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随感

雲岡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随感</b></h1><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雲岡</h3><br> 今年2月12日,春节后不久,一个偶然的机遇,去了一趟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雕塑园。<br> 那天,天有点冷,进入雕塑园后,零零星星飘起了雪花。<br>在那里,穿梭往返,逗留了好几个小时,我被那一件件富有创意的雕塑作品深深震撼了。<br> 民勤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三面被沙漠包围,如一把楔子,楔入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中间,阻止着两大沙漠的合龙。在民勤,沙漠的浩瀚雄浑、沧桑壮美,人与自然的顽强抗争、生命力的坚强不屈,尽显无遗。<br> 谁能想到,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在这么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会生长出这样一片艺术的绿洲呢?或许,这也是冥冥之中天造地设的一种机缘巧合吧。<br> 置身沙漠雕塑园,如同走进一片雕塑艺术的丛林。徜徉其间,用心感悟那100多件出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雕塑艺术家之手的独一无二的雕塑作品,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细看介绍,这些作品分为“自然•创新•共享”“人文•绿色•发展”“丝路之梦”“丝路驼声”等主题,用不同的材质做成,以全新的生态理念、文化符号和艺术风格,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人与沙漠和谐共生的理念,展现了沙漠与艺术的完美融合。<br> 艺术具有一种能够触动人心、改变思维方式、传达情感和观念的能力。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达,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激发人们的思考。在沙漠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用艺术植入的方式,不仅会使这种独特的环境更加美丽,还能够引发人的警醒和反思。这种介入不仅仅是为了改变环境、记录美好,还可以给周边的人们带来世界的丰富和艺术的魅力。<br> 雕塑作品凝聚和物化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使人们的审美观更加具体化。雕塑作品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艺术品,它是由艺术家经过观察、思考才创造出来的。它反映的是雕塑家对生活的理解,是雕塑家对生活经验与感受的浓缩。因此,雕塑艺术能够唤醒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能够促使我们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追求不断向前,让我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br> 进入沙漠雕塑园,起初,我想把每个雕塑的主题拍摄记录下来,但记录了几个主题后,我感觉自己的想法跟作者的原主题不尽一致。比如,从远处看到那个头顶长出树苗的雕塑,我第一感觉就是“思想之树”。但走近一看介绍,作品的主题叫《梦》,是艺术家段秀森的作品,以钢材焊接的头部及砂土,与树木相互并置,隐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铁栅框格是囚笼也是保护,象征人们在治沙过程中与沙漠的调和与对峙,微闭的双目是大地的悲怆,也是人类的疼痛。还有一个作品,主题名称叫《雨润》,是用不锈钢镜面抛光制作的,作品的寓意为“丝雨润无声”,作品利用材料的特性,将天、地、人连接在同一场域中。但我走近这个作品,进入“丝雨”的丛林,从下往上仰拍,却发现这些雨丝就像一支支利剑,直刺苍穹。<br> 自此,我不再去拍摄这些作品的主题名称和寓意,而是看完每一尊作品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些作品。我觉得所有事物都由多面性,只需要你换个视角、换种思考去仔细考量、认识,就能体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来。一件好的艺术品,其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的表现力、创新性、审美价值、历史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在于它能够留给人无穷的想象。<br> 沙漠是空旷、无垠的,也是雄浑、苍凉的。民勤沙雕艺术园中的雕塑作品,利用沙漠沙丘、缓坡地形远近布局,将雕塑艺术与民勤防沙治沙深厚的文化蕴含相结合,凸显着艺术与生态结合的震撼,传播着人沙和谐共生理念。这些雕塑群像或是对沙漠中顽强生命力的张扬,或是对人类局限性思维的突破,或是对文化文明多样性的包容,充分彰显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让沙漠因艺术更加多彩,让艺术因沙漠更具灵气。<br> “让大漠不再荒芜,让行走不再寂寞。”民勤人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终于学会与自然握手言和,在长期的共生关系中,沙漠使人有了敬畏之心,也让人们在适应了沙漠的无常后接纳了其无穷的魅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