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茶馆》 大社会</p><p class="ql-block"> ——共读老舍《茶馆》现场掠影</p><p class="ql-block"> 总是被俗务羁绊,几次接龙却失约。这次,也有所借图书到期须归还的缘故,遂放下一切,来到读书会现场。</p><p class="ql-block"> 照例是“邯来书往读书会”创始人剑老师主持,其他两位嘉宾,鸿鸣老师对文学的深刻感受力领教过,与东子老师是第一次见面。因为,我参加读书会实在是太寥寥。</p><p class="ql-block">抱着做小学生的态度坐在第一排,还煞有介事地铺好本,执上笔。《茶馆》经典话剧,惭愧没读过原作,大致内容是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话剧是一种用语言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剑老师的开场白之后,鸿鸣老师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1.用同样词语构建出相反意思。“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儿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这是地痞流氓吴祥子向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敲诈时说的。两个“意思”意思不同。软中带硬,暗示王利发不要给钱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2.对白呈现多种状态,有多种意味。“我饿着也不能让鸟儿饿着。”这句话出自缺乏谋生能力的旗人松二爷之口。既是叙事,铺陈情节,又再现了松二爷的生存状态(生活困窘),又说明人物性格(懒散,有着物质之外的意趣),一石三鸟。3.自嘲与讽刺。"老掌柜,您硬朗啊?" "嗯!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裕泰茶馆年纪只有17岁的招待员丁小宝和老板王利发的对话。语言有王的味道,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风格。</p><p class="ql-block"> 东子也就语言的凝练性进行了分享。有些话,看似客客气气,实则刀光剑影。庞太监:哟!秦二爷!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几句对话,展示了太监仗势,不可一世嘴脸。 </p><p class="ql-block"> 说到人物形象,剑老师说这是一部群像戏,每个人好像没什么性格,但又都很鲜活。整个故事发生在裕泰茶馆,先后出场70多个人物,展示了一副社会众生相。</p><p class="ql-block"> 三幕剧,再现了三个阶段的时代背景:清末、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主要场景就是王利发的裕泰茶馆,写作背景就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没几天。如此背景下的创作,一定是展现时代特色的。</p><p class="ql-block"> 《霸王别姬》无疑是话剧的开端和典范。《活着》通过小人物写时代。小人物经历不同时代会有不同命运,从而展现在阔大的时代洪流中,人被改变、命运被改写的不可避免。</p><p class="ql-block"> 鸿鸣说到展现人物的技法。秦二爷出场,直写、旁写、侧写。写一点儿,写一片,把这些人物串联起来,就是一幅图画,关于时代的,关于社会的。</p><p class="ql-block"> 剑老师说到了话剧中的荒诞情节。第一幕,是大太监庞总管从刘麻子手里,买了十五岁的女孩康顺子做老婆。第二幕,刘麻子继续贩卖人口的勾当,这一次是两个逃兵要合买一个老婆。第三幕,庞太监的侄子成了邪教三皇道的首领,要在西山当皇上。谈到设计情节,剑老师做了个比喻:就像吹气球,何时最合适?越吹越圆,直到再吹一口,就爆炸时就停下来,最过瘾。少说一句则少,多说一句则多,这时候才会使冲击力达到最饱满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鸿鸣:话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头有尾,每个故事都有始有终。如果用心,都可以在剧本中找到人物对话的照应点。</p><p class="ql-block"> “生书熟戏”,孤陋寡闻之至,第一次听说这个词。</p><p class="ql-block"> 叙述方式很重要。相对来说,《正红旗下》显得真诚。《四世同堂》疑似声嘶力竭,有喊口号、刷标语之嫌。《茶馆》为社会代言的痕迹有点重。总的感觉,老舍的语言过于精致,太光亮,打磨感强。</p><p class="ql-block">老舍太自信,他曾说,改我一字,男盗女娼。</p><p class="ql-block"> 《断魂枪》,从十万字删减到五千字,成为短篇,老舍说,虽然材料受了损失,艺术占了上风。写了三种对武术的态度。小说结尾:沙子龙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 不传!”揭示了武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 说到“京派”作家,鸿鸣谈到了沈从文,这自然离不开《边城》。它平淡地推进情节,老舍就有这个胆识,他料定读者不会不耐烦。《边城》是关于爱情的,关于民情的,关于人性的。</p><p class="ql-block"> 话剧中,《雷雨》也不可不提。“郭鲁茅,巴老曹”文学泰斗级的人物。《雷雨》,曹禺写于二十多岁,其中的吴荪蒲是老板,实业家;《茶馆》中的多个人物,平民阶层,随处可见。相比,还是《茶馆》的语言隽永,耐咂摸。</p><p class="ql-block"> 《边城》的技法高于《骆驼祥子》。他们有共同点。一是他们同属京派作家,沈从文是北京人写湘西,老舍是山东人写北京,总之,是他乡写故乡。二是都是些社会底层人物。三是不大能跟得上时代,不大善于从政治、经济写当时社会,而是从个人视角去理解当时社会,比较“固执”。四是不太会人生韬略,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也许不会,也许不肯。</p><p class="ql-block"> 最后,主持人把发言机会交给了现场书友。大家就自己的理解发表了看法。我对此没有多少印象,只是在群里,看到一位看直播的书友说,台下发言也不错。悄悄问一句,我在不在这之列?</p><p class="ql-block"> 书友:羽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