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涯,研不止”-----2023学年第一学期石井和新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综述

影子

<h3>  为更好落实新课标精神、推进石井和新市学片初中思政课堂教学改革,2023年11月23日,广州市白云区石井-新市九年级联片教研在美丽的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桃园校区)进行,本次教研交流的主题是“基于新课标的新结构教学评一致性”,石井和新市学片九年级全体道法老师参加,会议由广州市白云区石井学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组组长李碧影老师主持。</h3> <h3> 课例观摩</h3> <h3>  本次教研课例研讨由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桃园校区)梁静老师承担九上第八课第二框《共圆中国梦》,本节课以学生收集的《2024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的新闻导入,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引出对航天梦的思考,坚定学生对国家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自信;再以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为导线,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分析航天梦逐步实现的原因,通过学生收集展示的我国其他各方面取得成就及原因,也是对前面1-7课所学内容的自我评价;在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归纳总结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航天梦的实现还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以景海鹏的四次飞天感受,让学生从中体会自信中国人的表现,也提高学生对发展的自信,通过适应性评价,完成自己的筑梦计划书,并且可以寻求父母、老师的建议,多方评价促进个人梦实现,一个人梦助推中国梦的实现!</h3> <h3>梁老师在教学中聚焦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教知识向增能力转变,从浅层思维向高阶思维进阶,做到学有所导。</h3> <h3>梁老师把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内容,请学生家长到课堂来帮助学生如何实现个人梦作指导。</h3> <h3> 课例点评</h3> <h3>广州市白云区大朗中学潘振金老师评课内容:<br>1.从教的角度:梁老师采取议题式教学模式,围绕两个子议题——实现中国梦,契机何在?实现中国梦,国家该何为?开展《共圆中国梦》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落实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如何实现中国梦,拓宽学生的思维。<br>2.从学的角度:用探究活动——从中国梦实现的原因到个人筑梦计划,链接学科内容和教学情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引导学生坚定理想新年,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br>3.从评的角度: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观念,把学生的观点罗列到黑板。</h3> <h3>彭加木中学唐金兰老师课堂点评:<br>梁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很好的“教学评”一体化的示范课。首先教方面,梁老师结合新课标要求,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大单元结构,在教学评的框架下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备课;在教的过程中依托时政情景,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提练信息的能力,运用核心的大概念知识分析解答问题,不但从中生成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在学方面,学生依据情景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能比较灵活运用书本的大概念准确地分析问题,通过探讨老师预设的问题,学生达成对知识的认识——认可——认同——认定的四个水平进阶,学生依托真情景习得的知识更深刻、更牢固、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最后在评价方面,老师运用了学生互评、老师指导性评价、他人的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维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正面积极的评价氛围中更积极大胆地开展知识的学习,让课堂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h3> <h3>广园中学王煜老师的课堂点评:<br>1、形成议题问题串,激发学生求知力<br>在议题式教学中,议题是教学的纽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设计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前提,好的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力,有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梁老师这一节课在总议题“共圆中国梦”下设计了三个子议题,分别式“实现中国梦,契机何在?”、“实现中国梦,国家该为何?”、“实现中国梦,人民当何为?”在各个议题之下,梁老师设置了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贯穿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在问题的探究中激发学生求知力和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以及素养的养成。<br><br>2、创设议题情景,提升学生思维力<br>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教学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议题式教学中,情境是教学过程的载体,承载着建构学习内容的功能。梁老师这节课选择适合学生、适合教材并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点的载人航天大创设议题情景,一镜到底,通过情景的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内化,知识讲了,素养提了。<br><br>3、建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更精准一些。梁老师的第2个教学目标是通过合作探究,材料分析,探究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这个目标的制定明确了怎么教和学什么,但是没有明确要达到什么程度(目标),因此,可以继续完善目标的制定。</h3> <h3>景泰中学林武生老师的课堂点评:<br>感谢梁老师给我们新市、石井片初三的老师们带来一次富贵的学习机会,梁老师整节课立足课标,应用新结构,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关键能力的培养。整节课从时事播报,小组合作讨论,向榜样人物致敬等几个环节的设计合理,符合当前基于新课标新结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整节课小组合作讨论,小组成员展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和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次,整节课以重大时政航天梦为大情境,进行对大单元的教学的探索,课堂中牢牢围绕如何实现中国梦,如何争做自信中国人的几个大概念来展开,循序渐进的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对学生们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h3> <h3>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张斯老师的课堂点评:<br>梁静老师的课堂整体有设计感,将2024年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发布的新闻播报作为贯穿整课的素材,有系统的思考。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中考方向,围绕“实现航天梦”的素材归纳出“国家、人民分别如何去实现中国梦”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将我国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概括后用表格呈现出来,化繁为简揭示“自信的底气就是我们取得成就的原因”,阐述“坚持做有自信的中国人”的这一难点内容。选用的几个关联素材由浅入深,有深度;回顾拓展,有广度;几个素材之间环环相扣,自然流畅,思维缜密。在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适配材料中的知识点的时候,梁老师及时归因,注重学法指导和规律总结,体现了她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应用,教学基础扎实。尤其令我佩服的是粱静老师班上学生学科素养高、学科能力训练到位,学生能通过课堂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将中国各个领域成就提取出来的过程中能准确地将知识点与各素材进行适配,做到这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注重对学生学科能力思维训练才有的结果。<br>  整堂课通过老师提问和评价,生生互评等方式,形成过程性评价。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概括材料能力,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品格价值观等,完成教学评一体化。</h3> <h3>主题发言-----《基于新结构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究》</h3> <h3>白云实验学校黄燕华老师发表了《基于新结构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究》的主题发言,她说明了新结构教学评一体化的定义,强调了基于新课标,落实大单元教学,通过“教学评”循环发展螺旋式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教师应强化素养导向、以评育人,优化设计大作业,采用形成性评价、基准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学生知行合一学思并行,做到评有明目,实现立德树人学科目标她在探究基于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时,根据她自己平常的教学感悟,提出了9个策略:立足新课标,应用新结构教学评一体化框架;立德树人,坚持生本意识;树立正确教材观、用好道法教材;突出大单元大概念结构化教学;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创设结构化问题情境;注重多维评价,重视学生价值观和思维培养;及时反馈指导,适时改进和调整;了解学情,增加教学趣味性以及基于新结构教学评的大单元作业群的设计示例等。黄老师将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群组作业设计将选择权还给学生理念也获得了大家的支持和鼓励,黄老师也获得了满满成长的快乐。</h3> <h3>  经过本次研讨,教师们深有感悟: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应运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解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特别建议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知识、能力、情境、水平四维一体定准教学目标,以综合目标促成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真正做到教有指引。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学中应精准把握大概念,巧妙创设大任务,关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高阶思维,从教知识向增能力转变,从浅层思维向高阶思维进阶,做到学有所导。应强化素养导向、以评育人,优化设计大作业,采用形成性评价、基准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学生知行合一学思并行,做到评有明目,实现立德树人学科目标。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思政人的历史使命,要重在实践、回归生活、提升能力、终身发展</h3>

学生

教学

老师

素养

评价

课堂

议题

探究

新课标

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