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故乡的小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雁</span></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放假了,每年寒暑假,我可以回故乡两次。这是我忧郁的生活中唯一的祈盼。暗淡无光的日子里,唯一的光明。</p><p class="ql-block"> 故乡在抚顺城郊,现在开车40分钟就到了,可是那时,郊区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远的远方,唯一通向那里的是郊区长途汽车。我总是提前好几天就把票买好,我买的票一般是抚顺——救兵;抚顺——五牛的。然后,准备一些带给故乡亲人的东西:一般是苹果,蛋糕。那年月,这些东西都是奢侈品。然后,在欣喜与期待中度过等车的几天,成行的那一天终于到了!我背着满满一兜苹果和点心,在长途汽车站里面,经过排队,检票,大家一窝蜂地跑出去,找到自己乘坐的汽车,对号入座,直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感受到车轮的滚动,我的一颗心,莫名的激动起来,我又要见到我朝思暮想的故乡了!及至后来很多年,这样的场景曾经好多次出现在我的梦中……</p><p class="ql-block"> 想故乡是想什么?当然是想亲人!“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唤我乳名,一声声唤我乳名”……这首歌好像给我唱的,我常常听着它,泪水模糊了视线………</p><p class="ql-block"> 我的乳名叫“小胖”。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才猛然想起,多少年没听到这个名字了?从8岁上学到结婚,近20年的时间,每次回故乡都有乡亲们喊我:小胖回来了!那一张张亲切的笑脸,我至今仍然恍惚记得。</p><p class="ql-block"> 不知为什么,我对那个小山村是那么有感情,这种感情是从有记忆的时候就有的,纯天然与生俱来的。我对那个家里的人更是那么的想念依恋,他们是“二姨”“二姨父”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后来又有一个弟弟。还有爷爷奶奶,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在我印象里模糊一些。</p><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城里,抚顺的贵族区——南北台。这是日本人在抚顺开矿时,给日本员工修建的住宅区,解放后,南北台归了人民。我的大姨和姨夫就住在一栋二层小楼里,那时候,这片住宅区确实好,一栋栋小楼好像我玩的玩具积木一样,很是精致。街道整洁干净,规划有序。路两旁是一排排优雅的法国梧桐。绿树掩映之中,别墅小洋楼更显得风姿绰约,韵味十足。</p><p class="ql-block"> 我家里有爸爸,妈妈。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我:大姨和姨父。因为大姨不生孩子,于是,在我五岁的时候,父亲母亲决定把我送过去,一来给他们养老,二来,他们没有孩子,将来家产还不是无人继承。他们的条件和我这个农村的家没法比,60年代,中国的城乡差距太大了,远不是现在人可以想象的。长大后,我对这个事情没有埋怨谁,但是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五岁才把我送人,这么大孩子,啥都懂了,她怎么能接受得了?要给早点啊!大姨说:你爸爸(姨父)不要小的孩子,带起来太麻烦,生活不能自理,晚上吵的别人没法睡觉。于是,五岁的我就被强行夺走了妈妈,离开了家乡的亲人,离开了我魂牵梦绕的小山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家庭。我是怎样的撕心裂肺的痛,没人知道,我是怎样熬过那些最初难熬的日子,也没人知道。</p><p class="ql-block"> 车子行驶了一个小时,我的小山村到了!一看到熟悉的乡村景色,我的心按捺不住的悸动,在心里默念着:故乡,我回来了!母亲来车站接我,我一下车就扑到她的怀里。我好想说:妈妈,我好想你!可是终究没有说出口,我兴高采烈的走在回家的土道上,脚步是那样轻快欢畅。这个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快乐!我又看到了农村的砖瓦房,又看到了故乡的小河,还有村中间的大榆树。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因为,从我第一眼看见这个世界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就是它们了!