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博物馆(三):庆阳历史文物展

云中良寄锦书来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人文初始: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考古成果表明,早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在庆阳地区就已经开始繁衍生息。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开创了农业文明,大约七千年前,第一批仰韶文化先民在我市肥沃的河谷地带开始定居生活。到了仰韶文化晚期,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形成许多类似西峰南佐遗址的大型聚落。随后的史前先民披荆斩棘,创建了更加繁荣的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庆阳市无疑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一、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开端始于桑志华在庆阳的发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甘肃境内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约有20余处,而庆阳就占有十四五处,主要分布在环县、庆城、镇原、华池等地,分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p><p class="ql-block">(一)最初的探索</p><p class="ql-block">1920年6月,在庆城县三十里铺北55公里辛家沟(今属华池县)的黄土层中部,法国神甫桑志华发现1件人工打砸痕迹清楚的石英岩石核。同年8月,他又在庆城县城北35公里处赵家岔(今属华池县)的黄土及其底砾石层中发掘到2件石英岩石片,这两处发现是中国境内出土的第一批有地点、有层位依据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不仅将中国史前文化推展到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而且打破了外国学者“关于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的错误论断。</p><p class="ql-block">桑志华(Emile Licent, 1876-1952)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1914年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的身份来到中国,从事田野考察和考古调查工作25年,足迹遍及中国北方各省,行程五万多公里,采集地质、古生物标本达几十万件,创建了北疆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1938年回国,1952年在法国逝世,对中国的史前考古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19年6月6日,桑志华来到柳树沟(今属庆城县三十里铺)和辛家沟流域(今属华池县)进行地质层和古生物调查,次年6月1日桑志华雇佣30多名民工在辛家沟流域的马家拐沟开始发掘。桑志华在华池县长达86天的考察发掘中,不仅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三件旧石器,还发掘采集了大量的古动植物及岩矿标本,他雇佣38峰骆驼将其运回天津,并于1922年在天津北疆博物馆展出,引起国内外轰动。他开启了中国史前考古的序幕。</p><p class="ql-block">(二)庆阳旧石器</p><p class="ql-block">庆阳旧石器主要分布于河湖相沉积的晚更新世地层中,晚期出土的石器标本多在黄土底砾层上的杂色粘土岩中。旧石器主要用石英岩和脉石英制成,与周口店北京猿人和陕西蓝田猿人基本相同。石器的主要类型是尖状器和刮削器。中期有骨器出土,晚期骨器制作精良,用途多样,它们是石器工具的重要补充。</p><p class="ql-block">庆阳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地点有两处,它们是镇原县的姜家湾和寺沟口,距今约一、二十万年前。姜家湾地点位于镇原县太平乡南塬村、巴家咀水库西岸姜家湾的东坡头。寺沟口地点位于镇原县太平乡柳咀村、蒲河和茹河交汇处的寺沟村北龙牙坬,与姜家湾地点相距仅10公里。两个地点采集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披毛犀、似蒙古野马、真马、扁角鹿、鹿亚科、牛亚科等。姜家湾采集到的石制品共39件,包括石核、刮削器、砍斫器和石球等。寺沟口采集到9件石制品,比较有特点的是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以白色石英岩尖状刮削器和交互加工的盘状器修制最好。此外,还有骨器。</p><p class="ql-block">甘肃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遗址、地点的数量远多于早、中期,并且广泛分布在我省东部、中部和西部,但庆阳发现的地点最多。已正式报道的有环县刘家岔、楼房子遗址,西峰巨家塬遗址,镇原黑土梁、刘家沟遗址等,距今在四、五万年左右。