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景点看不够

琴心剑胆

城隍庙 <p class="ql-block">  西大街上 离鼓楼二三百米的都城隍庙,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庙址在东门内的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今址。</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坐北面南,分为庙院与道院两大部分,庙院居正中,而道院主要分布于中轴线东西两侧。庙门朝南并临街,建筑外观造型庄重舒展,颇为壮观,牌坊已被拆除。整个庙院建筑按照中轴线依次排列,除南面临街牌坊(已毁)、文昌阁被拆除外,从南到北保留下来的有:二门、乐舞楼、牌坊、大殿、寝殿,此外还有东西厢房和偏殿。</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西安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钟鼓楼 <p class="ql-block">  <b>伉俪给伉俪拍照,没想到自己也被拍了。边上帅哥乐了。哈哈哈。</b></p><p class="ql-block">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p><p class="ql-block"> 钟楼的西北角悬挂的大钟,已不再有报时的功用,但是逢年过节依然会被敲响,祈福平安。钟楼一开始悬挂的并不是这口大钟,而是铸造于唐代的一口名为“景云钟”的大钟。</p><p class="ql-block"> 景云钟铸成于唐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亲自为其撰书铭文,钟高二米,直径达一点五米,重达万斤,钟身鹤飞龙翔,钟鸣声扬数十里,一直为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景龙观(后改称迎祥观)所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在2000年景云钟还登上过中国邮票,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中,迎祥观和钟楼化为灰烬,景云钟也废弃不用。及至明代钟楼在原址上被重建,景云钟也得以再度面世。钟楼东迁,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地名“桥梓口”因此而得名。奇怪的是,虽然钟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人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应该移到楼外。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最后只好按照1∶1的比例仿制景云钟,再造一口铁钟,悬挂于钟楼之上。</p> <p class="ql-block">  1996年西安市决定仿制唐景云钟。仿制的景云钟外观与原钟近似,通高2.45米,重6.5吨,钟裙外径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经多方努力,1997年1月30日,沉寂了数百年的晨钟暮鼓再次在古城响起,现悬挂于钟楼西北角。</p><p class="ql-block"> 景云钟为国宝级文物,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禁止出境展览。明代铁钟收藏于小雁塔所在的西安博物院内。</p> <p class="ql-block">  西安鼓楼,位于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p><p class="ql-block"> 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大街如家酒店</p> 安定门城墙 <p class="ql-block">  安定门,西安城墙正西门,位于西城墙中部偏南。原为隋唐长安皇城西面中门“顺义门”,唐末韩建改筑新城时保留。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年至1378年),扩建西安府城,此门沿用为西门,易名“安定门”。今安定门存瓮城、箭楼、正楼及二重门洞。</p><p class="ql-block"><br></p> 大雁塔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p><p class="ql-block">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古印度摩揭陀国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事,雁塔之名或即源于此。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建立慈恩寺。唐永徽三年(652),为供奉玄奘法师由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建造的一座五层砖塔。初为仿西域建筑形式的砖土型5层方塔,其后塔渐颓毁。唐显庆元年(656),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间,由武则天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10层,后经兵火仅剩7层。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缮,经金元交替的战火,寺院废毁殆尽,仅存此塔。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饰,留传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后据《大唐西域记》所记印度佛教传说故事而名雁塔。称大雁塔则是为与后建的荐福寺小雁塔相区别。大雁塔是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纪念建筑物,具有重要历史价值。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p><p class="ql-block">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p> <p class="ql-block">  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此寺遂成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p><p class="ql-block"> 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p> <p class="ql-block">钟楼还是鼓楼?</p> <p class="ql-block">塔林</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上看今日西安</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内各层展示的文物:唐砖,风铃,贝叶经〈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底层南门,两边石碑和顶部用玻璃罩保护。