我对它们的喜欢和爱恋无法言说。一般情况下,我可以住6天。这是两个妈妈商议好的。到了家里,见到了哥哥姐姐们,把带来的苹果和蛋糕给他们吃,妈妈给他们分配好,其余的放在小柜子里,好像也给我一个,他们觉得我在城里应该天天吃这个,其实不然,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也是奢侈品,偶尔吃一次的。然后就是快乐的一周时间。我天天和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我最喜欢的是村里那条不大的小河,我天天和姐姐去小河里趟水,赤脚站在河里,感受着脚下的沙子一点点流走,脚底有一点麻酥酥的感觉。拿着小罐子在河里抓小鱼、泥鳅和沙葫芦,还有不知名的小鱼。岸上有几簇黄色的野花在流水边恣意开放着,它们在我的眼里是那么美。所以很多年来我一直喜欢原野,喜欢野生的花儿,进而喜欢大自然,长大以后我喜欢旅游。这就是扎根我心里的情愫。站在河里,看着流水潺潺,想着我的人生,再过几天,又要回到那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家里。关于在那个家的点点滴滴一言难尽!只记得,我从小学3年级开始看小说,有一本书里有这样几句话:小燕飞,南北知冷热,人世间,寒暖也分明……我默默地念着这几句话,在冬日的午后泪眼婆娑。一个字不差,我记了近50年!比起城里的高楼和霓虹,我更喜欢我的小山村,我喜欢这种纯天然的感觉,我喜欢自由的风,我喜欢大自然!这一点,我好像和所有人都不一样,谁都羡慕城市,只有我喜欢农村。牵动我心的,始终是那一份浓浓的乡情。</p><p class="ql-block"> 人啊!就是这样,失去的才最珍贵,我敢说,对故乡的这份情,我的兄弟姐妹远远不如我,因为他们在那里长大,可能还盼望着早日离开这个地方。也正因为离开时我太小,一颗纯真的童心没有被任何世俗污染过。所以,我才会爱得这样深情,这样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6天时间很快过去了,到了该回去的那一天,从早晨我就闷闷不乐,非常忧郁。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到了下午,我一般坐下午2点半—3点半的汽车,一般有3趟车,都是从救兵下来的。我背着不大的小包,里面装着妈妈给带的农产品。从家里出来到车站经过村里的一条长长的街,我低头走在母亲的身后,强忍着要流出的泪水,内心无限凄凉,为什么我不能和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为什么要硬生生拉我离开故乡?有没有人知道我是多么的痛彻心扉,有没有人知道我梦绕魂伤?我的喉咙一直哽咽着,我强迫自己咽下去要流出来的眼泪。我想说:妈妈,我不要回到那个家!那个家充满了冷漠,自私和肃杀的气氛,空气随时可能爆炸。我好压抑,好害怕。可是我没有勇气说,我太善良,我不想让妈妈为难,不想让大姨伤心。于是, 我只能委屈自己,用我的痛苦,成全两对爸爸妈妈的心安。</p><p class="ql-block"> 脚下的路,有时是泥泞的,我小心的跨越着,走到了汽车站,我和妈妈站在那里,一任过往的车辆卷起尘土飞扬,打在我的脸上,身上。有时候,3辆车都过去了,没有一辆停车,望着最后一辆车刷的一下从我身边摖过,我的心一阵狂喜,我又可以多住一天了!我如释重负的长出一口气,兴高采烈的往回走……不知道我的这些心理活动,妈妈有没有看出来?兄弟姐妹们有没有看出来?妈妈是可能知道的,兄弟姐妹不会知道,大家都各忙各的,谁会在乎我的喜怒哀乐呢?</p><p class="ql-block"> 然而,第二天还是要走的,我终于在妈妈的陪伴下,在那个尘土飞扬的大路上坐上了回程的汽车,一路上我的心情悲伤压抑,就差没有泪流满面了。因为我不能在妈妈面前哭,那样她会难过,我不能在陌生人面前哭,因为人们会很诧异,我只能把眼泪流在心里,到夜晚躺在我的小床上,在黑夜中任泪水肆意的流,打湿了枕巾,打湿了枕头……</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夜晚,每次从乡下回来,得持续2到3天,现在回过头去,我不免心生怨言,为什么还总让我回故乡去呢?为什么要一次次的把我已经结了痂的伤疤又撕裂开来?让我年复一年承受这种撕心裂肺的心理伤害?大人们都是怎么想的?他们有谁曾经为我考虑过?他们有谁读得懂我那懂事的脸上,其实掩藏着多么深的心灵创伤。我想起田震演唱的执着这首歌,有两句歌词深深的打动了我:在我温柔的笑容背后,有多少泪水哀愁。</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循环往复,从一年级到中学九年级,大概得重复了18次。</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小路,承载着我童年的快乐与忧伤,承载着我对故乡刻骨铭心的爱恋。