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b> 东莞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粵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的粤剧之乡,已形成国家、省级、市级、镇街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br> 东莞非遗分布特点:东南部多山,孕育了山区片以麒麟舞、客家山歌及客家习俗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圈;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形成了以莞香为核心,舞龙、舞狮、木偶戏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圈;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产生了以木鱼歌、武术、舞狮和大型游会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圈;西北部、西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是水网纵横的水乡地区,以龙舟文化、粤剧曲艺、莞草编织为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原素,以七夕贡案制作、乞巧节、腊味制作、裹蒸粽等水乡特色项目为周边原素,构建了水乡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圈。<br> 东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54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67项,莞邑非遗文化传承数百年,熠熠生辉。东莞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东莞千角灯、莞香制作技艺、中堂龙舟制作技艺、樟木头舞麒麟、清溪彩扎、木鱼歌、莞草编织、茶园游会等,我们一起来看看东莞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吧。<br> <b>一、东莞千角灯(莞城)——2006年国家级非遗第一批</b> 东莞千角灯,属于花灯的一种,是广东省东莞市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是广东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其制作技艺是东莞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东莞千角灯是宋代八角宫灯的一种,有一千个角,缀有一千盏灯,集纸扎、绘画、剪纸(刻纸)、刺绣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其意是取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谐意。2005年,千角灯首次赴沈阳展出,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金奖以及“中华第一灯”的美誉。千角灯的扎作无图纸,也无样本流传,只有师傅口传身授。因为它历史悠久,体积巨大,工艺精湛,而被称为千古一灯。2006年东莞千角灯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据《赵氏族谱》记载,千角灯是东莞赵氏家人制作的,每十年制作一盏新灯,制好后于正月悬挂于莞城赵氏宗祠内,供人瞻观。每年春节,人们观看千角灯,祈求添丁,成了莞城一大风俗。相传千角灯所挂的24条灯带是宋光宗皇帝之姑——赵玉女亲手所绣的二十四孝故事,因此又叫皇姑灯带。民国丁丑年(1937)东莞诗人杨鹤宾《东莞竹枝词》载曰:“一灯千角庆元宵,赵氏天潢衍宋朝。但愿灯花来报喜,三年抱两饮灯烧。”<br> <b>二、龙舟制作技艺(中堂)——2008年国家级非遗第二批</b> 龙舟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而东莞中堂镇是龙舟制作之乡,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中堂制作的龙舟龙头大且威武,船身狭长,形似柳叶,两头翘起,气宇轩昂。其制作工艺精细,船型线条流畅,船身刚柔适中受力,揉和传统龙、标准龙工艺参数,船头破水好,船尾消水好。中堂龙舟制作技艺是东莞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东莞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r> 中堂制作的龙舟主要为龙头高高翘起的“大头龙”,其结构分为龙头、龙尾、龙骨、龙肠、冚板诸部分,包括选底骨(龙骨)——起底——起水——打水平——转水——做大旁——做横挡——做坐板——安龙肠——加固中肠——上桐油灰——刨光——涂清漆——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等工艺流程。