</p><p class="ql-block"> 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大诗人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除此之外,南门的券洞两侧还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蟠螭圆首,碑身两边线有明显收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为有线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p><p class="ql-block"> 专家认为,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大雁塔地宫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大雁塔下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p><p class="ql-block">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长解守涛介绍,2007年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的地宫。</p> <p class="ql-block">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存放经像、舍利而建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师究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说明。而在同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明“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后长安年间改建大雁塔,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也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雁塔上供奉的佛舍利,为友人所赠。1998年06月10日,大雁塔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法师原籍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为楷模,赴印求法,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当天,他拿出一红纸袋,上面印着金色的“一乘佛宝”四个字和莲花图案,内装有珍贵的两颗佛舍利子(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赠与大雁塔。为了弥补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让更多的人们共同瞻仰佛宝舍利,将佛宝陈列于大雁塔上。</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贝叶经,即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叶代之,玄奘沿着丝绸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经均为贝叶经。大雁塔四层塔室内就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光明堂位于大雁塔北侧,是为了纪念玄奘法师所建造的仿唐建筑群,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1996年动工,2000年,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时对外开放,整体由光明堂、大遍觉堂、般若(波热)堂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光明堂主要讲述玄奘大师从出生到曲女法会的故事。这幅壁画展示玄奘在印度最辉煌的时刻曲女城大会,印度18国国王和高僧数千人参加,辩经法会上,连续18天无人辩过玄奘法师,成为大会论主,坐象巡游,万众欢腾。</p> <p class="ql-block">喷泉音乐广场</p> <p class="ql-block">  不难想像,如果是夜晚会是怎样的五彩斑斓,绚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  南广场(网络图片)</p> 西安事变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西安事变纪念馆馆址设在原张学良公馆。</p> 永兴坊 <p class="ql-block">  永兴坊,原地为唐朝魏征府邸旧址,是西安市为了继续完善顺城巷历史风貌,充分彰显古城历史底蕴,扩大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2007年在原址上建造的,为古城再添了一个“坊”式的精品项目。项目总占地15亩,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8米,按规划设计拟建仿古“坊、肆”建筑群、牌楼、休闲绿化广场、内街、井房以及建筑物外墙仿古装饰等等,主要以关中牌坊和具有民间传统的建筑群组合,形成古里坊式布局,展示古长安城的街坊式形态和历史生活气息,以及传统民俗生活空间。依托古城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承历史、彰显人文,进出有序、错落有致,内涵丰厚、做旧如旧,内敛外聚、动静分离等风格特色上,实现与古城墙历史景观系统的高度和谐,不仅将里坊文化的建筑作为保护重点,更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的城市人文精神作为发掘和保护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永兴坊汇集了陕西各地特色美食经营户五十余家,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还有手工民俗技艺表演及各地名小吃。</p> <p class="ql-block">  一碗面只有一口,每单有六碗,味道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陕西民俗非遗博物馆,听秦腔,看皮影戏什么的,都在里面了。</p> <p class="ql-block">一边吃,一边看。</p> 未央宫遗址公园 <p class="ql-block">未央宫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汉长安城是中国西汉帝国的都城,作为西汉时期汉代帝国的权力中枢,未央宫既是西汉帝国政令中心,也是帝国统治者下达“汉通西域”政令的决策地和指挥中心。