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所谓“大屋”,是指三庄镇北陈家沟村河东崖的一组民用建筑。它建有南北屋三排,东西院两进,整体呈田字型结构,依河而建,系村集体的公用设施。</p><p class="ql-block"> 大屋建设之前,此处原本一片空地,北侧是村民的自留菜园,南侧是村集体的栗树林。清宣统二年(1900年),该村村民陈常烈在自家菜园中植银杏树两株,其中一株现今已长大成材,树高达17米,粗3.1米,冠径16米余,已然成为村中一景。</p><p class="ql-block"> 当时,南侧栗树林一直向东蔓延直至东山根,远近连成一片,遮天蔽日,蔚为壮观。据记载,当时村内大栗树有230株,而一般30年以上的栗树可年产50-100斤栗实,因此可年产山栗子万余斤,是村里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p><p class="ql-block"> 1947年,中共芦山区委成立后,区委发现这片栗树林是个既开阔又遮荫的好去处,便经常在林内组织召开区乡干部会议,被当地群众戏称为大礼(栗)堂。</p> <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 芦山区土改复查运动进入第二阶段时,村里召开“反奸诉苦”为主题的批斗会,会场也设在东山根栗树林里。开会时,在会场中央按一张大方桌,旁边摆一张长条凳。农雇委坐在条凳上,四周围满穷苦的群众。对待挨斗对象会根据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有蹲桌子底的,有蹲桌子旁的,要求头顶不能超过方桌子面,否则就是认罪态度不老实,当时俗称“蹲大桌子”。</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刮共产风,大炼钢铁,大办食堂,村里组织大砍树木,烧土高炉,做大锅饭。该村仅1958年就一次性就杀伐大栗树120株,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p> <p class="ql-block"> 1964年5月,村里组织本村石匠到西山开采石头,兴建大屋。前大屋共建10间,长(除峭)54尺(老尺),每页(瓦)3.4寸,每趟159页(瓦)。每面坡为10.5尺,每页(瓦)长占5.7寸,实用长162.5×宽16×2面=5200页(瓦),实用5250页(瓦)。后大屋长52尺÷3.4寸=153页(瓦),宽6.2尺÷5.7寸=11趟(瓦),总计3366页(瓦)。 </p><p class="ql-block"> 该村过去的副业、手工业原本就很少,只有一座油坊、两座粉房、一个木业组,季节性的还有匡丝坊、轧花等,零星分散于全村各处。该村常年从事副业的人员18人,每年这些副业收入在4500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大屋建成后,为了方便村民生活,除去匡丝坊、轧花两种副业外,其他副业均进驻“大屋”实行集中经营。按照规划,从西向东,前排依次是供销社、大门和卫生室(1964年建),中间依次是供销社仓库、大队仓库、木工屋(1959年建)和广播室,后排依次是粉房、老会计室、会议室村委和茧种站暖房;西侧沿河,自北向南依次是粉房、油坊、副业会计室、西大门、供销社宿舍及货运大门等。</p><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受中央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村里首次在大屋后院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年终表彰活动,以表达全体群众的喜悦心情。</p> <p class="ql-block"> 本村老党员陈常动,1946年入党,1958年9月起任本村支部书记,1982年7月退休。六十年代,他带领全村社员群众,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使社员免受了忍饥挨饿的痛苦。七十年代,他带领群众改山治土、兴修水利,夺取粮食高产、畜牧兴旺、林果丰富,创得了全县先进单位的光荣口号。为此,新华社、人民日报曾先后向全国报道过该村的先进事迹。大屋西大门外原有一棵大平柳,当时没有广播系统,他每天天不亮就爬上平柳树,拿着喇叭对全村广播,坚持了二十年如一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