</p><p class="ql-block">(三)环县刘家岔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环县虎洞乡半个城村刘家岔龙骨拐沟内。东北距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经典地点: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仅百余公里。石制品较为丰富,特征明显,以刮削器为主体。动物化石有鸵鸟、鼢鼠、披毛犀、河套大角鹿、虎、普氏野马、普氏羚羊、原始牛等13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早阶段。</p><p class="ql-block">环县虎洞乡刘家岔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小石核</p> <p class="ql-block">(四)黑土梁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镇原县平泉乡的八山村。1978年8月,甘肃省博物馆与庆阳地区博物馆实地考察,发掘出土了哺乳动物化石,另有石球1枚和10件打制石器等器物,分别由钙质结核和石英岩制成,人工使用痕迹清晰,体形成多面体,为旧石器时代晚期。</p><p class="ql-block">镇原县平泉乡黑土梁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小石核</p> <p class="ql-block">二、仰韶文化</p><p class="ql-block">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我市主要河流的沿线均有发现,一般分为早中晚期,早期先民大多选择在河谷地带定居,中晚期扩展到塬边及塬上。他们建造半地穴房屋,使用磨制石器,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并烧制出纹饰精美的彩陶,其文化面貌与陕西关中一带基本相同,但与陇山以西的仰韶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典型特征是红色的陶器、黑色的花纹,其中盛水的尖底瓶是该文化特有的器型。仰韶文化是庆阳史前农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重要阶段和主要源头之一。</p><p class="ql-block">宁县春荣乡徐家村董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水波纹彩陶尖底瓮</p><p class="ql-block">董庄遗址位于宁县春荣乡徐家村、泾河支流九龙川北岸台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1983年,庆阳地区博物馆进行了试掘,发现仰韶文化墓葬26座、灶坑2处、灰坑3个,出土陶、石、骨器170余件。该遗址的主体是仰韶文化早期遗存,墓葬有单人葬、母子合葬、多人合葬及儿童瓮棺葬,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性质属于母系氏族社会。</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后官寨镇征集仰韶文化单孔石刀</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董志镇野林村寺沟寺山峁出土仰韶文化椭圆体红陶铃</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的突出成就是制作了大量的史前艺术珍品:彩陶,在红色的陶器上描绘出丰富多样的黑彩图案,它既表现了生机盎然的生活,又寄托了仰韶先民的情思。彩陶多为盆、钵形器,也有少量的壶、瓶、罐、缸等,饰彩部位一般在口沿和中上腹部,早期多直线,中期以后多弧线,常见纹饰有折带纹、弧形三角纹、回旋勾连纹、花瓣纹等几何形图案。线条简洁流畅,风格质补简约,充分展示了仰韶先民挥酒自如的艺术才华。</p><p class="ql-block">宁县焦村乡王咀村王咀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勾叶圆点纹彩陶罐</p> <p class="ql-block">三、常山下层文化</p><p class="ql-block">这是以镇原县城关镇常山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据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930±180年(树轮校正年代)。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此发掘,发现8座房址、16个窖穴、2座墓葬以及一批陶、石、骨器。这类遗存特点鲜明,因其为首次发现,又位于遗址下层,故命名为常山下层文化。陶器以橙黄陶、红陶为主,常见器型有浅腹盘、小口鼓腹壶、划纹单耳罐、双耳罐等,横篮纹的使用是该文化的标志性特征。这是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的过渡性遗存,在我区有广泛分布,尤其在镇原、环县一带遗址相当密集。</p><p class="ql-block">镇原三岔镇大原村征集常山下层文化篮纹高领红陶瓮</p> <p class="ql-block">四、齐家文化</p><p class="ql-block">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00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在常山下层文化之后,庆阳市境内出现带有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三袋足炊器一鬲和斝的遗存,这属于龙山时代的偏晚遗存,依照惯例暂称为齐家文化。