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i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奔六了,回忆起奔五时的心境颇有几分感慨,故择篇飨与读者</i></h5><p class="ql-block"><br></p>  <h1>《知非集》得到诸位的大力支持,终于出版了。该集系我们夫妇合作,共同撰写。我以文为主,夫人以诗为主。录入赋与骈文、比较、家情、乡愁、旅游散文、诗等内容。</h1><h1>“知非”二字取之白居易诗句“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其意有三:一是岁已过知天命,知天命乃知是非也。二是知非之龄是明辨是非,而不辩是非之龄;明白是非而不显白是非之岁。三是知非之龄也是人生的分水岭,喜欢回忆,也能清晰回忆;喜欢总结,也该总结人生的时候,故用“知非”二字以明志。</h1>  <h5><i><font color="#ed2308">瓯江</font></i></h5>  <h1>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但不如意之中又冥冥感觉幸运!遇到那么多相助我们的人、相帮我们的人,有个幸福家庭,懂事儿子,幸运之人也!由此而感觉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更是美好的!年轻时,写文章、写日记等往往是宣泄生活的不如意,而知非之龄写文章,没有了年少时的烦恼和轻狂,写着写着,不知不觉中流淌出幸福和美好,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安逸!一切都是自然流露,真情所至。随遇而安,随景而游,随兴而赋,随心而文,随趣而写。看开得失,多了几分轻松和坦荡;看清世尘,生活更加惬意和安然;想通进退,少了几多期待和焦灼;想开得失,人生便是从容和豁然。</h1>  <h5><i><font color="#ed2308">瓯窑</font></i></h5>  <h1>对生活和工作的这片乡土,有无限的爱恋和崇敬。一处美景、一缕文脉、一次书法展览……总会触发幽思,不时有作赋冲动。本书录入一年多来创作的赋和骈文 23篇,多为歌颂、赞美家乡和感赏有感之作。</h1>  <i><font color="#ed2308">瓯绣</font></i>  <h1>人生百态,社会万容。纷繁的世界,千差万别,颇为迷眼,颇函雅趣。于是乎,拿不同地方习俗、习惯、习性比较,不做数据统计,不是理学比较,不想比出优劣,而是凭感觉来体现不同地区人文社会差异,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罢了,于是有了比较篇。</h1>  <h5><i><font color="#ed2308">瓯塑</font></i></h5>  <h1>故乡,是每个游子舍不下、忘不却的故土,那是童年的无忌、少年的无忧,每一棵树都有故事,每一条溪都有记忆。在外累了,就想有个港湾;在外闲了,就想有个去处。或许父母在,或许父母不在,但故乡总有一根线牵着,是一条根植于潜意识的线,永远不会断,而且越来越牢固和紧绷。于是,回家的心切了,想念父母的心切了。来到了故乡,看到父母殷切的笑容,有种真正回家的感觉。于是,我记录下家乡的风俗和对父母的眷念。</h1><h1>人的味觉功能是在出生时逐步建立起来的,出生在喜辣的地区,就好辣;出生在嗜酸的地区,也就好酸。妈妈菜的味道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自在与合口。回到故乡,到处是妈妈的味道。那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味道,几十年仍然那么亲切与合契。吃不厌,哪怕时间再长都一样,“妈妈的味道”让人终身无法忘却。这是对母亲的一份深情,也是对家乡的一份深情。</h1>  <h1>有丰富情感的人,诗与生活永远是一对伴侣。一处美景触动爱美的内心深处、一张美景的照片牵引夫人的情怀。触景生情、由情赋诗,一首首诗词油然而出,散发出作者尚美宁静的内心世界。于是,就有了诗篇。</h1>  <h1>人生苦短,见识苦少。我们甚是崇拜知识丰富的人,也希望自己成为知识丰富的人。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读书汲取的是别人现成的知识,是增加知识的起点,非常重要;行路得到的是现实世界的知识,是消化知识的关键,更加紧要;交友融合的是综合知识,是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路途有趣事和美景,有好人和坏人,也有不畅和困难,一次旅程便是一次百态人生的体验。把人生几次记忆清晰的旅程与感悟记录下来,也是人生的一个总结。</h1><h1>常观古典,每每欣赏到古人以书法的形式表达赋文,诵之留香,爱之难释,感觉是思想和视觉的双重享受。赋擅表意而蕴形,墨善表韵而藏意,两者相融,意韵更致。于是,就有了斗胆以个人名义发起“赋墨相融”活动之痴想,邀请书法家以我的拙赋为内容创作。不曾料想,得到浙江乃至山西、山东等地书法家慷慨相赐,求得墨宝近百帧。特别是林剑丹、肖耘春、张索等著名书法家不吝相赐墨宝,对于痴爱书法艺术的我,是鼓励更是鞭策!于是,特将各方家部分墨宝的照片编成第七篇——赋墨相融,以飨读者。吴永龙先生为本书题名,特表谢意!由于篇幅有限,部分书法家的作品不能全部入编,甚感遗憾。故以名单表谢,也敬请谅解!</h1>  文本内容,仅是我们个人思想的表达,由于水平、阅历和眼界的限制,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看官指阙为盼!<br>                                                                                 编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