也数不清多少次它在我梦里出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家乡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彦刚</p><p class="ql-block"> 任何人对家乡都有深刻的记忆,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那村前的小河,村口的老井,那学校前的三棵大榆树,月光下的一段爱情,那几十年的持家度日。即使时光已将其撕成碎片,记忆的灵感仍将其拼接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首首清纯的小诗,在脑海里浮现,在心田里飘荡。</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抚顺市经济开发区大南乡东台村,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我出生在这里,三岁。生母病故,随父亲去河北省老家居住了五年,八岁又随父亲返回东北,从此在这里度过了几十个春秋,记忆从这里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村前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是家乡身躯里的一根血脉,在其丰富营养的滋润下,家乡越发显得青春靓丽,容光焕发。</p><p class="ql-block"> 我和邻居家的几个小伙伴,常在这里拦河抓鱼,用岸边的泥土,在河里修成一条堤,拦住上游的水,我们就可以到下游很容易的抓到浅水坑里的小鱼了。有白漂、泥鳅、鲫鱼,活蹦乱跳的放进盆里,游的可精神了。</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竟在一个树丛下捞到了一条黄鲶鱼,在水盆里,它浑身泛着黄色的光,宽宽的大嘴一张一合,两根细长须子荡来荡去的,憨头憨脑的样子,好可爱!正在我们围观的时候,突然一个小伙伴惊慌的大喊,不好了,水堤开了,我急忙把水盒放到岸边,手忙脚乱的去堵水堤,忙活了半天,也没堵上,倒弄得脸上、身上粘满了泥巴,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回身去找装鱼的水盒儿,那条黄鲶鱼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蹦出水盆,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我心里顿时觉得空荡荡的,无精打采的走回家去。</p><p class="ql-block"> 以后的时光里,那条金黄色的小鲶鱼,一直在我心里游荡着。说来也是缘分,十几年后,我真在家乡的小河边捕到了一条鱼,是一条美人鱼,游进了我的心间。</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六八年,城市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些初中学生分配到了我们生产队。一名女知青和我在河边相遇了,我们谈生活,谈人生,最后发展成为谈恋爱。真浪漫!我们在柳荫下,在月色中,心靠着心,手牵着手,享受着我们爱情的幸福时光。</p><p class="ql-block"> 河中不少小鱼,在我们脚下的清流中,游来游去,偷听我俩说悄悄话儿。她将一颗石子丢入水中,嘻笑道:“这里保证有你蹦跑的那条小黄鲶鱼,它一定吃我的醋,赶走它。” </p><p class="ql-block"> 我动情的一把将她揽进怀里,贴在她耳边喃喃的说:“你就是那条小黄鲶魚变的,你身上总有一股淡淡的鱼腥味儿。”。她调皮的刮了一下我鼻子,咯咯的笑了,震的河水中掀起了一波波涟漪,向四下散去。</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O年四月十九日,我们结婚了。家乡的万亩良田,青山绿水是我们新婚的殿堂,家乡的父老乡亲,左右邻居是我们婚姻的见证人。我们用袅袅炊烟,缕缕情丝,编织成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卷,展现在大家的眼中,换来了一阵阵赞扬之声。</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我们小山村,村里落实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配给各家各户,三十年不变,大大的激发了村民积极奔小康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一年,我们家开办了全乡第一家小卖店,一九八四年,我们家买了全村第一台彩电,从此以后,家里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李石地区成立了抚顺市经济开发区,我们大南乡东台村也划入了开发区板块,落实全村整体动迁的统一部署。