据调查,庆阳偏南一带此类遗址已发现200多处,其中宁县石岭子遗址、合水县牛头山遗址经小规模试掘。这类遗存陶器仍以橙黄陶、红陶为主,与灵台桥村遗存文化面貌接近,器型类似陕西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与陇山西侧的典型齐家文化差异较大。</p><p class="ql-block">镇原县庙渠乡四合村老虎咀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篮纹红陶水管</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周祖故里:商周时期</p><p class="ql-block">辉煌的史前时代为庆阳商周时期的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庆阳出土的的商代文物虽然不多,但这一地区与商文化有有紧密的联系。距今3400年左右的商代中期,以寺洼文化为代表的戎族逐渐兴起。随后,长期生活在庆阳一带的周人“务耕种,行地宜……,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与戎族多年不断冲突并最终融合。庆阳周文化的考古成果见证了周人迅速崛起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一、寺洼文化</p><p class="ql-block">因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县寺洼山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我省的中东部地区,距今3400-2700年左右,是和周秦文化共存的亦农亦牧的文化类型。可分为寺洼类型和安国类型,庆阳发现的寺洼文化为安国类型,其醒目的特征是陶罐口呈马鞍形。该文化的许多因素被周文化所继承和发展。他们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西北羌族和戎族,有学者进而推测甘肃东部的寺洼文化为戎族中的犬戎所创。</p><p class="ql-block">合水县蒿咀铺乡九站村九站遗址出土寺洼文化马鞍形口双耳红陶罐</p><p class="ql-block">九站遗址位于合水县蒿咀铺乡九站村合水川北岸,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300-400米。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发掘。发现墓葬80座,出土陶器700余件,铜镞、陶纺轮等小件器物近300件,器物绝大部分属于寺洼文化安国类型,也有少量先周和西周文化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后官寨乡巴家嘴农场征集寺洼文化双鋬红陶鬲</p> <p class="ql-block">二、商代珍宝</p><p class="ql-block">1981年8月,西峰韩家滩庙嘴村,发现一座土坑墓,出土“鸟祖癸”铜爵、云雷纹铜觚和铜鼎三件青铜器;西峰野林出土的“乍册吾”玉戈,精美绝伦,均为我省罕见的商代珍品。</p><p class="ql-block">西峰区温泉乡温泉村韩家滩出土商“鸟祖癸”铜爵</p><p class="ql-block">高20厘米,流长8厘米。杯腹圜底,长流尖尾,菌顶立柱,腹侧有扁条兽面鋬,三棱形锥足,足尖外撇。腹部饰兽面纹、云雷纹衬底,上下边饰以连珠纹。鋬内有铭文“鸟祖癸”三字。</p> <p class="ql-block">三、西周重器</p><p class="ql-block">庆阳的馆藏文物中,有许多典型的先周以及西周文化的器物,这些器物确凿无疑地表明,庆阳地区曾经是周人活动的重要区域,其中合水出土的饕餮纹铜鼎、宁县宇村出土的“中生父”铜鬲、“师伯”铜盨等大型礼器均为弥足珍贵的西周重器,为研究西周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一)宇村谢家西周墓</p><p class="ql-block">谢家西周墓位于宁县湘乐乡宇村谢家以北,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断崖处可见袋状灰坑、居室、墓葬等遗迹。1981年当地村民建房时发现墓葬一座,出土“中生父”铜鬲、“师伯”铜盨、铜卧虎等西周重器。1983年,庆阳地区博物馆对残墓进行了清理,共出土铜杯、虎纹铜牌饰等30件文物,时代为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宁县湘乐乡宇村出土西周虎纹铜牌饰</p> <p class="ql-block">宁县湘乐乡宇村出土西周铜卧虎</p> <p class="ql-block">“师伯”铜盨,西周晚期,长33.4厘米、宽15.7厘米、通高9.9厘米。宁县湘乐乡宇村谢家西周墓出土。圆角椭方体,兽首耳,矩钮深盖,敛口,鼓腹,圈足。盖缘饰夔纹、云雷纹为底;盖缘及上腹部饰鳞纹,盖面与下腹部饰瓦棱纹,腹内底有2行6字铭文。造型庄重,纹饰典雅。是西周某军事长官“师伯”为其夫人“仲姞”所作。现藏于宁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生父”铜鬲,西周晚期,高13厘米、口径17.5厘米,出土于宁县湘乐乡宇村谢家西周墓。口沿宽平,束颈,鼓腹,平裆,蹄形足。饰变体兽面纹,口沿内侧一周铸19字铭文,此鬲系西周贵族“中生父”为其长女嫁至井国所作。