经过60余年的持续考古勘探和发掘,究明了宫内宫墙、道路系统,发现149 处建筑基址和 26 处窑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未央宫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在未央宫领取汉武帝的旨意出使西域,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凿空之旅。展示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东方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汉长安城在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兼具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起点价值。未央宫总面积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布列其中,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汉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成为汉宫的代名词。未央宫是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一个朝代的理政之地和禁苑,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p> <p class="ql-block">  未央宫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年间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试掘了前殿的附属建筑遗址,发掘了椒房殿遗址、少府的宫殿建筑遗址、中央官署建筑遗址和宫城角楼建筑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文化影响</p><p class="ql-block">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留存着4.8平方千米的宏大规模、等级森严的建筑规格体系,展示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亚洲东方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汉长安城在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兼具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起点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未央宫前殿附属房屋中发现了一批西汉木筒,简文有的属于病历医方,说明西汉时代已有病历医案。文献记载,淳于意(前216—前150年)首创“诊籍”,他把病人的姓名、住址、病名和选用的医方记录在案。这批木简是其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建筑影响</p><p class="ql-block"> 未央宫遗址发掘的少府所属建筑形制之考究、规模之庞大、位置之显著都反映了这一机构的重要性。少府或其官署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对研究这一十分重要的中央机构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于探讨皇宫布局、丰富中国古代建筑史资料都将有重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角楼建筑遗址的发掘,为探索一些重要的汉代建筑,如礼制建筑和帝陵园建筑布局的渊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如已发掘的王莽宗庙、西汉明堂和勘探的孝宣王皇后陵园等建筑遗址,其主体建筑四周均围筑墙垣,四角各置曲尺形建筑,无疑后者是仿造宫城角楼营造的。宫城角楼建筑遗址过去仅对唐长安城大明宫角楼进行了局部发掘,未央宫西南角楼建筑遗址是唯一经过全面考古发掘的古代宫城角楼建筑遗址,而且也是时代最早的一处,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未央宫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有中央政府或皇室的宫廷档案,有各式各样的汉代宫建筑材料、兵器、生话用品等,这些文物从宫多层面形象而集中地再现了那个西汉帝国的光辉历史,成为研究西汉都宫城的皇宫历史的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有明确纪年骨签的发现,提供了大量有绝对年代的标型资料。长安骨签使今人对汉代中央档案管理制度有了多方面了解和认识,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档案史的研究内容,中央官署遗址及其骨签的发掘是中国档案史上迄今最重大的发现。这批骨签是研究西汉时代职官制度、官府手工业管理、军工生产、兵器发展和书法演变等诸多方面极为珍贵,丰富的文物资料,填补了诸多方面历史研究的空白,是重大学术收获。</p> <p class="ql-block">夯台遗址</p> 小雁塔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  荐福寺小雁塔白衣阁建造于清代,两层高台式砖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屋顶,上建殿宇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周围设回廊,底层中有门洞穿过。</p><p class="ql-block"> 明代创建,清代重修,为供奉观音菩萨的场所,单檐歇山式楼台,灰瓦屋面,南面上部镶明代石匾额“白衣阁”。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常穿著白衣因此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构成,塔身为四方形,青砖结构。原为15级,约45米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大地震时,塔顶被毁掉两层,现存13层。1989年测定塔的总高度是43.395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26。</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的基座为砖方台,塔基座南北各开有一券门,青石门相,券门下为青石踏步。石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底层北券门外紧靠塔体的砖砌门楼,系清代增建。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 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基座之上为塔身,塔身底层高大,二层以上高、宽递减,逐层内收,愈上愈促,以自然圆和收顶,故整体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刹。