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之广在于不倦”,诚如所言,学习永无止境,教育者更需要不断充电,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很高兴能有机会沐浴着初冬的暖阳来到革命老区六安,参加为期一周的安徽省2023年国培计划智能教育教学指导能力提升培训。作为一名智能化教育的“小白”,对于这次培训,内心是既期待又焦虑。期待的是能通过专家名师引领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数字化技术,总能或多或少提升自己;焦虑的是怕自己信息技术水平低下,无法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就像专家们说的“信息技术2.0还没整明白呢,又搞啥教育数字化”,压力倍增。培训就在这样复杂的心情中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 开班仪式</p><p class="ql-block"> 11月25日上午八点,第一期培训四个班的学员齐聚在安徽水利和顺酒店,参加了简洁的开班仪式。此次培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其教师发展中心安徽地区负责人致欢迎辞并对学员提出培训要求,培训专家代表希望大家珍惜这次难得的培训学习交流机会,预祝学员们收获满满,和和顺顺。随后,学员分班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开班仪式结束,各班学员进入各自教室学习,培训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课程一:数字技术资源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p><p class="ql-block">时间:11月25日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半</p><p class="ql-block"> 培训专家马敏老师是高级程序员,合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基地领衔名师、合肥市领军人才、十佳科技辅导员。</p><p class="ql-block"> 马敏老师的讲座共分为五个板块:一、“融”思,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二、“融”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三、“融”动,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他先从这三个层面对教育数字化进行了系列政策解读,为数字化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鼓励教师要树立新的资源观、教学观、教师发展观,要在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变革教学方式,将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两者融合。在第四板块,马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一个数字技术资源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的小学数学《钉子上的多边形》案例,用直观的方式让培训教师明白案例实施的五个步骤,即学情数据分析、数字资源备课、数字化教学实施、作业智能批改、学业个性化指导,每一个步骤合理合度运用数字技术,从而实现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最后,马老师还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实用性强、操作简易的数字化工具。马老师的分享也让我们充分懂得了在信息化时代,科技虽然不能取代教师,但使用科技的教师会取代不会使用科技的教师。</p> <p class="ql-block">课程二:数字化转型整校推进策略与路径</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11月25日下午2:00到5:00</p><p class="ql-block"> 主讲人田钰老师是合肥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信息技术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田钰老师从“从教育信息化到教育数字化”“数字化转型需要整校推进”“整校推进数字化转型策略”三大方面阐述,指明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更新教育理念、重塑教育体系、变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治理。数字化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数字化环境下,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差异,由多媒体环境下的集体教、混合环境下的集体学发展到智慧环境下的个体学,从而使得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而从目前调研的教育数字化现状分析,我国教育仍处于政府引领为主导、尚未进入教学核心流程、教师数字化能力不足的阶段。教育部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当中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数字素养,数字素养即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在数字化转型的整校推进当中,田老师特别强调要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建强两支队伍即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抓好校本研修。数字化转型整校推进的策略主要包括:1.制定好信息化发展规划;2.做好组织管理;3.明确数字化转型提升方向;4.设计校本研修方案;5.以案例的形式编写整效推进方案,做好成果提炼。</p> <p class="ql-block">课程三: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构建</p><p class="ql-block">时间:11月26日上午8:30-11:30</p><p class="ql-block"> 主讲老师唐烨伟是东北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我的惯性思维里,博导都是看成稳重、年龄偏大的中老年学者形象,唐教授颠覆了我的认知——年轻潇洒,逻辑严密,风趣幽默。他首先梳理了我国教育发展的脉络,让大家明白我国正处于从信息时代教育向智能时代教育变迁的过程,而当前教育从学习方式上看,仍处于工业时代的“习得技能式”的教育,是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唐教授特别强调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学习”一词已成为高频词汇,它是基础教育改革新时期应试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向于培养鲜活的人,育人大于教书,信息化已逐步成为变革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品质的内生变量。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唐教授结合2022年也就是双减实施后第一届高考语数外试题以及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报告指出,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已经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传统的题海战术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的考试形式,要减少机械刷题,教师应该考教衔接,回归课堂。而越是拥抱信息技术的地方,教学效果越好。因此,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利用“工具+微云课+名师”等智能育人环境,构建教育新模式,才能分层解决教育问题。</p> <p class="ql-block">课程四:中小学数字化案例打磨与优质资源建设</p><p class="ql-block">时间:11月26日下午2:00-5:00</p><p class="ql-block"> 主讲人桂宏儒老师是个年轻的90后,六安金寨人,通过选调去了合肥庐阳区,他是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库,安徽省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团队成员,合肥市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庐阳区优秀辅导员。</p><p class="ql-block">桂老师是合肥市南国花园小学的老师,他首先讲述了他们学校仅有五套智慧课堂设备,但做出了成功的智慧学校典型案例的例子,鼓励教师们要提升信心,改变理念。桂老师谈了自己对数字化教育的理解,认为数字化教育是数字中国的一个环节,是信息化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数字教育并不难,甚至比以前还要简单。数字化转型实施要抓住三个抓手——智慧课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人工智能。桂老师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着重指导老师们如何撰写数字化案例。教无止境,写无止境,而写教学案例,性价比最高,它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总结的合成体。桂老师分享了他个人及学校团队获得奖项的部分数字化典型案例,并从选题、排版、借助工具技术来进行润色等方面给教师做了一个非常直观化的指导。他用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硬件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思维才是制约我们进步的最大壁垒,任何技术都可以运用到教学及教研上。而我们教师只要将一件平凡的事情,用不平凡的方式、思维去完成,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坚持做并总结出来,就能创新。三个小时的讲座,桂老师始终像我们一线教师课堂教学一样,站着跟大家交流,个人感觉他的分享拉近了普通教师和数字化教学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看到努力的大方向和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正如田老师所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专家引领,诚然,两天四堂讲座听下来,在专家们的启发下,感觉自身的教育理念确实亟待更新,而教师数字素养的养成最重要的还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历练与提升。学习,永远在路上;行动与应用,急迫在眼前!</p>