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象牙微刻艺术大师于啸轩

🍁棲霞紅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文/🍁棲霞紅葉🍁编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图/🍁棲霞紅葉🍁编辑</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我的曾外祖父于啸轩为庆字辈,原名宗庆,后改名硕,以字行,他的作品大多用于硕落款。曾外祖父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年少时从其舅父李氏族人学习镌刻,后又随当地国画师研习书画。画技专工写意,书法则兼修颜柳欧苏,尤擅苏体。经十余年勤学苦练,终能融书刻于一体,练成一位运刀如笔、手随心动的能工巧匠。所以他的作品意境深远,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当技艺日臻成熟后,曾外祖父便离开家乡赴江南各地鬻艺谋生,不久便名震苏州、南京等地。那时候刻一骨扇需十担米钱,求者仍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欧美人士更是不惜重金争相抢购。时任两江总督端方也对他的浅刻作品大为赞赏,并向在京的王公大臣推荐,还安排他捐了一名监生。不久便由试用知县任抚院文案,宣统二年(1910年)实授安徽蒙城县知县。他到任后,恰逢夏秋两季大水为患,哀鸿遍野,他一面向上申请免征钱粮,一面请求官赈、义赈。经多方奔走求告,得到华洋义赈20余万金,救活灾民近30万人。《蒙城县志》赞他“精明谙练,果敢有为”,是蒙城之“贤父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辛亥革命后,曾外祖父去官定居北京,重操旧业。这时他正值壮年,处于艺术创作的巅峰。1914年,日本东京举办大正博览会,他便选送浅刻象牙扇骨、象牙插屏各一件参展,大获成功,并荣膺奖章一枚。1915年又选送浅刻象牙插屏一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展览会,被列为珍品,获金奖一枚。汤用彬等人编写的《旧都文物略》将于啸轩尊为“当世第一单刀浅刻大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曾外祖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他集书画与雕刻于一身,将象牙浅刻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完美境界,使之成为祖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与民国时期另一位微雕大师吴南愚被收藏界并称为 "南于北吴"。他毕生不收其他学生,只收其女婿陈景异和一个侄子为弟子。1957年,曾外祖父因患脑溢血病逝于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我是在他去世那年才到北京外公外婆家的,所以一直没见过曾外祖父,但小时就听到过曾外祖父名扬四海的声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以上这幅象牙微刻座屏是曾外祖父的一幅微刻珍品,屏心以小象牙为材,微刻十一面千手观音,及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全文约五千余字),文字笔画细若蝇须,非倍镜不能辩,细观竟工整且有笔意,令人惊叹,落款“宣统庚戌年于硕敬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