来这里修行,他说这里离佛祖最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莲师洞:大师当年修行圣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翻过铜色吉祥山,又爬了差不多近百米高,极目四望,这里已经是整个青朴修行地的最高点,青朴沟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修行者的石屋、山洞掩映在葱翠的树丛中,看起来如火柴盒般大小。雅鲁藏布江像一条蓝色的玉带横陈于山脚,天空蓝得叫人心醉,朵朵白云在头顶徜徉。眼前豁然出现了一座白色的藏传佛教寺庙,在山上很是醒目。在这样海拔近5000米高、严重缺氧的山上建造一座如此规模的寺院,令人想到安徽黄山光明顶上建的宾馆,山西恒山悬崖上建造的悬空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此时山上杳无一人,走到庙前轻轻叩门,一会儿一位年轻的红衣僧人打开门走了出来。问莲花生大师当年的修行处怎么走,年轻僧人恭敬地合掌说,莲师修行洞就是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他把我们引进殿内。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殿堂,十分敞亮,更增添了几分庄严。在交谈中了解到,年轻僧人名叫扎西,来自山下著名的桑耶寺,这座寺庙是桑耶寺下辖的,莲花生大师当年修行的“红岩洞”就在这里面,当地人俗称这里为“莲师洞”,藏语称为“扎玛格仓”,每年桑耶寺都要派僧人轮流到此修炼和管理。我猛然想起桑耶寺就是莲花生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邀请创建的,是西藏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庙,而莲花生大师也由此成为藏传佛教开山祖师。在此之前,莲花生大师就在青朴修行地修炼了三年半时间,而青朴修行地也因莲花生大师的修炼而地位尊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走进殿内,看到四壁供奉着文殊菩萨、弥勒佛、莲花生大师等诸多佛像,但更令我们好奇的是,殿堂地面的木地板正中央,镶嵌着一块一平方米见方的菱形石板,黑黝黝的光滑锃亮,还用栏杆围起来。扎西说这块石板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女儿莲花光公主留下的。公主17岁时就病故,赞普很伤心,把遗体带到红岩洞。莲花生大师运用法力,把公主的神识引回遗体,又对她进行灌顶,给予《空行心滴》传承和嘱托。公主复生后,虔诚向佛,潜心修炼,这块石板就是公主修炼时双膝长期跪拜留下的遗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大殿里面有一石洞,洞口有色彩艳丽、雕刻精美的木门,进洞处用铁丝护栏隔离,只能在护栏外面瞻仰里面莲花生大师的塑像,这便是青朴修行地的灵魂、莲花生大师当年修行的“莲师洞”。洞顶石壁乌黑,灯光昏暗,但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藏传佛教信徒不远千万里来此朝拜,追寻莲花生大师当年修行的踪迹,表达内心的膜拜与崇敬,以求来生的解脱和福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走出“扎玛格仓”殿门,已是傍晚时分,但依然有几批上山的信徒来到莲师洞朝拜。在下山的途中,我一直在想,修行固然是一种理想与追求,但是否都要放下一切到青朴来修行呢?如此多的人来山上朝拜,向往在青朴隐居修行的日子,但又有几人真正想留在青朴修行呢?修行其实重在修心,心有所求,何处不是修行之所?只要以修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我们的内心就会平静许多、淡定许多,达观许多。青朴修行一天,胜过别处一年,也许与青朴修行者相比,只是解脱和彻悟的进境慢一些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修行人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青朴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历代以来众多高僧大德和凡夫俗子,都将这里当成修身悟法的圣地,相传没有桑耶寺之前,佛教文明已在青朴降临,印度高僧寂护开始在青朴的山洞里为赞普君臣讲说佛法教义。因莲花生、赤松德赞、白若扎那等吐蕃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最先在这里修行,加之此地环境幽静典雅,曾有不少名僧大师修行于此地。人们认为到了桑耶不去青朴,就等于未到桑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据说,青朴除风景优雅外,还保存了大量名胜古迹,佛教大师们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圣迹,在石窟红岩格乌仓内神奇的岩石上,有真实可见的天然生成的坛城。在莲花生大师修行的洞外左上方,也有一石洞。在此修行狭窄的空间,简陋的生活设施,一群群修行者却愿蛰居于此,完成自我修炼的升华。仰望整个青朴山,点缀着的白色建筑就是修行洞,据说现在有246人在此修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青朴不仅地上文物丰富,而且地下还埋藏着未被人们发现的大量文物。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大阇黎莲花生也在青朴等地翻译出关于《秘密金刚盛续部》经中的许多修法,而装入那不坏的宝箧中,盖印严封,并祝愿具缘有情者能获此法。”这些埋入地下的经书,通常称为“伏藏”。过去,有过不少的历史人物从此地取出过“伏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浪淘沙·青朴修行地礼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刘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放眼望青山,草木连绵,潺潺溪水润心田。遍野山花娇似醉,竞秀争妍。 葱翠树丛边,石窟荒峦,纵横沟壑少人烟。环境清幽多伏藏,胜似终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致敬众先贤,法力无边,闭关修炼具殊缘。寂护莲师兴密教,别有洞天。 上下两千年, 蜇居相沿,善男信女隐此间。石壁乌黑留圣迹,法脉相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