现藏于宁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二)兔儿沟西周墓群</p><p class="ql-block">位于合水县西华池乡兔儿沟林场。1973年春,发现三座土坑墓,当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清理,出土有陶鬲、陶壶、蚌刀、石刀、铜戈、铜簋、铜鼎等器物,其中夔龙纹铜簋、饕餮纹铜鼎尤为珍贵,其时代为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合水县西华池镇师家庄村兔儿沟周墓出土周彩绘带盖折肩灰陶罐</p> <p class="ql-block">(三)西沟西周墓</p><p class="ql-block">1983年3月,宁县焦村乡西沟徐家村发现西周墓一座,出土铜、玉、石、蚌等类器物共169件。该墓为竖穴土坑墓,墓底左侧有二层台,墓底中部有圆形腰坑,内有完整小狗骨架一副。出土的虎头纹戈、马面形当卢、人首铜饰,造型精巧,形象生动。时代属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宁县焦村乡西沟徐家出土西周人头铜饰</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还有一件带有铭文青铜器盖,竟然用说明牌作支架,实在是非常不专业的作法。</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秦汉一统:战国秦汉时期</p><p class="ql-block">庆阳北临宁夏、内蒙,秦汉以前始终是代表农业部族的周秦文化与游牧民族戎狄角逐进退的场所。秦灭义渠后,陇东一带尚属边关要塞,秦长城、秦直道两大工程,凸显出庆阳的重要战略地位。两汉时期,频繁的战乱平息下来,统治者鼓励农耕、与民生息的政策,使庆阳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出土的铁剪、铁斧、铁犁铧标志着铁器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釉陶的发明和铜镜的使用显示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p><p class="ql-block">一、战国交融</p><p class="ql-block">庆阳是北方草原文明和泾河流域农业文明接壤或过渡地带,战国时期双方正处在发展壮大激烈争斗的阶段。秦国与义渠戎国多年交战,最终秦灭义渠,置北地郡,将庆阳纳入秦国的统治。青铜短剑、虎噬羊铜牌饰、铜鍑等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遗物在庆阳屡屡出土,反映了农牧文明交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西峰区征集战国蟠虺纹四铺首铜钫</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什社乡塔头村征集战国镂雕虎噬羊铜牌饰</p> <p class="ql-block">二、秦代统一</p><p class="ql-block">庆阳南邻陕西关中,是秦王朝统治中心的北部屏障,秦对庆阳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秦长城、秦直道的修建上。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里。横跨庆阳市的镇原、环县、华池,境内长达242公里,是秦北部重要的军事屏障;秦直道南起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抵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南),长约1400余里。穿越庆阳市的正宁、宁县、合水、华池,纵贯子午岭,境内长约290公里。是秦王朝通向北方的军事要道,有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的美誉。</p><p class="ql-block">秦诏版(仿制品),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铸造。镇原县城关镇东关出土,长10.8厘米,宽6.8厘米。诏版有铭文,字体小篆,是秦始皇为统一度量衡,令丞相隗状、王绾明示天下的诏书。诏版四角各有一孔,推测为固定在量器上的钉孔。现藏于镇原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两汉文明</p><p class="ql-block">汉代铁器广泛使用,我市出土的铁制生产工具表明这个时期庆阳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西汉时期铜器种类增加,实用器代替了以前的礼器。庆阳出土的“彭阳”铜鼎、“市平”铜量对研究汉代度量衡制度都是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西汉中期出现釉陶,陶器表面施釉后变得清澈明亮,更加美观和耐用,雕刻、堆塑纹饰增添了其观赏性。</p><p class="ql-block">环县环城镇南关征集汉代回纹方砖</p> <p class="ql-block">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征集汉代双铺首铜钫</p> <p class="ql-block">(一)野林汉墓</p><p class="ql-block">1982年11月,西峰区董志乡野林村发现一座墓葬,庆阳地区博物馆随即进行了清理。