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记忆,1966》</b>摘自Leica中文摄影杂志</h3><div><br></div> <div><br></div><div> 法国女摄影师索朗日·布朗于1966-1967年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拍摄的照片,真实记录了当时年轻人的青春故事和普通民众的市井生活。<br> 她于1946年出生在巴黎,1965年不满20岁刚毕业的她被任命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秘书,她用在香港购买的宾得照相机和Agfacolor反转片拍下了她的第一张照片。<br> 正如她所说的,这些照片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被拍摄的,并且没有人能知道那时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照片中展示的没有显示什么明暗面,因为我并没有目睹它。就如同所有的照片一样,它们只是揭示现实的片段,只有在特殊语境的时候才会被赋予一定的含义。<br></div><div><br></div> ▲1966年,一名红卫兵正在拍照,他的手里紧握着一本红宝书。<div><br></div> ▲1966年国庆,拍摄地点为天安门前的观礼台上。被摄者的神态情绪非常昂扬,或许也正在被另一相机拍照。从所在位置和装束判,可能是当时的大学生。<div><br></div> ▲1966年,北海公园。一个个年轻人手捧红宝书,在毛泽东雕像前面拍照留念。<div><br></div> ▲1966年5月1日,拍摄地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当年最时兴的是为毛泽东诗谱曲的《为女民兵题照》,“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为此的谱曲多为进行曲式。照片中的年轻女子,肩上扛着枪,扎着腰带,正在表演《女民兵》歌舞。<div><br></div> ▲“大头娃娃舞”是北方的舞蹈形式。1966年5月1日的这个时候,正是满城政治风雨。再过几个月,“大头娃娃舞”就会成为“四旧”的象征从舞台上绝迹。<div><br></div> ▲1966年,北京中山公园,表演团体是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和中国杂技团。演出的剧种是一出“活报剧”,这是一种宣传色彩极强的、有一点象征性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表演风格夸张“漫画化”的表演形式。<div><br></div> ▲1966年5月1日,一群学生到景山公园准备为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表演腰鼓。结果正午前有一场雨,把大家的衣裳都淋湿了,后来就说外宾不来了。<div><br></div> ▲1966年5月1日,丰收歌演出。<div><br></div> ▲北京北郊的街头,挂着毛主席画像,贴着大字报。<div><br></div> ▲1966年,文化大革命,满街都贴满了大字报。<div><br></div> ▲1966年,红卫兵在佛寺石碑上涂写了“破除宗教迷信”的标语。<div><br></div> ▲1966年,北京街头贴满街头墙面的大字报和标语。<div><br></div> ▲1966年,北京,国庆节前夜的天安门广场。<div><br></div> ▲1966年10月1日,国庆节前夕,在大栅栏商业区的一条街上。<div><br></div> ▲1966年,国庆节。北京街头骑自行车的女红卫兵。<div><br></div> ▲照片里还是在长安街边等待着游行出发的人群,看街边的建筑,有可能是东单一带路北。镜头注意的是这张大幅宣传画。当年大幅宣传画的绘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文化景观。<div><br></div> ▲1966年,北京国庆游行庆典。等候的军人们穿着卡其色制服,帽子上有红色五角星。<div><br></div> ▲军用卡车。<div><br></div> ▲1966年10月1日,来自外省的红卫兵。这一天大概有200万人参加了游行。大家都穿着卡奇布衣裤,队伍一片蓝色。<div><br></div> ▲1966年,国庆节。高举红旗参加游行的红卫兵。<div><br></div> ▲1966年,国庆节。在路边集合并等待盛大游行庆典的民众与红卫兵。<div><br></div> ▲1966年,国庆游行,许多来自外省的红卫兵队伍。<div><br></div> ▲1966年10月1日的接见是与国庆游行结合在一起的。这张是国庆游行的场景。这个位置大约在正义路往东。<div><br></div> ▲1966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飘着的一片粉尘。<div><br></div> ▲1966年,国庆节。聚集在北京火车站的人们。<div><br></div> ▲1966年,国庆节。北京参加国庆盛大游行的人海。<div><br></div> ▲1966年10月1日,国庆节的长安街上,高举红旗,参加游行的队伍,人山人海,有市民还有学生,那时期军人们穿着卡其色的制服。<div><br></div> ▲1966年国庆节,从背后看天安门广场壮观的游行队伍。<div><br></div> ▲这张图片是在老北京饭店的房间拍摄的天安门广场国庆游行。说明1966年国庆游行不但按惯例邀请了各国驻外使节观礼,而且使节及其随员们可以同时在北京饭店租用房间,而且房间是特意朝向广场以便于观察拍摄的。<div><br></div> ▲1966年10月1日游行场景之一。<div><br></div> ▲1966年,北京东北郊地区人们。<div><br></div> ▲1966年11月,北京东北郊地区,人们好奇的目光。<div><br></div> ▲个时候的人非常有自豪感尊严感,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div><br></div> ▲1966年,北京郊区人民公社的一位老者,胡须已经发白,已经是高龄了,但是身体依然很健朗。<div><br></div> ▲1967年,长途跋涉从天津到北京的红卫兵。<div><br></div> ▲1967年,“长途跋涉”从天津到北京的红卫兵。<div><br></div> ▲1967年,“长途跋涉”从天津到北京的红卫兵。<div><br></div> <div class="cps-upload-file"><!----><div data-v-c0b2b5c8=""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c0b2b5c8="" src="blob:https://www.meipian.cn/308e6532-f84a-4fc7-8c84-3ef7d1a7c315" data-src="blob:https://www.meipian.cn/308e6532-f84a-4fc7-8c84-3ef7d1a7c315" alt="" class="img ls-is-cached lazyloaded"><div class="cps-uploading-mask"><!----></div></div><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这拨红卫兵扛着旗子,他们的背包打得比较标准,三横两竖,不过背倒了。这支“毛泽东思想星火长征队”的落款依稀是“河北昌黎中学”,大约北京到北戴河的距离,步行往返,这在那个时代算是比较远的。<div><br></div></div></div> ▲1967年,正在街边围观大字报的群众们。<div><br></div> ▲1967年2月,法国驻北京大使馆前的示威者。<div><br></div> ▲1967年2月1日到5日,群众陆续到法国驻华使馆门前示威游行。<div><br></div> ▲1966年,北京残破的城墙和公共汽车。<div><br></div> ▲北京正阳门东侧,1967年夏天的这个时候,城楼的三层台栏上“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标语已经斑驳,估计是上一年贴上去的。<div><br></div> ▲1967年7月,颐和园的湖边。为纪念毛泽东游泳横渡长江一周年。 ▲1967年初秋,南京“国营第某食品商店”门口,一队举着红旗、抬着毛主席像的人。<div><br></div> ▲杂货店。鸡毛掸子、毛笔、土纸、安全帽、农具、竹篓、水桶、打酱油用的漏斗......。随处可见的标语,主席像、毛主席语录,也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符号。<div><br></div> ▲1967年的时候,北京鼓楼大街依然是个繁华所在。当年北京的公共汽车不算很多,图上红色公交即为“5路”,从鼓楼下发车南至前门;图上可见无轨电车吊线,为其时的“7路无轨”,从动物园通往东直门,是1958年替代了有轨电车开行的。<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