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朗诵视频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4年5月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p> 写作背景 <p class="ql-block">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p><p class="ql-block">《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华东和华南一带接连占领,大肆破坏,企图瓦解中国民众的反抗意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的憎恨,写下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歌</p> 作者影片 <p class="ql-block">1932年1月16日创作第一首诗歌《会合——东方部的会合》。</p><p class="ql-block">1933年艾青创作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4年5月该诗发表在《春光》。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方》《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p> 相关影视片段欣赏 《我爱这土地》赏析 <p class="ql-block">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安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内涵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象也是无限自由和无限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十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紧挨着的排比式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在对歌唱者进行一系 列动态的描述后,第二节两句诗,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并以设问的方式,把全诗推向高潮。这一问一答,诗人由上面借鸟抒情突然转人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实际的感情强度,于是,其后又紧跟省略号——六个沉重的点,似乎涌动着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此达到高潮,那炽热、深挚的爱国情怀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不再是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因为到这一节,那个比喻性的“假如”已经不存在了。</p> 小组成员朗读,请欣赏 <p class="ql-block">2303组</p><p class="ql-block"><b>编辑:凯丽比努尔·麦麦提2110120230125</b></p><p class="ql-block"><b>朗诵:包尔江·胡安拜克2110120230118</b></p><p class="ql-block"><b>摄影:阿卜力米提·麦麦提2110120230109</b></p><p class="ql-block"><b>资料查询:布瓦吉尔·玉苏普2110120230123</b></p><p class="ql-block"><b>图文审核:张文杰2110120230116</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