中堂制作的龙舟,设计精心,看上去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用料上乘,结实、威武、流畅,工艺精湛,非常受民众喜爱。<br> <b>三、樟木头舞麒麟(樟木头)——2011年国家级非遗第三批</b> 东莞麒麟舞,历史悠久。据民国版陈伯陶重修的《东莞县志》载:“邑尚技击,秋冬闲,延师教习。元旦至晦,结队鸣征鼓,以纸糊麒麟头,画五采。缝绵被为麟身,两人舞之,舞罢,各演拳棒,曰舞麒麟”。<br> 麒麟舞(樟木头舞麒麟)是东莞樟木头镇的客家传统舞蹈,明末清初由客家人从北方带来的,距今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南粵大地上最有特色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之一,是东莞客家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入选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东莞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樟木头舞麒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表演以寻青、惊青、闻青、试青,采青、吃青、吐青、吞青为主要情节,表现其喜、怒、哀、乐等情绪。<br> 樟木头舞麒麟都是师傅口传身授,每个姓氏自当一门,多为祖传,世代相承。每年秋后,村里同宗同姓的年轻人集中到本族祠堂里的“拳馆”练习功夫,由本族的麒麟师傅传授舞麒麟。樟木头麒麟艺人所扎的麒麟头以竹艺精、画艺精、形态逼真、色彩鲜艳赢得了良好的声誉。<br> 据了解,东莞麒麟舞除了樟木头舞麒麟外,还有塘厦舞麒麟、清溪麒麟舞、竹塘麒麟舞等。<br> <b>四、木鱼歌(东坑)——2011年国家级非遗第三批</b> 木鱼歌又称“木鱼书”、“摸鱼歌”、“沐浴歌”,属弹词类曲种,是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尤其在东莞地区广泛传唱的一种曲艺形式,在莞邑传承350余年,是东莞戏曲类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旧时多由盲人演唱,多用三弦伴奏,故民间俗称“盲佬歌”。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东莞岁朝……寻常瞽男女所唱多用某记,其辞至数千言,有雅有俗,有贞有淫,随主人听命唱之”。演出依演唱方式分为“雅唱”和“俗唱”(也称“读歌”)。其中,“雅唱”曲调委婉悠长,“俗唱”近乎韵诵。莞邑民间凡有吉庆,主人都会请木鱼书艺人弹唱,以为助兴。东莞民谣有云:“要想癫,唱《花笺》;要想傻,唱《二荷》;要想哭,唱《金叶菊》。<br> 木鱼歌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弹词”类曲种的重要代表性品种,也是传统节目积累丰富的曲艺品种,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b>五、赛龙舟(万江)——2011年国家级非遗第三批</b> 赛龙舟是富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莞地区影响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端午民俗活动。<br> 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水乡泽国,河流纵横,水面广阔,赛龙夺锦,自宋以来,沿袭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起,东莞人便开始做龙舟竞渡的准备,直到五月底,东莞人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延续一个多月,称为“龙舟月”。东莞水乡片及东江沿岸地区各镇(街),根据当地潮汐大小,定出本地龙舟活动的日子。设标的称竞渡,即比赛;不设标的叫趁景。龙舟月的中心活动是竞渡,亦称“龙舟景”。包括:龙舟下水、抢青、设标、趁景、夺标、犒标等,是东莞最热闹的景致。赛龙舟已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b>六、麒麟制作(清溪)——2014年国家级非遗第四批</b> 清溪彩扎(麒麟制作)是流行于广东省东莞市的传统美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莞传统美术类代表性非遗项目。清溪麒麟制作保留了客家麒麟的传统工艺风格,已有近150年历史。其中,又以“高华麒麟’具代表性。麒麟制作是一种用竹篾、布、薄纱等材料扎制麒麟舞道具——麒麟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伴随着客家麒麟舞的产生和发展,广泛分布于广东东莞、惠州、佛山、广州和粤东、粵北等地的客家人聚居地区。清溪麒麟制作蜚声海外,其制作有独特麒麟头设计,精美的彩绘、装潢,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工艺非常高超精致,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和保留价值,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七、莞香制作技艺(大岭山)——2014年国家级非遗第四批</b> 莞香,因地而名,因奇而世。