墓室为券顶土洞式,呈平面长方形,长3.1米,宽1.45米,两壁高1.15米,棺木尽朽,仅存骨架下肢。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陶罐、铁釜、铁刀、蒜头铜壶和著名的“彭阳”铜鼎。时代为西汉早期。</p><p class="ql-block">“彭阳”铜鼎,出土于西峰区野林村,口径14.5厘米、高19厘米。球面盖,上有三个菌顶环形钮。子口,平唇内敛,深腹,两侧有长方形的附耳,圜底,三马蹄足。环腹中部饰凸弦纹,鼎盖及口沿各有阴刻铭文一组,盖铭文两竖行,共10字;口沿铭文四竖行,共10字。“彭阳”即今镇原县彭阳乡,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对研究西汉度量衡制度和庆阳历史均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二)李家寺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西峰区彭原乡李家寺临沟的塬畔上。遗址面积4万多平方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1975年3月,发现一窖穴,出土青铜器8件,其造型和纹饰为东汉时期达官贵人生活用具。保存完整,特征鲜明。</p><p class="ql-block">西峰区彭原乡李家寺村庙头咀队出土汉代“市平”铜量</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彭原乡李家寺村庙头咀队出土汉代龙首柄铜魁</p> <p class="ql-block">(三)“永元五年”铜弩机</p><p class="ql-block">郭长12.5厘米,宽3.6厘米,望山长7厘米,悬刀长8.5厘米。制作精细、完整无损。尤为珍贵的是郭两侧有阴刻隶书铭文及编号,共39字,字体刚劲。据铭文可知,该弩机造于东汉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并刻有当时的编号“乙五十四”和弩机的强度“六石机”以及主持制作夸机的官吏、工匠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彭原乡周寨村征集汉代“李氏”铜鼎</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温泉乡齐楼村鸭口队征集汉代羽人昭明镜</p> <p class="ql-block">(四)汉釉陶</p><p class="ql-block">是用普通陶土制胎,以铜和铁为着色剂烧制而成的一种低温釉陶器,流行于两汉时期,其功能主要是用于陪葬,是一种明器。</p><p class="ql-block">釉陶的器形主要有鼎、盒、壶、仓、灶、井、楼阁及家畜模型等,以弦纹、水波纹、植物树木纹、变形云纹及动物纹作装饰,形象活泼,线条流畅,而釉陶壶、罐等类器物的肩部往往有一圈模印出来的狩猎纹,构图生动活泼,主题突出,层次分明。</p><p class="ql-block">釉陶的出现,是汉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点,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对以后陶器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是研究汉代制陶工艺、社会历史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是汉代珍贵的文物。</p><p class="ql-block">西峰区董志镇冯堡村征集汉代绿釉动物纹陶樽</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彭原乡何家地坑征集汉代黄釉动物纹陶壶</p> <p class="ql-block">正宁县征集汉代神兽纹灰陶壶</p> <p class="ql-block">(五)王莽铜诏版</p><p class="ql-block">以紫铜铸造而成,呈正方形,长25.5厘米、宽25.3厘米,厚0.7厘米,重950克。正面阴刻篆字9行,每行9字,共81字。字体圆劲流畅,铸造工艺精良。诏版的发现对研究新莽时期统一度量衡和复古改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依据。现藏于庆城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六)城子岗“大泉五十”钱范遗址</p><p class="ql-block">1987年5月,庆阳地区博物馆在环县城子岗遗址发掘出土两件“大泉五十”铜钱范和100多块残缺不全的陶钱范,均属新莽时代。陶范用黄黏土和石英石颗粒拌和烧制而成,质地坚硬。钱范有子范及母范。一母范上残留有“元年三月”铭文,推测为天凤元年(公元14年)或地皇元年(公元20年)。</p><p class="ql-block">环县城子岗出土新莽“大泉五十”铜钱范</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 唐风华彩:唐代</p><p class="ql-block">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央王朝在庆阳南北分设宁州和庆州,即今宁县和庆城县。庆阳是长安北通塞外的交通要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宁县楸树沟、庆城赵子沟先后发现盛唐时期的墓葬,出土了数量众多造型生动、色彩斑澜的彩绘陶塑,唐三彩、凤凰银饰、铜镜等文物,不仅反映了唐代经济空前繁荣以及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而且折射出奢侈浮华的时代风尚。