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大伾山

暢游

<h3> 依照上星期的约定,今天天气晴好,我如约再一次来到,浚县大伾山风景区。今天是星期一,来大伾山风景区的人较少,少了一下喧嚣,多了一下宁静。<br>  浚县大伾山风景区包括大伾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虽然海拔不高,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伾山现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如果您到大伾山风景区旅游观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会使您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优美的山顶风光又会使您如入仙境,飘飘欲仙。<br><br>  历史上,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伾山,一旦您踏入山门,您就会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间的王者之气。大伾山又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历史名人或登临高歌,或赋诗摩崖。千百年来,有王维、范成大、王阳明等二十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名人大家的到来,极大的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并为其赋予了永久的魅力。<br><br>  景区内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两山。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29米, 已1600余年, 全国最早, 北方最大的摩崖石刻,是河南旅游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br>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宝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精典之作。道教的圣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构造精美,万仙客用悬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神仙人物3千余位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一处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一幅幅历史画卷,再现了宗教文化在中原传播、发展的历程。<br>  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 长达月余,朝拜者蜂拥而至,人如潮涌,高潮日达20万人,为宗教文化和经济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br><br>  大伾山是一座美丽的山。<br>  大伾山是一座神奇的山。<br>  大伾山是老百姓心中的“神山”。</h3> <h3>巨大高耸的石牌坊,一个接着一个,直抵景区。</h3> <h3>浚县大伾山山门</h3> <h3>摩崖石刻 “大伾山”</h3> <h3>“八丈佛爷,七丈楼”就在天宁寺。</h3> <h3>八丈佛爷七丈楼<br><br>伾山大佛,是一座依山崖雕凿的善跏趺坐式弥勒大佛,高22.29米。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1800余年,是「&quot;全国最早,北方最大&quot;的摩崖造像。大石佛周围的名刻题记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其中,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登大任山》诗作原迹更为珍贵。2001年,大石佛与周围摩崖石刻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单位。</h3> <h3><br><br><br>太极宫万仙阁<br>太极宫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为八角攒尖顶式建筑,因八面墙上嵌有八卦符号,俗称八卦楼。楼分三层,高25米,上供三清神像,登楼远眺,浚县风光尽收眼底。<br>万仙阁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因塑有道教诸仙5000余尊而得名,阁分上下两层,阁中的群神众仙集中了中国官方与民俗神仙之大成,个个形神兼备,呼之欲出,使之成为华北地区道教泥塑艺术的殿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