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周天成修撰的《东莞县志•周志》中记载“莞诸物俱不异他邑,惟香奇特”。莞香制作技艺主要包括种香与育香、采集与加工两大部分。莞香树一般种植6至8年,树干直径长至20公分左右,用世传的方法进行结香,结香后可开凿香块。采香时大范围凿下含香油的木块,形成莞香原材料,人工将无香油积聚的木质铲去,留下的油质部分就是莞香。<br> 莞香是广东省东莞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产之一,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历来为沉香中的珍品,居众香之首。而莞香制作技艺是东莞香农历代相传的沉香生产制作传统技艺,涵盖了对原态香树的培植获取和加工取精两大部分,包括从辨土到合香等30多道工序。莞香制作技艺已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的代表项目。<br> <b>八、寮步香市(寮步)——2014年国家级非遗第四批</b> 寮步香市是东莞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与广州花市、廉州珠市、罗浮药市并称广东“四大名市”而名扬天下,先后被列为东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东莞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寮步镇位于东莞市中部,毗邻市区,自古以来商贸业就十分兴盛,明清时期,久负盛名的“莞香”集散于此,经广州、香港远销于东南亚等地,故素有“香市”之称。相传明清时期,寮步曾形成十三条商业街,其中一条叫芽香街,是当时莞香的集市所在地,这个名字仍沿用至今。 <b>九、莫家拳(桥头)——2021年国家级非遗第五批</b> 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已有近300年历史,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莫家拳在东莞、惠州、广州一带广为流传,并在中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各地传承发展。东莞市桥头镇大力推进“莫家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助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家家习拳术,辈辈出高手”,是莫家拳的重要传承基地。 <b>十、茶园游会(茶山)——2021年国家级非遗第五批</b> 茶园游会,即东岳庙会,会期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是茶山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是东莞市茶山镇重要的赛会活动,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也是岭南地区保留最为完整、最具特色的东岳庙会。茶园游会实践区域主要为镇内各村(社区),影响遍及东莞全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2021年,茶园游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拓展项目名录,成为东莞民俗类代表性的非遗项目。<br> 茶园游会源远流长,当地民谚“茶园游会雨淋头、石岗游会晒出油、温塘烂会年年有、寮步好会无返头”道出了茶园游会期间的天气特征,也印证了游会在本土的影响力。游会以摆会、游会、扮会、走菩萨、做木头公、做大戏、烧猪会等为基本内容,是含有民间信俗、出巡礼仪、游会活动、村社共庆、地方文化展示和娱乐等内容的民俗活动。<br> <b>十一、莞草编织——省级非遗第二批</b> 莞草编织是流传于广东省东莞市的传统技艺,是广东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东莞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非遗项目。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江河及其众多支流的河水(淡水)恰好与南海的海水(咸水)在这里交汇,咸淡水交替灌溉的地区最适宜莞草生长。因此,这一地区的优质莞草、草织品产量高,出口很畅销。东莞的草织品可以分为水草类、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辫席类、草席类等,主要分布在东莞厚街镇、道滘镇、虎门镇、莞城、望牛墩等五个镇区,以厚街为草席主要产区、道滘为草编工艺品主要产区。<br> 据《宋起居注》记载:“广州刺史韦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领。”在东莞草织史上,曾经以厚街涌口村的五昌生产的街市席(即床席)久负盛名。草席编织工艺的一般工序包括:挑草、染水草、晾晒、织席、行绠、剪席、拍席、统席等。以芥黄席为例,其制法是:先把水草挑净(选取全白的水草,除焦尾,去幼小),再精选芥黄粉泡染,脱胶晒干后,用粗麻绠织成。因芥黄席制作精良,即使阴雨天也不发霉,耐用不褪色且花样新颖,深受人民的喜爱。买两张皇后席(芥黄席一种)作为结婚嫁娶的必备物品,成为一大风俗。