这些艺术精品展示了大唐帝国开放的胸怀及高超的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一、蔡墨墓</p><p class="ql-block">1984年3月在宁县政平乡涧底村官草沟东侧发现一座唐代合葬墓。墓葬为一长方形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南北长4.74米,东西宽3米,残高2.1米。墓室中有石棺,棺内人骨已腐朽成粉末状。出土随葬品有陶俑、陶器、墓志、货币等28件。据墓志记载墓主人蔡墨为济阳(今山东省济阳县)人,生于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卒于唐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享年67岁。官至显国府折冲都尉、张掖县开国男爵。随葬陶俑高大威猛、生动逼真。但墓葬规格较低,与墓主人显贵的地位身份不相称,说明墓主人蔡墨是在唐初宁州边陲与突厥交战的情况下被薄葬的。</p><p class="ql-block">蔡墨墓出土唐彩绘文士陶俑</p> <p class="ql-block">蔡墨墓出土唐彩绘天王俑</p> <p class="ql-block">蔡墨墓出土唐彩绘天王俑</p> <p class="ql-block">蔡墨墓出土唐彩绘人面镇墓兽俑</p> <p class="ql-block">二、穆泰墓</p><p class="ql-block">2001年4月,在庆城县城北2.5公里的赵子沟发现唐代砖室墓一座,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室为抹角四边形,边长3.54米,高4.25米。墓室内西壁砌棺床。出土随葬品有陶俑、陶器、墓志、铜镜、货币等90余件。据墓志记载,墓主人穆泰为陇西天水人,生于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卒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享年70岁。官至游击将军上柱国衔。出土的陶俑形象逼真、传神生动、工艺精美,全省少见。反映出唐代的庆州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文化交汇极为繁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穆泰墓出土唐彩绘贵妇俑(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穆泰墓出土唐彩绘滑稽戏俑(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征集唐三彩梅花纹方形枕</p> <p class="ql-block">宁县新宁镇九龙村征集唐银凤凰</p> <p class="ql-block">宁县征集唐彩绘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宁县征集唐彩绘镇墓兽</p> <p class="ql-block">宁县征集唐彩绘人面首身镇墓兽</p> <p class="ql-block">第五单元 宋韵神工:宋金西夏时期</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地处宋朝边陲的庆阳,战事连年不休。这里是宋朝抵御党项、女真等民族的前线。著名历史人物范仲淹曾任环庆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庆州,“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训练兵士,筑业乐城、二将城,安置流亡边民发展生产,使庆州一带的边防和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距业乐城仅10公里的华池李良子出土的窖藏瓷器流光溢彩、晶莹如玉,代表了宋金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镇原庙渠王新宋墓、合水固城高台子宋墓、庆城驿马西夏墓出土的砖雕展示了这一时期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及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一、宋代瑰宝</p><p class="ql-block">宋代制瓷业空前发展,名窑遍及南北,瓷器品类繁多,形成了哥窑、汝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磁州窑、耀州窑等著名瓷窑体系。庆阳出土的瓷器以华池李良子村窖藏为代表,以耀州窑的青瓷为主,造型多样,色泽亮丽,花纹洒脱,是全省馆藏瓷器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1974年,在华池县五蛟乡李良子村发现瓷器窖藏,出土宋金时期瓷器75件及数枚崇宁通宝钱币。器型有瓶、炉、盂、杯、盒、盘、碟、碗等,其中三兽足炉、菊花纹子母盒、荷叶口盖杯、玉壶春瓶,造型优美独特、色泽晶莹剔透,当为宋金瓷器之精品。</p><p class="ql-block">华池县五蛟乡李良子村窖藏出土宋白釉“福禄招财”碗</p> <p class="ql-block">华池县五蛟乡李良子村窖藏出土宋耀州窑月白釉玉壶春瓶</p> <p class="ql-block">华池县五蛟乡李良子村窖藏出土宋耀州窑青釉子母盒</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后官寨镇征集宋青釉莲花纹碗</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征集宋豆青釉钱纹大瓷盘</p> <p class="ql-block">合水县固城乡大山门农场宋代彩绘墓出土兔毫碗</p> <p class="ql-block">(一)彭阳古城</p><p class="ql-block">位于镇原县彭阳乡茹河北岸的一级台地上,距县城45公里。