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假如我是一只鸟,<br>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br>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br>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br>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br>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br>——然后我死了,<br>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br>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br>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br>——艾青《我爱这土地》</h3> <h3>作者简介<br>艾青(中国现代诗人、作家)<br>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真名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画家。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4年5月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a,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一我的保姆》《艾青诗选》。</h3> <h3>写作背景<br>《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这首歌传唱到全国每一个角落,作为中国革命斗争健壮力量的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鼓舞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凝聚无穷勇气,保<br>十勇敢抗争,最终取得胜利。<br>“我爱这土地”的诞生,其实也牵涉到一段纷乱的历史,它的写作始于1949年,当时国内社会正处于战乱之中,艾青作为一名作家决定以实际行动为手段,以文字为载体,以歌曲为手段,将自己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于是,艾青开始创作这首歌曲《我爱这土地》,他希望通过歌曲为革命增添力量,让更多人参与进来,<br>共同抗击殖民地主义者。</h3> <h3>作者相关影片欣赏</h3> <h3>小组成员朗诵请欣赏</h3> <h3>第六组<br>编辑:卡米然江·西克热木21402220230130<br>朗诵:艾斯麦·阿卜杜黑力力2140220230131<br>摄影:胡尔西旦木·买买提2140220230129<br>资料查询:茹买塞·艾克拉木江2140220230134<br>努尔古再丽·麦提托合提214022023012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