</p><p class="ql-block"> 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呀!几年时间,村民们住进了宽敝明亮的楼房,六十岁以上的村民老人,政府给办了农保,六十岁以下的村民参加了社保。大家以后衣食无忧,生活有了保障,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好开心啊!乔迁新楼的那天,妻子看着一百多平方米,装修一新的大房子,这屋走到那屋,厨房走进客厅,又到卫生间摸摸这儿,看看那儿,高兴得流出了热泪。</p><p class="ql-block"> 我拉住她手笑着说:“怎么样?又过上了你们原来城市人过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她擦了一下眼泪说:“哪能和这比呀!那时我们六口人住四十多平方米的房子,两家一个卫生间,憋屈死了。”</p><p class="ql-block"> 四个孩子都过来了,大姑娘主张中午去饭店吃饭。</p><p class="ql-block"> 老伴儿笑盈盈的拦住说:“哪儿也不去,老妈今天就要在这新厨房给你们露一手。</p><p class="ql-block"> “那好啊!我最爱吃妈做的炸茄盒”儿子高兴的说。</p><p class="ql-block"> 满屋喜庆的气氛就像灶上的火苗儿一样,腾腾的燃烧着。</p><p class="ql-block"> 今天,那个可爱的小山村,已经成了永远的记忆,虽然那里有些地方显得很破旧、很落后,但如同母亲一样,给了我纯真的爱,深厚的情,那淡淡的乳香,那殷殷的故事,让我留恋,让我回忆。</p><p class="ql-block"> 啊!东台,我的故乡,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一幅图画,永远不会退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腹有诗书气自华</b>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晓宁</p><p class="ql-block"> 人生两大幸事:一是读好书,二是交高人。好书是智者,好书是哲人。 </p><p class="ql-block"> 我从1985年起做教育工作,期间为生活所迫,曾数次搬家,但对我来说,最值钱的家当就是几袋子书。每每搬家之前,我都分门别类的装在袋子或纸壳箱子中,有公文写作类的、机械、诗歌、文学、医药、四十多年写的日记等等。有时还为丢了几本书而心疼不已。</p><p class="ql-block"> 事实就是这样,只要你爱书、爱读书,书也毫不吝啬地给你学识本领和智慧力量。人的底气、底蕴来源于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实践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实用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积累多了,工作就会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这样精神食粮就会转化为物质财富或精神支柱。 </p><p class="ql-block"> “胸无春秋志难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彰显一种气质。一本好书就是一位智者,它和我们“灯下杂谈”,能让我们一颗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好书又似学者,博古通今,诲人不倦,让人警醒、自省。“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有时自己遇到烦心的事或是打发时间,就有针对性的读书,读后,我心如一片沉碧的月光,皎洁清亮,眼明心亮,浮躁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杏坛执鞭人,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必先拥有一桶水,要不懈地“充电”。在我三十多年教学生涯中,感到前十多年有时还和学生生气。但在后十多年里,由于自己知识的储备反而觉得他们很可爱,也可能是学会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吧。这几年,即便是干临时工我都每天坚持读书学习1小时,写作1个小时。即使是出门旅游,也不放过在旅馆短暂的休息、旅游小憩或是公交车站等车时间也写上几笔,这样孰能生巧,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我们认准的学习之路是对的,就会在这条阳光大道上越走越宽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