<br> 关于道滘草织行业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在道滘当私塾先生的赖洪禧在《到滘杂咏用竹枝体》有载“沿河不少如花女,八字梳头学打绳”一句,可见当时民间草织工艺已经盛行。 莞草编织技艺是道滘镇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主要制品为草篮、草盒、方席、蒲团席、“炉底席”、提花席等,道滘莞草制品曾行销东南亚、欧美地区等海外市场一百多年,其造型设计及功能带有典型的西方审美与应用特色。<br> <b>十二、醒狮——省级非遗第二批</b> 狮舞,俗称舞狮。东莞狮舞属于中国南狮,始源于明朝,世代相传。每逢喜红庆典、过年过节,舞狮祈求平安吉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分布于东莞全市各镇街。<br> 东莞狮舞表演时两人前后配合,前者戴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由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演一头大狮。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采青是高潮。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此外,还有“狮子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 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竞技性极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 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技。<br> <b>十三、东莞龙舞——省级非遗第二批、草龙舞——省级非遗第三批</b> 东莞舞的龙是布制的,分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用竹篾或铁丝制扎成形,用白纸浆糊,再缝上薄纱或白布,用颜料在上面勾画,色彩斑斓,金色者为金龙,白色者为银龙,统称锦龙。龙身长一般有十多米,但有的竟长达二三十丈,动辄上百人参加,场面极其壮观,所以,舞龙一定要天气好才能舞。舞龙时,由鲤鱼、金珠引路,锣鼓作向导,传统的套路有起兴、逗龙、表演三个部分。表演主要采用蟠、屈、起、伏、转、弯、翻等动作,表现蟠龙缠柱、二龙夺珠,腾云驾雾、游龙戏水、回龙吐尾等形态,气势磅礴,波澜壮阔。<br> 草龙舞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舞蹈。在东莞市分布较广,企石、横沥、凤岗等镇都流行,历史悠久,并保存至今。东莞草龙舞以企石镇上洞村草龙舞为代表。上洞草龙舞活动时间在春节(从农历一月初一开始至十五)和中秋节(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至十五)。草龙舞亦称火龙舞,是一种用稻草等扎成草龙而进行巡游舞动的习俗,在企石镇上洞村有几百年历史。上洞村旁有一座山,蜿蜒起伏,形似巨龙,名“龙公山”。村民每年要舞草龙,引龙入村,以求得风调雨顺。草龙舞草龙多用稻草、竹、木片等扎制而成。稻草为“五谷之王”,以之扎成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以剑麻作龙须,手电筒作龙睛。最后装上木柄。草龙的长度不一,18米左右。草龙舞表演套路与龙舞一样,盘、滚、游、翻、跳、起、伏、抢等有跳龙门、过龙桥、拜四方、走龙云、穿龙肚、舔龙脊,寻龙珠等套路。有仿动物舞蹈。有蛟龙漫步、金龙钻档、首尾齐钻、蟠龙吐彩、金龙串柱、火龙摆尾、游龙戏浪、一柱擎天等造型。<br> <b>十四、乞巧节——省级非遗第二批、七夕贡案——省级非遗第四批</b> 据陈伯陶《东莞县志》[民国版]记载:“七月七曝衣、书。其夜,女儿夜穿针、结彩,为乞巧会”,可见东莞乞巧节历史悠久,其风俗包括摆贡案、拜七姐、晨洗“七夕”澡、挑“七夕”水、唱木鱼歌等活动。<br>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夜,在交子时辰(11点),姑娘们穿上新衣服,带上新手绢,净手焚香,口念祭文,七人结成一队,在贡案前拜祭“七姐”。在村中祠堂摆设贡案,陈列巧物,通过手工制作的贡品,相互乞巧、赛巧,祈求得到人神的共赏,以此表达对坚贞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七夕贡案”一般分五个部分:一是茶酒斋饭,二是龙狮贺节,三是五谷丰登,四是鹊桥相会,五是拜祭香烛。<br> 贡案展示的作品大都是以农作物等为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如大米、红豆、绿豆、玉米、花生等五谷制作七种花、七种果,以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作莲花,以鸡蛋壳制灯,以冬瓜瓜仁镶龙柱,以染色灯心作凤烛,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红瓜子作樱桃花等民间手工的精细制作,独具观赏性和艺术性。<br> <b>十五、东坑卖身节、康王宝诞——省级非遗第二批、横沥牛墟——省级非遗第四批</b> 卖身节又称遇仙节,翻身节,是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的地方民俗和民间宗教节日。