</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的塔身单壁中空,塔壁不设柱额,空筒式的内部设有木构式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塔身上为叠涩挑檐,塔身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层檐下砌斜角牙砖。每层南北各辟券门,以起到采光透气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小雁塔第一层塔身南北开辟门洞,以供出入,南北门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质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频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龙八部众神之内,成为佛教中常见的装饰题材。祥云纹样是仙界、理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是古代纹饰的审美特征;迦陵频伽,佛教又称“妙音鸟”,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p><p class="ql-block"> 这些与佛教内容密切关联的装饰纹样,刻工精细,线条流畅,以跳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嵌入到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装饰纹样亦是小雁塔遗产区丝路文化特征的体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小雁塔底层环绕塔身有砖木结构的大檐棚,被称为“缠腰”。在金、元交战的年代“缠腰”毁没。</p> <p class="ql-block">石碑</p> <p class="ql-block">雁塔晨钟</p> <p class="ql-block">金代铁钟</p><p class="ql-block"> 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钟高3.55米,重约8000千克。</p><p class="ql-block"> 这口钟当时悬于渭河边的武功崇教寺内,因渭河发水,河床改道,寺院被水冲毁,大钟沉于河滩。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这口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内小雁塔旁的钟楼内。</p><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寺内会定时敲钟,数十里内都可听到。钟声清亮,塔影秀丽,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诗:“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p> <p class="ql-block">  为看到美篇的所有人祈福敲钟!敲钟的乐趣,听钟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  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坐落于小雁塔东南角的“花径”院内,刻成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原为唐时彭城郡居士刘士宁为其已故的母亲所立。经幢为石质,八棱柱形,上覆莲花宝珠顶,下有一方形基座,座每面两龛,浮雕伎乐演奏图。幢身正面刻《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其后附刻《佛说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幢身高126.3厘米,幢座为长方体,长62厘米、宽59厘米,高27厘米。八棱柱幢身每边宽11.2—12.5厘米。兽头盘径68厘米,高18.5厘米。八棱宝盖径61厘米,高14.5厘米。莲花宝珠顶高25.5厘米。经幢除局部稍有残损外,整体保存较完整,经陕西省文物局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此经幢的珍贵之处在于底座的浮雕伎乐演奏图。他们当数坐部伎,演奏的是雅乐。经幢上半部分有两层华盖,每一层都分别有不同形态的八个龙头作装饰,代表了天龙八部。两华盖之间有八个佛龛,塑造了跏趺坐的释迦牟尼讲法的情景,形、神与纺织品的华盖相似。幢身下大上小呈递减之势,八面刻满了经文,位置合适,字体清晰,便于诵读。幢身上部分结构威严秀丽,下部分及须弥座稳重浑厚,须弥座上又以莲花座承托幢身,全幢轻重合宜,繁简适度,充分体现了唐代中后期石幢造型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荐福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的修建晚于荐福寺两年,史籍中明确记载:“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长安志》卷七)。“率”者,聚敛,网罗。显然,小雁塔不是官修,是活着的宫人集资兴建。所谓“七宫亡人”,“亡人”指的是长安宫廷里那些已经去世的下等人,自然绝大部分是女性。“宫人”,则指那些没有名份的宫女。唐朝虽称开明,但宫人的数量仍极多,常有数万。这些人是皇帝的奴婢,命运非常凄惨,于是宗教信仰成为宫人们重要精神寄托,将改变命运——那怕是“来世”的希望,寄托于佛教。因此,当今天面对这两座塔的时候,不应当忘记当初这塔是怎么修的,也不应当忘记这两座塔曾深深地寄托着古代女性对幸福生活的期盼。</p> 西安博物院 <p class="ql-block">  西安博物院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小雁塔三部分组成,整体按文物鉴赏、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设计,形成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公园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场所。</p><p class="ql-block"> 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博物馆(文物展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设计者、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创意设计,整体外观以天圆地方理念创作,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同院的小雁塔以及荐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西安博物院有3大镇馆之宝,分别是隋代开皇四年董钦造鎏金弥陀佛像、秦代玉高足杯、唐代三彩腾空马。</p><p class="ql-block">  隋代开皇四年董钦造鎏金弥陀佛像</p><p class="ql-block">  隋代铜佛像1974年出士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此像通体鎏金,通高41厘米,镌刻隋开皇四年(584年)董钦造弥陀之铭文。