古城呈正方形,边长250米,残高约10米,基部宽6米。城东西设两门,南有便门,四周各有角楼一座。城内遗物多为宋代青釉瓷片。距城5公里处,曾出土“强猛第八副指挥使之印记”铜印一枚,表明古城是一座北宋时期的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镇原县屯子镇阳宁村征集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强猛第八副指挥使之印记”铜印</p> <p class="ql-block">(二)王新宋墓</p><p class="ql-block">1975年8月,在镇原县庙渠乡文夏村征集到王新宋墓中散失的墓砖和其他文物。该墓为单室彩绘墓,通体条砖镶砌,单砖券顶,斗拱结构,墓室长3.5米,宽2.0米,高2.5米,两壁龛有浮雕彩绘双门、房檐,并镶砌彩绘画砖。据墓志记载,该墓系“大宋原州开边寨人户”白重立、白舜珉兄弟二人于“大宋宣和五祀(1123年)癸岁孟冬梅日”为其先颜修建的。</p><p class="ql-block">王新宋墓出土武夫牵马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王新宋墓出土胡人牵驼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王新宋墓出土武士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王新宋墓出土白氏墓志砖</p> <p class="ql-block">镇原庙渠文夏村王新庄出土宋彩绘三力士皈依陶罐</p> <p class="ql-block">二、金代遗珍</p><p class="ql-block">金灭北宋后,并没有完全控制北方,庆阳地区尖锐的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庆州、原州的抗金斗争一直持续。这一时期庆阳出土的以耀州窑青瓷为主,其风格大体沿袭宋瓷,但胎质稍粗,刻花减少,釉色较薄,新出现了黑釉白地黑花瓷。</p><p class="ql-block">西峰区征集金胡氏造儿童戏莲镜</p> <p class="ql-block">镇原县城关镇高庄出土金三彩荷花纹银锭形枕</p> <p class="ql-block">庆城县驿马镇郭岭子村征集金三彩荷花纹六边形枕</p> <p class="ql-block">华池县五蛟乡李良子村窖藏出土金耀州窑刻花玉壶春瓶</p> <p class="ql-block">宁县瓦斜乡潘坪阳洼征集金黄釉褐彩草叶纹瓷盘</p> <p class="ql-block">三、西夏异彩</p><p class="ql-block">西夏王朝经常南侵地处北宋边塞的延州、庆州一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驻守庆阳,戍边筑城。出土于庆城县驿马镇的西夏墓葬画像砖,反映了西夏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西峰区彭原乡张坳村北咀征集西夏莲生贵子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彭原乡张坳村北咀征集西夏凤鸟纹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彭原乡张坳村北咀征集西夏飞天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彭原乡张坳村北咀征集西夏鹿衔草枝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第六单元 明清华光:元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元明清时期,庆阳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蒙古族、满族、汉族的融合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宋代制瓷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元瓷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明清两代的各类瓷器代表了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西峰区征集明青花花卉纹瓷瓶</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肖金镇征集明“蓝关会”铜笔架</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征集清“大清一统全省地舆图”竹折扇</p> <p class="ql-block">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乾隆圣旨</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因陕西鄜州学正刘笃父母教子有功,乾隆特封赐刘笃之父刘自美为修职郎,其母何氏为八品孺人。</p> <p class="ql-block">民国王筱柏墓志铭拓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