卖身节起源于明末清初,东坑卖身节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东坑镇举行的民俗活动。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这一天,东坑镇的塘唇村一卢姓大户雇长工耕作,人们闻之前来受雇“卖身”,而其他大户亦前来挑选工人、逐渐形成规律,其间人来人往,商贸成行,逐渐形成集工商、农贸、文化、娱乐、民风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传统文化节庆活动。<br> 康王宝诞是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一年一度为纪念北宋抗辽名将康王(名康保裔)的生日而举行的纪念、祝寿、祈祷和酬神等盛大的民俗活动,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和初七。这天,全村男女老幼,锣鼓喧天,“抬康王”全体巡游,以祈求全村的平安好运。<br> 东莞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有近400年的历史,是见证横沥商贸繁荣历史的“活化石”。横沥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声名远播。每逢公历以一、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省内外各地客商、农民就会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br> <b>十六、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省级非遗第六批</b> 石龙新昌鼓传统制作工艺繁琐、周期长,一般经过鼓桶制作、鼓膜制作、蒙鼓皮、涂漆上色等四大程序。做鼓第一步先做鼓桶,最好的选料为水榕木,是一种生长在河涌边的杂木,其次为苦楝木。鼓膜制作是选用新鲜的水牛皮,去表皮毛、削脂肪层、削厚薄,进行适当的防腐处理,然后按照将来需要的规格大小进行切割,分块进行拉紧固定,风干备用。蒙鼓皮是将鼓桶和已处理好的牛皮进行合成并用铆钉钉好,把鼓桶放在拉鼓机上,把鼓面上的牛皮拉紧,调试音色,然后上钉固定。最后的一道工序,给抛光的鼓桶上底漆,然后上面漆,最后再写上店号就完成了。 <b>十七、粤曲——省级非遗第八批</b> 粤剧俗称大戏,或又称广东大戏。在东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揉合唱坐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br> 东莞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粤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分布在莞城区、水乡片、埔田片、沿海片的广大乡镇。历史上曾出现过楚岫云、陈天纵、陈笑风、陈小茶等誉满梨园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民国]《东莞县志杂录》记载:明末清初,篁村上演粤剧《铁冠图》,对激发人们抗清复明有深刻影响。清末,此剧在东莞依然上演,以推动反清,可知东莞粤剧演出历史悠久。<br> <b>十八、木偶戏——省级非遗第八批</b> 木偶戏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大朗木偶戏始于清光绪年间。杖头木偶在古代称“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装有3根操纵杆,一根支持头和身躯,两根牵动双手,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br> 大朗镇巷头木偶剧团,木偶头雕刻细腻,形象逼真,动作传神,形神兼备,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表演时后台由3-4人操纵木偶,每人操纵1-2尊,后面伴唱、伴乐者9-12人;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他们经常挑着担子到处进行演出,红极一时。<br> <b>十九、东莞传统婚俗、客家传统婚俗、疍家传统婚俗——市级非遗第二批</b> 东莞传统婚俗就是流传于东莞城区、水乡、埔田、丘陵一带的传统婚姻礼仪和习俗。传统的婚礼极多繁文缛节。旧时,一般是大户人家的婚事相对复杂,贫穷人家的婚事相对简单,但无不一一地实践了传统婚礼程序。完整的婚姻过程包括择配、定亲、报日、开厨、成婚程序、返面、回门、满月、探新年这九大环节。在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婚礼风俗,自古有之。 <b>二十、东莞传统美食展示</b> 俗话说“食在广东”,广东依山傍水,环境优越,是美食的天堂。而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自然也是美食美味众多的城市,东莞菜作为岭南菜系的一种,极具本地特色风味,传统美食达三十多种,东莞米粉、鲜虾荷叶饭、烧鹅濑粉、长安盆菜、道滘裹蒸粽、东莞腊肠,每一样都是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