弥勒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面型方整,作螺髦,袒右肩,著袈沙,大衣贴肌透体,褶纹简练流畅,雕刻比例适度,堪称艺术佳作。</p><p class="ql-block">  秦代玉高足杯</p><p class="ql-block">  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张村秦阿房宫遗址出土。直口,深腹,腹壁较直,下部微斜收,高圈足呈喇叭形。腹外壁分四层纹饰,口下四蒂叶子与勾连云纹一周,腹为谷丁勾云纹,下腹几何形勾连纹,近足处变形云头纹。圈足上部阴线勾勒纹饰,共分五组,每组内有交叉的“S”形几何纹,构思新颖别致,纹饰华丽。口与足部为二方连续,腹部点散式四方连续,布满器表,制作工整,切琢精细。腹部凸雕采用压地隐起与阴线结合手法,先碾出纹样,压低外廓,凸处谷丁,然后以阴线勾勒出云纹,上下左右相连,成为有机的四方连续。腹上下的两周纹饰浅浮雕,丰满浑厚,与腹部成为完整装饰。近足处变形云头纹,如同莲花托扶口杯,在高足缩腰支托下,显得秀丽挺拔。</p><p class="ql-block">  唐代三彩腾空马</p><p class="ql-block">  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制药厂唐墓出土,高38厘米、长52厘米,由骑手和飞奔的悍马两部分组成。骑手为胡人少年,端坐在马背上,头发中分,两耳旁各梳有一个发髻,面部丰腴,笑容满面,双拳紧握于腰间牢牢控制马的“缰绳”,胡人身穿蓝色长袍,腰间系有革带,革带上挎了一个袋囊,脚上蹬尖头靴子。“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马的体型彪悍,作腾空跃起式,颈上鬃毛直立,马鞍上有白、绿、黄三色相同的袋囊。这件胡人腾空马,以生动、逼真的造型,鲜美的釉色,成为唐三彩中题材仅见的精品。虽是一个静止的动作,却表现出了骏马疾驰,骑马者不慌不忙的姿态,足以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唐帝国卓越的国际地位和优异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以至部分欧、非国家对之产生了钦羡之情。“三彩胡人腾空马”就像是一位丝绸来客,一路疾驰,来大唐长安追梦的旅人。</p><p class="ql-block">  除了这3件镇馆之宝,西安博物院还有很多珍贵藏品!</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对面的西安大牌档之十二食辰(中贸店),上网搜一下。</p> <p class="ql-block">大牌档内边吃边看。</p> 大明宫遗址公园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遗址是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遗址,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2平方千米。原宫墙周长为7.6千米,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大多集中在城北太液池的四周,主要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等宫殿。城内的主要街道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大明宫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大明宫的北部是宫廷园林区,建筑布局比较疏朗,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是唐代园林建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作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明宫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唐大明宫是举世闻名的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地处长安城北部禁苑中的龙首塬上,又名蓬莱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他父亲李渊修建的夏宫。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龙朔三年(663年),高宗帝将其扩建,是唐代帝王最为显赫壮丽的建筑。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为唐王朝200余年间的统治中心。</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工程未完,李渊病故,唐贞观九年(635年)正月改名大明宫。后两次易名,到唐神龙元年(705年)大明宫的名称才固定下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把大明宫更名为“蓬莱宫”,并在此听政。</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宫内曾发生过多次历史重大事件,大明宫一度也是黄巢农民起义军的政权所在,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农民军进入长安,黄巢登上大明宫含元殿举行了盛大的即位典礼,然后在丹凤门城楼宣布国号为“大齐”。唐末,大明宫多次遭战乱破坏,唐天祐元年(904年),大明宫废毁,沦为废墟。</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品一龙纹带灯石柱</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品一鸱尾</p> <p class="ql-block">含元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  来西安,不能不去华清池和兵马俑。坐地铁,用支付宝刷二维码,又快又方便。</p><p class="ql-block"> 整个天水一宝鸡一西安自由行,双飞,八天七晚,天水麦积山,胡氏古民居,伏羲庙,天水古城,玉泉观。宝鸡石鼓文化园,陈仓老街和文化廊桥,法门寺,炎帝陵,西安城隍庙,大,小雁塔,西安博物院,未央宫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永兴坊,西安事变纪念馆,安定门,钟鼓楼,还有三位旅友去了华清池和兵马俑。可以说行程滿满。在交通便捷,景点较密集的地方旅游,自由行还是性价比高的方式。前提是要做好功课,多了解景点城市或区域的交通住宿餐饮天气等多方面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因为预约不成功,陕西历史博物馆没有去成,还有碑林公园,乾陵等等,西安的景点看不够,有机会再来。</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鼓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